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投資高股息,是因為想要「被動收入」帶來的安全感。但如果從行為財務學的角度來看,這份安心感,往往不是來自更好的報酬,而是來自一種我們不自覺犯下的偏誤: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什麼是心理帳戶?為何會讓我們誤判投資?
心理帳戶指的是:我們會把整體財富分成不同「心理分類」,而這些分類讓我們做出非理性的決策。在高股息投資中,最常見的現象是—— 把「股息」當成收入,把「賣股票」當成動本金。 但這兩者,在財務學上沒有差別。 你領到股息,是公司把一部分資產分給你;除息後股價也會同步下跌。 換句話說,你並沒有額外賺到,只是把自己的錢換了一個形式。
🚫心理帳戶造成的兩大錯覺:
1. 領股息=賺錢;賣股票=虧錢? 多數人覺得: 配息 → 收入,很踏實 賣股 → 動本金,很有壓力 但其實你想要現金流,不需要等公司配息。 你可以自己賣掉 2% 持股,創造「自製股息」。 兩者在經濟意義上完全相同。 只是心理帳戶讓「賣股」看起來比較痛而已。 2. 規律收息帶來安全感,但可能忽略總報酬下滑許多高股息商品為了維持高配發率:賣掉成長股,改買高殖利率但體質較弱的標的,這會讓淨值表現走弱。但因為投資人每季都收到配息,「心理帳戶」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直在賺,實際上,資產可能在慢慢變小。👋舒服不等於有效率:股息不是報酬的全部
領息本身沒有問題,它能帶來心理穩定感,也讓投資更能持續。但如果投資的核心變成「想要規律領錢」而不是「追求總報酬」,你可能會忽略更重要的事: ➡股息帶來的滿足,是心理帳戶的效果,不代表財務上更有效率。 ➡真正重要的是總報酬(股息 + 資本增長)。 被「領息的爽感」綁住,反而可能讓你錯過長期成長最大的力量。
💸別只看到「領多少」,要看到「剩多少」
投資不該只看現金流的流入,而是整體資產是否穩定成長。當我們願意跳脫心理帳戶,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股息不是額外獲利,賣股不是罪惡。 投資該追求的是長期總報酬,而不是短期舒適感 長期投資的核心從來不是「領息」,而是「讓資產持續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