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 awwrated 的編輯。
今天不推坑新片,也不幫大家避雷,而是要帶大家直擊一場含金量超高的論壇——由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台灣創意經濟」
為什麼我們要參加這場活動?簡單說,你我每天打開 Netflix、Disney+ 或 YouTube 追劇的這些「小動作」,累積起來其實正在改變台灣的經濟,甚至決定了台灣文化能不能像「韓流」一樣席捲世界。編輯今天在現場做了滿滿的筆記,把那些聽起來很複雜的產業報告,翻譯成大家都能懂的白話文,一起來看看台灣影視的未來在哪裡!
1. 這場論壇到底在談什麼?
簡單來說,這場論壇的核心就是:「怎麼讓台灣影劇變得更強、更賺錢,而且讓全世界都想看?」
現場發表了一份由國際顧問公司 Frontier Economics 做的熱騰騰報告,證明了 VOD(隨選視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串流平台)不只是讓我們殺時間的娛樂,更是台灣經濟的「超級助攻員」。但要讓這個助攻員發揮實力,政府的政策是關鍵——是要管得嚴?還是放得寬?這直接影響外資(像 Netflix 這種國際大咖)願不願意繼續砸錢投資台灣。

2. 台灣人到底多愛看串流?(數據會說話)
大家應該很有感,現在誰還乖乖坐在電視機前等八點檔?數據顯示,高達 87% 的台灣網友每週至少看一次串流平台。
更驚人的是,我們不只看好萊塢大片,有 48% 的人會特地去收看「台灣本土」的內容。這直接打臉了「外國月亮比較圓」的說法。
這股追劇熱潮換算成錢,2023 年 VOD 產業為台灣灌注了 97 億新台幣(約 3 億美元) 的產值,直接創造了 3 萬多個工作機會。簡單說,你每一個月的訂閱費,都在幫台灣養活一群優秀的燈光、攝影、編劇和特效師。

3. 政府該管還是該放?(看看越南的慘痛教訓)
這是論壇中討論最激烈的話題。MPA 副總裁 James Cheatley 分享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VOD 是網路產業,不能用管傳統電視的老舊法規來管它。」
他舉了一個血淋淋的例子:越南
越南政府為了管制網路內容,推出了一個嚴格的「第 71 號法令」,要求所有串流平台都要像傳統電視一樣申請執照、設公司、內容要經過層層審查。結果呢?這就像掐住了產業的脖子,外資覺得太麻煩、風險太高,乾脆撤資或不進去了。原本蓬勃的市場瞬間冷掉,受害的反而是當地的創作者和觀眾。
反觀台灣,目前的政策相對開放、友善。James 強調「法規的彈性」才是吸引外資的關鍵。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啦啦隊」和「補給站」,而不是設路障的「糾察隊」。

4. 台灣內容怎麼賣到全世界?(不要只做「台式」自嗨)
我們都想把台灣故事賣出去,但怎麼賣?是要拍很在地化的宮廟文化?還是拍大家都能懂的愛情片?
台大經濟系馮勃翰教授給了一個很棒的答案:「演算法不是幫作品找觀眾,而是幫觀眾找作品。」
以前電視台播什麼我們看什麼,那是「強迫推銷」。現在 VOD 時代,演算法會精準地把片子推給會喜歡的人。所以,台灣不需要為了迎合大眾而失去特色。就算是很小眾、很在地的題材(例如鬼片、BL劇),在全世界幾十億人口的基數下,透過演算法都能找到一群死忠粉絲。
重點是:不要只想著做「爆款」,要先做「好內容」。 當你的內容夠好、類型夠明確(例如《女鬼橋》就是很明確的驚悚片),國際平台自然會變成你的最佳行銷窗口,把台灣帶給全世界。

5. 我們離「韓流」還有多遠?
每次談到影視,大家最愛問:「台灣什麼時候能像韓國一樣?」
James 很誠實地說:「韓國的成功不是一夜之間,他們政府花了 30 年。」
《寄生上流》能拿奧斯卡,背後是韓國政府長期的佈局。他們做了兩件對的事情:
- 強力的 IP 保護: 韓國政府抓盜版抓超兇,甚至會跨國去要求下架。這讓投資人覺得有保障,敢砸大錢拍片。
- 產業化思維: 他們把影視當作「出口貿易」在做,結合觀光、美妝一起賣(這也是為什麼 James 說他去韓國還要幫太太買保養品,都是受韓劇影響)。
台灣政府(比如文化部)該做的,不是去限制 Netflix 要播多少比例的台劇(這叫配額限制,反而會讓品質下降),而是要打擊盜版、提供稅收優惠,讓外資覺得「投資台灣很安全、很划算」,這樣資金才會源源不絕地進來。

為了讓大家快速吸收,編輯幫大家整理了三位講者的重點金句:
James Cheatley(美國電影協會副總裁)
- 關於漲價: VOD 還在早期發展階段,漲價或廣告模式都是為了支撐更好的內容產製。
- 最大威脅: 盜版網站(像 Gimy TV 這種)是產業毒瘤,不只偷走了創作者的錢,還常夾帶病毒危害資安。
- 給台灣的建議: 保持開放、彈性的政策,不要和越南一起走向嚴格管制。
馮勃翰(台大經濟系教授)
- 關於演算法: 在沒有演算法的世界,大家只會看原本就紅的東西;有演算法後,小眾內容被看見的機會增加了四倍。
- 關於電信綁定: 為什麼買 5G 要送 Disney+?這叫「綑綁銷售」。對消費者來說省錢方便,對小眾平台來說,這是被大眾看見的生存機會。
楊志光(76號原子 董事總經理)
- 數據驅動製作: 他們經營了 14 個 YouTube 頻道,累積 2.5 億流量,分析出印尼、菲律賓、印度超愛看台灣偶像劇!所以他們現在拍片不是憑感覺,而是看數據。
- 亞洲恐怖片宇宙: 既然台灣內需市場小,那就找泰國、越南一起拍鬼片!恐怖片不需要太多對白,最容易跨越國界。
AI 的應用: AI 不是來搶飯碗的,是用來幫電影自動翻譯字幕、甚至直接轉成漫畫,讓台灣 IP 可以一魚多吃。

7. 編輯的犀利提問:短影音會打趴 Netflix 嗎?
在現場,我也代表 awwrated 問了一個大家可能都好奇的問題:
「現在大家都在刷 TikTok、Reels,短影劇(Short Drama)未來會不會威脅到 Netflix 這些長影音平台?」
馮勃翰教授的回答很有趣:
他認為短影劇不會「取代」長影音,而是成為 「過渡」和「測試」的角色。
因為短影劇成本低、拍得快,很適合拿來測試新的演員、新的故事題材。如果反應好,再拍成長劇。同時,它也是最好的行銷工具,讓你在等待下一季《怪奇物語》的時候,可以先看短劇解解饞,維持熱度。

8. 結論:awwrated 可以做什麼?
聽完這場論壇,結論很明顯:台灣影視正處於一個「轉骨」的關鍵期。 我們有很好的創意自由(這點比中國、東南亞都強),有很棒的工程師和數據人才,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外資的信心和政府的聰明政策。
那 awwrated 在這個生態系裡能扮演什麼角色呢?
我們不只是寫寫影評而已。awwrated 擁有最真實的觀眾評價數據,我們知道台灣觀眾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未來,我們希望成為連結「觀眾」與「產業」的橋樑:
- 提供數據洞察: 告訴製作方,現在大家不想看什麼爛片,大家真正想看的是什麼。
- 推廣好內容: 透過我們的「避雷」機制和精選片單,讓那些被演算法埋沒的優質台劇,能被更多人看見。
台灣的影視產業不需要悲情,需要的是數據、策略和自信。下一次,當你在 awwrated 上給一部台劇打 5 顆星時,別忘了,你也是在推動台灣創意經濟的一份子喔!
(本文根據 2025 年 11 月 19 日「串流服務如何推動台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