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高通公司(NASDAQ: QCOM)正處於關鍵轉折點,一方面獲得知名機構投資人的青睞,另一方面則面臨營運與市場的多重挑戰。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大衛・泰珀(David Tepper)已將高通納入其重點持股,並表示該公司擁有巨大的上漲潛力,這不僅反映他對半導體產業未來趨勢的看法,也象徵著高通在技術與估值上的雙重吸引力。
首先,泰珀選擇高通作為主要投資標的之一,背後的邏輯與其一貫聚焦於價值與成長並重的策略高度吻合。在AI晶片、5G、物聯網與汽車技術快速整合的大環境下,高通作為全球領先的無線通訊晶片與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其核心技術在邊緣運算與智慧終端上具備獨特優勢。根據《Insider Monkey》報導,Tepper看好高通在高效能、低功耗應用領域的成長潛力,這可能成為其下一輪財務動能的核心引擎。
從投資權重來看,高通在Tepper的Appaloosa基金中雖非最大持倉,但仍屬中高比重配置,顯示該公司在其投資組合中具備明確戰略定位。這樣的佈局通常意味著基金經理對該標的具有中長期的正面評價,而非單純的短線交易操作。從估值角度觀察,高通目前的本益比約為15.4 倍,遠低於NVIDIA(25.7 倍)與博通(18.3 倍),在成長穩健的前提下顯示明顯的相對低估。此外,其市銷率僅約3.9 倍,與其他大型晶片股相比亦屬合理,加上穩定的現金流,使其成為價值型投資者關注的對象。
再看業務基本面,高通在智慧型手機SoC市場仍具強大市佔率,Snapdragon系列在Android高階手機中表現穩定。2025年第一季,公司來自手機的營收為49億美元,占總體營收超過45%。此外,車用晶片與IoT解決方案快速成長,車用業務年增率達22%,顯示出高通正積極推動產品線多元化。這不僅降低對手機市場的依賴,也開啟長線成長空間。
不過,近期CFO與其他內部人士的股票出售行為引發市場注意。2025年5月,高通CFO出售價值約46.6萬美元的持股,同月亦有一位高層出售22萬美元股份。雖然金額相對總市值不大,且多為獲利了結或計劃性減持,但此舉仍需密切觀察是否形成長期趨勢。若出現多位高管短期內接連出售,可能反映內部對未來營運預期的改變。
在財務表現方面,高通2025財年第一季營收為108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105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達2.46美元,同樣優於預期的2.39美元。公司亦維持全年營收成長預估在8%至10%區間,顯示管理層對需求前景仍具信心。
分析師普遍對高通持正向看法。摩根士丹利近日將其目標價自140美元上調至155美元,維持「增持」評級。瑞銀則給予「中立」評級,但指出汽車與AI應用可望帶動未來2至3年成長。整體而言,分析師預估未來12個月內股價有約18%的上行空間。
地緣政治風險亦不可忽視。美中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對中國科技出口的限制可能對高通帶來壓力。雖然高通已在印度、東南亞等地尋求業務分散化,但中國市場在其總營收中仍占約20%。供應鏈重組與政策風險仍是潛在壓力點。
另一方面,隨著AI終端運算需求攀升,高通積極拓展AI手機、可穿戴設備與邊緣AI晶片市場。其AI引擎已整合至新一代Snapdragon 8 Gen 3處理器中,支援本地大型語言模型(LLM)與生成式AI功能,未來可望拓展至消費性電子與智慧汽車領域,為營收開創新來源。
最後從財務結構觀察,截至2025年3月,高通持有現金與短期投資超過97億美元,負債比低於45%。公司近年積極進行庫藏股與穩定配息,2024年度現金股息總額為31.2億美元。這不僅凸顯其資本配置能力,也強化長期投資吸引力。
總結來說,高通目前具備穩健的基本面、良好的估值安全邊際,以及多元化的業務推進策略。雖然短期內需關注內部人出售與地緣風險,但在AI邊緣運算與車用市場強勢布局下,長期成長潛力不容小覷。對於重視價值與科技融合的專業投資者而言,高通在2025年仍是值得深入研究與考慮納入投資組合的核心資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