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混亂,不是因為事情難,而是因為語言沒被好好使用。
我在流程的縫隙裡靜靜記錄那些無聲的感受,不為控訴,只為不再遺忘自己。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之一---------------------------------------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 #19
一件從國外進口的展覽品,原本只是單純的運送,卻因為「送達地」未說明清楚,導致後續處理一片混亂。
國內團隊質疑:為什麼國外廠商要這樣作業?但說不定,國外廠商是否也一頭霧水?
國外廠商是否也在等待一個更清楚的指令?是否也在語言的模糊裡,試圖完成一件本該簡單的事?
這不是第一次。
制度裡的語言,常常省略關鍵,假設對方會懂,假設流程會補足,但結果是:每個人都在補漏洞,沒有人在問為什麼會有漏洞。
不是流程太複雜,而是語言太習慣模糊。
太習慣把責任藏在「應該知道」裡,太習慣把錯誤歸咎於「對方沒理解」。
這樣的制度,真的有效率嗎?
還是只是讓每一次溝通都變成一場疲憊的追問?
----------------------------------------
我不是在挑錯,只是在記錄語言的疲憊。
有些流程不是錯,而是太習慣假設對方會懂。
我願意配合,但請讓語言先清楚。
因為每一次模糊,都在消耗誠意,也在稀釋責任。
---------------------------------------
願這則低語,在你心中悄悄安放一處柔軟的迴響。
因為在這個常被忽略的世界裡,我們都值得被理解,也值得活得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