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兩年觀察楊梅為例,從實價登錄資料來看,近4~5個月的成交價格已經沒有進一步下探的趨勢。反而可以明顯看到價格出現「分歧化」:一些屋齡新、靠近交流道或鄰近工業區的物件,出現了單價反彈跡象;但部分老舊社區或邊陲地段則仍在盤整,甚至還在下修。
這可能與「919選前打炒房政策」有關,當時砍得又快又猛,某些資金確實一時之間轉不過來。不過這樣的築底期會維持多久?目前還是未知數。
從政策面來看,新青安貸款雖然從今年初的單月超過 1.2 萬件,逐步回落至 6 月的約 8,500 件(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但整體熱度仍在高檔。此外,2024 年 7 月起,危老及都更案的「使用執照展延政策」也已確定延長至 2026 年底,這已經透露出一個訊號:中央與地方政府其實仍在「試放寬水溫」,並未選擇全面緊縮。這讓我更傾向認為,下半年是關鍵觀察期。政策一邊穩住、一邊微調,地方建管單位也釋出喘息空間;從買氣輪動、個案表現來看,各區域的表現差異將越來越大。
房價漲的原因不該全部咎責於青年或換屋族,我認為更關鍵的其實是資金與結構面的變化,造就房市的盛事。
主要原因是神山台積電至今仍持續為台灣創造大量外匯盈餘,根據經濟部資料,光是電子零組件業每季產值就穩定超過新台幣 5 兆元,今年第二季甚至再創歷史新高。
同時,在這樣一個全民搶房的 2024 年,台幣存款卻還能新增超過 2.3 兆元,創下歷史同期最大增幅(資料來源:中央銀行),資金不但沒流出,反而持續滯留台灣體系。
再觀察匯率,台幣升值幅度遠高於日圓、韓元與人民幣,代表資金對台灣仍具吸引力;問題是:這些錢,真的流向對傳統的華人聖地"房地產"。
我認為,這樣的資金堆積,其實已經逐漸演變為某種「現代版荷蘭病」:產業高度集中、出口賺進大量外匯財,本波的外匯財來的太快速,根本沒有機會傳達到整體實質經濟擴散,薪資水準、產業變革、文化素養、股市、產業創新、投資等。
結果就是:資金繼續集中在不動產,少部分於股市中加劇資產價格的失衡、擴大階層與世代的剝奪感,青年買不起房、換屋族承擔更大壓力,卻常常成為政策討伐的對象。
這才是我認為房市背後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與其追逐短期市場高低點,不如回頭看看資金的去處、政策的意圖、與背後的世代公平議題。
💬 後記:
房市是否落底,很難說,但能確定的是,當市場混沌、政策放緩時,正是眼光與耐性決定未來報酬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