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比特幣作為數位資產類別日漸成熟,市場對其長期價格預測也變得愈加大膽。其中最具爭議的觀點之一,就是比特幣可能在2029年前漲至每枚100萬美元。雖然這樣的價格目標聽起來近乎誇張,但這一預期正逐步獲得加密產業內的廣泛認可,包括資產管理人、分析師以及機構投資顧問。對於專業投資人而言,區分炒作與基本面邏輯,需要深入檢視背後的假設與變數。本文將針對十項關鍵問題,全面解析推動「百萬比特幣」預期的基礎、風險與宏觀背景。
首先,比特幣為何可能達到100萬美元?最核心的論點之一,是其有望取代黃金的市值角色。截至2025年5月,黃金的總市值約為21.7兆美元,而比特幣目前的市值約為1.9兆美元。Bitwise資產管理公司的分析師André Dragosch指出,若比特幣未來能達到與黃金同等的市值,考慮其2100萬枚的固定供應量,每枚比特幣的價格將需超過100萬美元。
第二,機構資金的進場是推動價格的關鍵催化劑之一。自2024年初,美國、加拿大與歐洲等主要市場相繼核准現貨比特幣ETF,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合法、便捷的投資渠道。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富達(Fidelity)與景順(Invesco)等機構皆已推出相關產品,截至2025年第一季,全球比特幣ETF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820億美元,機構參與明顯升溫。第三,比特幣的稀缺性是其估值模型中的根本因素。比特幣總供應上限為2100萬枚,截至2025年已有約93%被挖出。Unchained 的分析師 Joe Burnett 指出,相較於法定貨幣的無限供應,比特幣的稀缺性結構性地支持其價格向上,只要需求持續成長,價格便具備強勁支撐。
第四,政府角色也逐漸浮上檯面。目前市場上已有討論認為,美國政府可能會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雖然尚無正式政策出台,但根據媒體報導,美國國會內部確實正在研議數位資產配置策略。若美國政府將其7.2兆美元國債部位的1%配置至比特幣,將可能因流動性相對有限而對價格產生重大推升效應。
第五,宏觀經濟因素亦可能強化比特幣的避險價值。長期通膨壓力、政府債務快速擴張與法幣貶值風險,已讓部分投資人將比特幣視為「數位黃金」。在全球利率維持低實質回報的環境下,持有比特幣的機會成本降低,加上新興市場流動性擴張,可能進一步推升其長期需求。
當然,比特幣若要邁向百萬美元之路,也面臨諸多風險。包括監管政策不確定性、技術漏洞、黑客攻擊或投資人情緒反轉等,皆可能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例如2022年的加密寒冬,即讓市場信心大幅滑落,證明風險仍不容忽視。
第七,歷史價格走勢亦提供某種參考。比特幣自2017年初從1,000美元迅速飆升至當年底的20,000美元,2021年又一度突破65,000美元。近年來,從2023年中的26,000美元回升至2025年初的80,000美元,則受惠於ETF核准與減半預期的雙重推動。雖然歷史表現無法保證未來走勢,但可作為波動區間與上漲週期的評估依據。
第八,若比特幣市值成功超越黃金,將具有重大市場心理與資產地位意義。這不僅可能讓比特幣被全球視為主要儲值工具,更將吸引主權基金、央行與超高資產淨值族群進場,屆時價格的推動力量將來自結構性資金流,而非僅僅是零售或投機買盤。
第九,技術進展亦可能推動估值重估。包括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Taproot升級與Layer 2 擴容方案的發展,使比特幣更具可擴展性與實用性。此外,與金融體系的整合、監管合規解決方案與企業級託管服務的發展,皆有助於推進大規模採用。
最後一點,2025年的市場情緒整體偏向謹慎樂觀。儘管部分投資人仍對過去幾輪市場泡沫心有餘悸,但比特幣重回80,000美元上方後,機構態度逐漸轉向結構性配置。根據CoinShares統計,2025年第一季機構投入加密資產的總額為34億美元,其中74%流入比特幣,顯示機構已將其視為核心資產類別之一。
總結來說,儘管比特幣2029年達到100萬美元仍屬於積極預測,但其背後邏輯並非無稽之談。機構採納、供應稀缺、全球資金環境與技術成熟度,均構成長期多頭的基本面支撐。然而風險仍不可忽略,專業投資人在做出配置前,應審慎評估潛在下行風險與市場波動。對於以五至十年為視角的長線資產配置者而言,比特幣越來越不像是一場炒作,而是一個值得納入核心策略的戰略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