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以下四篇講稿整理自新加坡一場閉門講座,內容為一位中國私募基金創始人對全球市場的觀察分享。因涉及講者隱私,身份恕不公開;同時所有具體敏感信息已刪除。本文僅作個人學習與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人對其中觀點與內容不承擔任何責任。

我們之所以在三年前就堅定地決定投入這一領域,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重要的趨勢。我們內部稱之為“第五次產業轉移”,這是我們戰略的理論基礎。這一趨勢非常有趣,也是我們決策的核心依據。
這實際上隱含了我們對未來世界的看法,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點。其背後的邏輯比較簡單:世界的國家興衰與產業轉移密切相關。
最早,英國是世界工廠,隨後將部分產業輸出到歐洲大陸和北美,美國成為第一次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第二次產業轉移中,美國集中發展了汽車、化工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時將紡織、鋼鐵等低端產業轉移到德國和日本。第三次產業轉移則是日本和德國將輕紡、機電等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主要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包括新加坡)以及部分拉美國家。
第四次產業轉移尤為重要,製造業產業轉移到中國,帶動了中國的興起。簡而言之,產業轉移到哪裡,哪個國家就興起,而轉出的國家則逐漸轉變為消費型國家。

這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產業轉移,全球製造業都轉移到了中國,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品類最完整、製造能力最強的製造業大國。從衛生紙、玩具、紡織,到93閱兵展示的武器,中國製造的完整性前所未有。這標誌著中國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完成了最大的財富積累過程。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提第五次產業轉移呢?原因大家都有所瞭解。一部分是由於地緣政治因素,還有一些國家要求供應鏈端與中國保持備份關係。西方國家提出了”China Plus”的口號,意思是他們依然會使用中國製造,但中國不能是唯一選擇,必須有一個Plan B或BIC。他們甚至告訴中國的供應鏈企業,必須遷到東南亞,否則將失去訂單。畢竟,他們是消費者,是我們的甲方。
從疫情開始,我們觀察到大量產業正在向全球各個方向轉移。
產業轉移會考慮諸多因素。按照美國的提法,要求”離我近,可控制”,因此墨西哥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東南亞各國目前是中國產業轉移的第一大目標。在歐洲,產業轉移被鼓勵轉向土耳其等相對可控的市場,因為轉移到這些地方成本較高,不具備明顯優勢。所以,產業轉移需要找到相對優勢,畢竟再便宜也便宜不過中國各地區城市。
第五次產業轉移的背後,是中國的鏈主企業開始全面轉移到各區域市場進行本地化製造。未來3到5年,包括當下,越來越多的配套型產業鏈正在轉移。例如汽車產業鏈,整個零部件都在遷移。
我們在印尼與最大的彩妝OEM工具企業交流時,對方表示雖然目前包裝水平不高,但計劃在一年內將中國的供應鏈材料引入園區,屆時產品將上一個檔次。這些變化正在逐步發生。
我們投資了一家專注於搬家物流的公司,這家公司專門為企業在海外建廠提供全套物流解決方案。去年和今年,他們的業務都非常好。從微觀層面看,我們確實對中國長期發展存在擔憂,因為產業鏈正在遷移。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而且不完全受國家政策意志的轉移。如果企業不走出去,就會失去訂單,所以只能選擇外遷。

這一變化正在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和未來全球經濟格局。歷史表明,產業鏈遷移到哪裡,哪裡的工業化就會加速,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會隨之提升,進而帶動消費力增長。因此,我們目前的核心任務就是尋找那些在遷移目的地可能湧現的高增長企業。
背後的資本邏輯實際上都源於華為等企業的成功經驗。因為製造能力確實是國外的短板。我們走訪了多個國家,深刻感受到中國在第四次產業轉移中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並且這種能力在不斷強化。由於競爭激烈,我們的製造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於多年未從事這類工作,美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相關能力。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如果不是中國人,可能也難以勝任。雖然這對中國本土製造業造成了一定衝擊,但從所有者角度來看,這些企業仍然主要由華人掌控,這實際上是一個積極的現象。因此,我們對中國的企業家依然充滿信心。

中資企業出海的野心
我們相信,未來20年內,中國將湧現出一批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偉大的企業家。如今,小米和阿里巴巴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它們的成功也成為了中美博弈中不可忽視的議題。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家在新全球化進程中取得的成果。
我們對此大趨勢特別有信心,尤其是對華人在全球的影響力感觸頗深。例如,我們與印尼的許多家族企業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些企業在當地已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和影響力,但他們並無意離開印尼尋求更多發展。我們經常交流,感受到他們在印尼的強大實力和自豪感。我們無需過多干預,只需讓他們在印尼繼續發展壯大即可。
然而,當你與一位年收入可能達到1000萬人民幣的中國人交流時,你會發現東南亞市場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拓展精神和野心遠超常人,從未將東南亞視為終點,而是將其視為必須完成的市場目標。他們的目光早已投向美國和歐洲。
這種具有遠大抱負的企業家並不多見。在大多數國家,企業家精神相對匱乏,創業者數量也較少。從商業角度來看,中國企業家確實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和敏銳的商業意識,這一點尤為重要。
實際上,我們觀察到北美、歐洲和東亞都是相互關聯的區域市場。所謂的”出海”,對每個國家而言都是存在的。例如,馬來西亞人前往新加坡,或新加坡人前往馬來西亞,都可以被視為”出海”。當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企業自然會向其他市場拓展。
從長遠來看,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上升。此外,亞洲還擁有顯著的人口優勢。目前,印度的人口已超過中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以約14億人口位居第二;美國以3.5–3.6億人口位居第三;而印度尼西亞,根據官方數據,人口約為2.78億,接近3億,位居第四。這些數據充分展現了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亞洲的出生率仍然保持良好。目前,全球已進入降息通道。根據歷史經驗,資金將從美國更多地流向新興市場。這標誌著資金配置的新階段:在加息週期中資金回流,而在降息週期中則流向新興市場。

誰能生育將決定世界的走向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供應鏈重構。
供應鏈格局正從以中國為中心的超級市場模式,向多極化的區域碎片化模式轉變。
展望20年後,我們可能會在肯尼亞的辦公室開會,討論在非洲的見聞。這種場景很有可能實現,因為從人口學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重的人口斷崖問題。未來20年內,中國人口可能發生巨大變化。按照當前的死亡率和出生率推算,悲觀估計20年後中國人口可能從目前的14億降至10億左右。
因此,人口變化將對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短期內,比如明年,我們可能感受不到明顯變化,但如果將時間軸拉長,我們會發現世界將變得陌生。最終,誰能生育將決定世界的走向。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白人和亞洲人都將面臨人口斷崖的挑戰。這一問題尤為嚴重,以韓國為例,按照當前推演,30年後可能面臨滅國的風險。由於東亞地區並非移民國家,情況更為嚴峻。相比之下,新加坡可能通過開放移民政策,在20年後維持600萬到700萬的人口規模。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即使引入三五十萬移民,也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人口問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議題。展望未來,這一點尤為關鍵。
我近年來一直在分享一張特別有趣的圖表,它源自高盛前年2月份的一份報告,名為《2075年的世界》。這張圖是我們根據50年後各國人口推演繪制的。如果50年後我們還有機會一起開會,或許可以驗證這一預測的準確性。這份報告確實給用戶留下了深刻印象。
根據2075年的預測,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印度緊隨其後,美國則降至第三位。第四位是印尼,這一結果引人注目,因為它完全基於人口結構的推演,而非政治政策因素。第五位是尼日利亞,這個結果可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儘管尼日利亞目前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但從人口學的角度來看,它有望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
在非洲考察時,我們發現每個家庭平均有六個孩子,這是當地的核心家庭標配。快消品中,紙尿褲是重要商品。由於非洲的製造能力有限,紙尿褲通常是一片一片出售,因為許多家庭無法負擔一整包。例如,當朋友來訪時,家長可能會購買兩片紙尿褲,讓孩子穿上以展示家庭的經濟狀況,這成為一種社交心理的體現,非常有趣。
此外,非洲對許多基礎產品的需求巨大。以洗衣粉為例,它在非洲被稱為“萬能清潔劑”,市場需求極為旺盛。這些現象展示了非洲市場的獨特性和潛力。
什麼是“萬能清潔劑”呢?在非洲,拖地板用洗衣粉,洗碗也用洗衣粉,甚至有人洗澡也用洗衣粉。這種現象反映了早期階段產品功能未細分的特點。就像我小時候在中國使用的鹼性肥皂,那是當時的主流產品。肥皂很長,人們回家後自己用刀切,很多年輕人可能已經不瞭解這種使用方式了。但早期中國也有類似的產品。

關於經濟體量,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GDP總規模。巴基斯坦目前可能不被看好,但50年後可能會完全不同。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僅用了25到30年,很難與30年前的中國相比。因此,每個國家都有機會。
埃及已經是一個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市場,巴西則是拉美最具潛力的市場。墨西哥實際上並不貧窮,過去十幾年其GDP連續保持在5%左右。美國將許多產業轉移到墨西哥,儘管特朗普要求產業回流,但真正能回流的可能還是高級製造業,低端製造業則難以回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