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 一些傑出的導演手法 (2)

2011/07/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承上)
最佳細節:楚浮(François Truffaut),〈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當楚浮在此片中有一句對白是:電影就像一輛行駛中的火車。而這句對白引來高達(Jean-Luc Godard)的不滿,質疑楚浮從未想過究竟這輛火車要開到哪裡,還有到底誰才是車掌等等之類的話。儘管筆者在政治立場上跟高達比較相近,但對筆者而言這種借題發揮容易帶來混淆。就好像如果有人宣稱巴哈(Bach)的音樂是最偉大的,因為他有那麼多讚美上帝的作品一樣,這等於是對音樂的評價判準建立在某個非音樂的領域上,同樣的思考方式只是高達是拿政治立場作為判準而已。
而且不論高達知情與否,焦點都被模糊了:楚浮在這裡其實可能是在跟希區考克(Hitchcock)致敬,因為這正是希區考克用來形容電影的話。而這部片中其實就充滿著這樣的細節:在片中飾演導演的楚浮,之所以戴著助聽器,是有可能在向布紐爾(Buñuel)致敬,更不用提片中那些〈大國民〉(Citizen Kane)的劇照以及導演相關書籍的畫面,以及這兩個畫面在構圖上是多麼相似。
而楚浮在呈現細節上便謹守著希區考克也同樣遵守的默片傳統:畫面一定要能夠透露訊息;因此在此所謂的細節,不是那種要反覆觀看很仔細找才找得到的小東西,而是一開始便直接透過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只要觀眾夠敏感,便能知道這些畫面的訊息之所在。因此筆者所選的這個橋段,它在影史上固然非常有名,原因在於這部片是最好的劇中劇以及講述電影的電影之一,這個橋段的最後一個畫面也直接地點出了這樣的訊息。
但是更進一步地,所有看過這部片的人,或許都可以想一想:為何楚浮要劇中的女主角在劇中劇時手不要緊握?臉不要繃著要微笑?其實只要仔細想一下這部片的角色設定,答案便很明顯了。但是如果看不出來也沒有關係,這並不妨礙對劇情的基本理解;但筆者猜想這正是楚浮所要追求的:找到一個可以雅俗共賞的平衡點。或許是他早年的生活經驗讓他不得不在意票房和收益,但他並非就因此就草率處理創作一個作品時所該處理的種種問題。而這也是筆者在他的作品中所學習到的東西中最寶貴的之一。
最佳現成音樂配樂:伍迪‧艾倫(Woody Allen),〈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2005)
伍迪‧艾倫在這部片中配樂的成就實在是太厲害了,以至於雖然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使用現成音樂配樂也有很高的成就,但如果只能挑一片的話,這一部中殺人場景所使用的威爾第(Verdi)〈奧泰羅〉(Otello)不論是在呼應劇情及基本設定上,還是對於使用現成配樂長度上的挑戰,成就都十分地驚人。(關於該片的配樂詳細使用情況,請見拙文〈愛情決勝點中的弦外之音〉;又youtube無最重要橋段之影片,意者請自行見該影片各處。)
最佳制式開場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
原則上電影制式的製作方式之一,是故事一開始時要有一個開場,能夠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也因此有人戲稱許多好萊塢片最好看的就是開場了。而筆者之所以會選擇這段作為最佳制式開場,是因為其完整性之高,除了至今依然常常單獨把開場看完外,還有就是筆者在寫完報告第一次進戲院看這部片時,當時由於只剩二輪而戲院又提早播放,所以進場時剛好看到巴士開走...但有趣的是正因為這個開場的獨立性高,之後竟然幾乎不影響觀影的過程。但這個橋段或許真的為小丑這個角色添加了不少魅力,使得許多觀眾似乎都認為小丑的氣勢勝過了蝙蝠俠;儘管筆者持的是不同的立場,但這個開場是一個好開場是無庸置疑的,其中諸如諾蘭最喜歡使用的讓角色背對鏡頭(可以注意他一定都會有這樣的電影海報),以及Hans Zimmer精彩的配樂(注意配樂是如何隨著鏡頭的切換一起做出改變,以增加緊湊感的),都是構成這段精彩開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直到幾乎是最後一刻小丑的角色才揭曉,也是諾蘭慣用的手法之一(youtube上搜尋不到完整的開場影片,意者請自行見影片開頭處)。
最佳非制式開場: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歐洲特快車〉(Europa, 1991)
既然有所謂的制式開場,一定就會有導演以打破制式為目標。而拉斯‧馮‧提爾正就是這樣的導演之一,否則他也不會簽下95逗馬宣言(Dogma 95)。其實還有許多優良的非制式開場,例如筆者也很喜歡侯導的〈千禧曼波〉開場,但要選第一個最有特色的,大概還是〈歐洲特快車〉的這段催眠秀開場了。
(依然可能會待續)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舊名Yvon。影評散見於週刊編集、放映週報及映畫手民。但還是會想聊些電影以外的事。更多文章詳見:https://linktr.ee/taiwanewav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