Netflix《黑鏡》第七季首集〈凡夫俗女〉:愛的盡頭,是付費嗎?

Netflix《黑鏡》第七季首集〈凡夫俗女〉:愛的盡頭,是付費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如果連活著都要訂閱,你還相信幸福嗎?」

《黑鏡》第七季開幕篇〈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是一則讓人看完久久不能呼吸的故事。它沒有華麗的科技想像,卻用最平凡的夫妻,最簡單的日常,講了一場令人心碎的愛情悲劇——當生存成為一種「商品」,愛,還剩下什麼?


▋ 最普通的幸福,最殘酷的失去

阿曼達和麥克,一對住在小鎮的普通夫妻,過著再平凡不過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阿曼達在學校倒下,診斷出腦瘤,並迅速陷入昏迷。


絕望中,麥克聽聞一項名為「河心意識」的實驗技術:可以將妻子的意識數位化保存,讓她在虛擬空間中「活著」。這聽起來像奇蹟,但背後卻是無底深淵——雖然手術免費,但每月要支付300美元訂閱費才能維持阿曼達的「存在」。


為了支付這筆錢,工人出身的麥克,走上了販賣自己尊嚴的暗網直播。他在平台「笨笨網」中,被觀眾要求做出越來越羞辱自己的事,只為換取現金。從喝洗碗水到捕鼠夾夾舌頭,從被職場嘲笑到失去工作,麥克一步步在自我毀滅中,只為留住心愛之人的「聲音」。


但現實更殘酷。即使付出一切,他也無法給阿曼達「無限暢玩版」。她的意識因低配方案被廣告插播切割,失去真實感與自主性。

終於,在一次「限時高級方案」的清醒時光裡,阿曼達溫柔地說:「是時候了。」

麥克親手結束了這場荒謬的延續,抱著破碎的自己,走向生命最後的直播舞台。


▋ 當愛被資本接管,還剩下什麼?

《黑鏡》一貫地用科技外衣,剝開人性的殘酷真相。〈凡夫俗女〉談的不是未來的AI,也不是意識轉移的奇觀,而是赤裸裸的——生存的金額化、情感的商品化。


故事所指涉的,正是當代社會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現實:

  • 醫療資源分級,救命也講「訂閱等級」。
  • 外送、交通、網路、健康,全都用月費制層層剝削。
  • 想要「活得像個人」,得不斷付費解鎖更多「功能」。


〈凡夫俗女〉極端地把這種「生存即消費」的現象推到極致:

妻子的生命,變成一個訂閱服務;丈夫的尊嚴,變成一個直播表演。


而更令人心碎的是,他們不是因為不愛對方,而是因為愛得太深,才被這套系統徹底摧毀。


▋ 現實對照:我們也在「笨笨網」裡

你以為自己跟麥克不同嗎?

但現實中,我們也在不停直播著自己的痛苦,只是換了包裝:

  • 為了生活,被迫在社群上「努力表現」、「積極分享」。
  • 為了家人,加班、熬夜、犧牲健康,只為多一點錢,多一點選擇。
  • 甚至在消費中尋找存在感,深怕被「淘汰」。


當愛被迫變成一種付費的行為,當「陪伴」也需要靠金錢換取時間,我們是否早已是「河心意識」的實驗體,只是還未被告知?


▋ 情感高峰:愛,是無法被訂閱的

麥克在最後,依然選擇讓阿曼達「休息」,即使代價是失去她。他知道,眼前這個充滿廣告、被削弱的意識,不是他所愛的阿曼達。


這一幕沉重得讓人窒息。因為在這場看似冷酷的結束背後,藏著最深最真的愛——

愛,不是用來延續痛苦的;愛,是在該放手時,有勇氣告別。


▋ 凡人,也有不凡的愛

《黑鏡》的這一集,用最樸實的人物,最殘酷的現實,刺穿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愛情與生存。


阿曼達和麥克沒有做錯任何事。

他們只是想要過上「普通的幸福」——但在這個世界,最普通的幸福,卻成了最奢侈的渴望。


或許,所謂Common People,指的從來不是「平凡的人生」,而是——

在殘酷世界中,依然努力守護彼此的那一份愛。


就像麥克最後所做的決定一樣。

愛,不該需要訂閱。

愛,是唯一不該被商品化的東西。

avatar-img
【丹咪愛看戲】的沙龍
11會員
11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日本熊本經營拉麵店的青年Masato,從小在父親嚴厲與母親早逝的陰影下長大。當父親突然過世,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留下的日記,帶著對母親過去的思念與疑問,踏上前往新加坡的尋根之旅。在那裡,他透過學習母親家鄉的料理——肉骨茶,逐步拼湊失落的家族記憶,並努力修補因文化隔閡與戰爭傷痕而破碎的親情。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在日本熊本經營拉麵店的青年Masato,從小在父親嚴厲與母親早逝的陰影下長大。當父親突然過世,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留下的日記,帶著對母親過去的思念與疑問,踏上前往新加坡的尋根之旅。在那裡,他透過學習母親家鄉的料理——肉骨茶,逐步拼湊失落的家族記憶,並努力修補因文化隔閡與戰爭傷痕而破碎的親情。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