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位在職工程師,兩位孩子的爸,來自理工科背景的我對經濟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今天我要分享我對汽車也有了新的觀察與看法,台灣的汽車產業進入了新的紀元,雖然這可能會給汽車產業帶來新的風險,但有進步,才會有新的火花,新的衝突,新的矛盾,很期待兩大公司能夠在合作中找到平衡,為台灣的汽車產業展開下一篇幅。
8/31 裕隆:n⁷電動車"已展開試裝"作業,相關作業配合鴻華先進的開發進度推進。
9/20 鴻華:「裕隆納智捷n7」的量產車即將現身,可望在28日裕隆城開幕時正式亮相。
9/28 裕隆:年底量產有難度。
9/29 鴻華:量產、交付裕隆集團的"時程不變",先前鴻華先進規劃今年第4季進入量產,明年1月起陸續交車;至於納智捷(LUXGEN)n7車款交車相關事宜,由裕隆集團依新車上市規劃統一說明。
10/12鴻華:11-12月將小量生產,再逐步拉量,於年底交車給納智捷, 下午3點開放會員預購。
(好似裕隆是踩煞板? 鴻華向前衝的引擎? 有點曖昧又有點火藥)
技術進步速度快(忽略搭配細節)、開發週期較短(省略許多安全測試驗證步驟)、注重與資本市場的熱度與題材(不注重保密);想當然兩間公司在不同的思維下很難不會有衝突。
整體上面看來融入電子產業多了效率/溝通,整體上比較能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便於公司的IPO發行與資本市場的集資(直接一點就是炒股,哈)。
在蹦出火花後,現在開始 鴻華/裕隆 已經不是同一個體系;若同時取得兩者的優點,多了鴻華增加市場的熱度、集資、效率,又保有傳統車廠的堅持,那對於國產車的轉型未必是壞事,否則單單靠著者些老爺爺們的管理層真的很難有新把戲;但說真的面對汽車產業的開發是牽扯到上千間供應體系的事件,融入電子產業的基因的長鞭與甩尾效應更來的變化莫測,裕隆適時的踩煞車也並非壞事,手機出包頂多被客訴/換新機,車子是會出人命的。
--------文末,我是分隔線--------
大家好!我是一位在職工程師+2寶爸,一位對經濟有興趣的財經素人,不喜歡媒體左右投資情緒,憑藉理工科和工作的訓練,使我相信以客觀數據作為投資策略會帶來可觀回報,涉略各類總經數據,來決策最佳投資組合,讓我們一起找到長期投資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