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孩子明明剛吃飽,卻又哭鬧要抱; 玩具散滿地上,你說了三遍「請收好」,他卻反而笑著跑走; 在公共場合崩潰尖叫的瞬間,你的臉熱到快燒起來,只想趕快制止這一切。
多數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混亂時刻。我們以為孩子「在搗蛋」、「故意唱反調」,但其實—— 他只是在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向世界發出一個訊號:『請看見我。』
一、行為背後的訊息:孩子不是問題,而是訊息的傳遞者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觀點:
「孩子的每一種行為,都是一種溝通。」
當孩子哭鬧、頂嘴、破壞、依附、討抱、說謊、退化——
這些表面看起來的「行為問題」,往往不是目的,而是訊息的載體。 他們不懂怎麼用語言表達複雜的情緒,只能透過行為去尋找理解與連結。
舉例來說:
- 當一個兩歲的孩子在地上大哭,其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在說:「我的世界太快、太大了,我需要你幫我穩定下來。」
- 當五歲的孩子開始頂嘴、拒絕合作,可能是在說:「我想要被當成有能力的人對待,而不是一直被命令。」
- 當上小學的孩子回家變得愛發脾氣,往往在說:「我在外面好努力,能不能在家裡被允許放鬆一下?」
這些行為都像密碼,藏著孩子對歸屬感的渴望。
只是這份渴望,往往被我們大人誤解為「不乖」。
二、阿德勒的觀點: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對「歸屬與價值」的追求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指出,
所有人類行為的核心動力,都是「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孩子亦然。
當孩子感覺自己「被看見」、「被需要」、「能做出貢獻」,
他會自然地朝著正向行為發展; 相反地,當他感覺自己「被忽略」、「被否定」、「不重要」, 就會用行為去「重新證明自己的存在」。
阿德勒把孩子的「錯誤行為」分為四種目的:
- 引起注意:我希望你能看到我。
- 爭取權力:我希望自己能掌控一點什麼。
- 報復或反抗:我感覺被傷害了,也想讓你體會那種感覺。
- 表現無能:我害怕再被批評,所以乾脆放棄。
這四種錯誤目的是孩子在「失去歸屬感」後的一種求生反應。
他不是要對抗父母,而是在用行為告訴你:「我需要幫助,但我不知道怎麼說。」
三、當孩子「行為失控」時,大人該如何回應?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炸裂」時,第一反應是:
「別鬧了!」、「你再哭就出去!」、「這樣誰會喜歡你!」
但事實上,這樣的反應只會讓孩子更陷入孤立。
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他原本就在害怕——「我是不是不被喜歡了?」 而我們的責罵,正好驗證了他的恐懼。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以下是三個具體步驟:
1️⃣ 先穩定自己,再回應孩子
當孩子崩潰時,最需要穩定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因為孩子的情緒系統會「共振」父母的反應。 你越焦躁,他就越不安;你越冷靜,他才有機會跟著穩下來。
有時候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在這裡」,
比十句「不要哭」都更有力量。
2️⃣ 看見需求,而不是只看見問題
當孩子拒絕睡覺、發脾氣、搶玩具時,試著問自己:
「這個行為,想要傳遞什麼訊息?」
也許他想要更多陪伴,也許他需要安全感,
或只是想要一個「我被理解」的眼神。
當我們從「修正行為」轉向「理解動機」,
孩子的防衛就會慢慢放下,溝通的門才會打開。
3️⃣ 讓孩子參與,給他歸屬的位置
阿德勒提倡「合作式教養」,強調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讓他有能貢獻的空間,能決定一些小事, 他就會在被信任中建立自我價值。
例如:
- 讓孩子幫忙拿碗筷,而不是被要求「不要亂跑」;
- 請他幫忙選今天的衣服,而不是被命令「快去換這件!」
- 一起討論規則,而不是單向宣布「媽媽說不行就是不行」。
當孩子感覺「我有角色」、「我能參與」,
他自然不需要用「搗蛋」來證明存在。
四、歸屬感的養分:安全、理解與被接納
歸屬感不是一句話,而是一種被看見的經驗。
孩子從父母的眼神、語氣、反應中,學會「我是不是值得被愛」。 這份學習,會成為他未來看待世界的底色。
安全感,是歸屬感的根。
它來自於:即使我犯錯,也不會被趕走。
理解感,是歸屬感的枝。
它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被接住的。
被接納,是歸屬感的花。
當孩子感覺自己被喜歡、被需要,他才會願意綻放出善意與合作。
五、當孩子難以「好好表達」時,請記得——他還在學習愛
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逐年成熟的。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直到25歲,大腦中負責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質」才會完全發展。
所以,一個三歲孩子「講不聽」、一個七歲孩子「愛頂嘴」、一個十歲孩子「開始封閉」——
都不是壞,而是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能被理解的人。
這時候,我們的任務不是糾正,而是陪伴。
不是讓他「不吵不鬧」,而是讓他「被看見、被理解」。
正如心理學家瑪麗·艾恩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依附理論中指出:
「穩定的依附關係,能讓孩子有勇氣去探索世界。」
孩子要先在「被理解」裡感到安全,
才能在「探索世界」時感到自信。
六、當父母學會「看懂行為」,家庭的氣氛就會改變
當你開始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會發現——那些令人抓狂的時刻,其實都藏著邀請。
- 當他搗蛋,也許是想拉近距離。
- 當他反抗,也許是想被尊重。
- 當他哭鬧,也許是無力的求救。
孩子並不完美,大人也不需要完美。
重要的是,我們願不願意多看一眼、再等一下, 給那個「還在學習愛」的小人兒,一個理解的空間。
因為當孩子被理解,他就能學會理解別人;
當孩子被接納,他就能長出安定的心。
這就是歸屬感的力量——
它讓一個孩子,不只是「聽話」, 而是能夠在愛裡,慢慢長成他自己的樣子。
💬 結語:請記得,他不是在搗蛋,他只是在找回與你之間的連結
每一次情緒爆發、每一場對抗,
都是孩子在說:「我需要你,但我不知道怎麼表達。」
當我們學會從行為中「看懂需求」,
就能用理解取代責罵,用連結取代控制。
歸屬感,是孩子內在最深的安全基地。
而你,就是那個讓他能夠回來、被接住的港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