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大名背後,理所當然地也有許多偉大領導人在推動。不過,政治終究是險惡的,在領導人風光的背後,我們看不見的那些殘酷真實面,難得一見的藉由這部《史達林死了沒?》終於能稍稍窺視一二。 有趣的是,本片皆為英語對白,卻仍可以飄散著濃濃的共產黨味道(大概在有生之年這種片都很難有俄語對白啦。)。而就考據而言,也算是鉅細靡遺地提到了許多當時並不太被研究的政治人物,由赫魯雪夫、貝利亞、馬林科夫三人為主要敘事角色,講述整個委員會的荒謬政治實情;而片頭由一開始的音樂會場景帶入,藉由史達林的一通電話,以及音樂會現場由於電話所產生的緊張情緒,迅速、戲謔又真實的呈現了當時的社會氛圍。最有趣的還包含了當史達林病危的時候,因為好醫生都被殺光了,所以中央委員會經過「決議」,只好找一群爛醫生來診斷史達林的病況。 而在這樣的獨裁者底下,依然有許多人不願臣服,因而遭到殺害、流放;其中一個關鍵角色則是音樂廳中的女性鋼琴師。從片頭開始便放肆的表達一切對於史達林的不滿及憤恨,搞得一旁所有人都緊張地雞飛狗跳,就從這位女性鋼琴師開始,慢慢將路線帶開來,直到史達林確認死亡,眾人圍著他的屍體閒聊,種種畫面都令人啼笑皆非、爆笑連連直到片尾。 導演對於俄羅斯歷史的了解明顯不在話下,高達七成的鏡頭充滿了詼諧幽默對應上恐怖統治,不論何時何地都有人高喊著史達林萬歲,就連死前亦然。這樣的高反差帶給了本片極佳的趣味性,人物的出場配以慢動作鏡頭,緩速游移的斗大官銜、名稱,也明白的介紹了在當時造成政變成功最重要的幾個關鍵角色,再透過對話,這些我們平常不會知道的人物做了甚麼事造成了甚麼,在片中也就更容易明白。 本片中極度鮮明的表達出共產主義下所產生的階級差距及種種人為壓力所造成的制度虛設(在此真的要為馬克思默哀一下,畢竟一個立意良好的制度如何被運用的血流成河,我們都看得很清楚了:D。) ,雖然在最高權力核心的中央委員會有著看似民主的投票制度,但事實上卻是由副書記、內政部長、外交部長掌握多數權力。而這樣的權力結構下所產生的政爭透過鏡頭,除了表現出無俚頭的節奏,劇情也是令人感到峰迴路轉,如貝利亞透過保護人質的手段企圖收買莫洛托夫、或者將赫魯雪夫所擬定的政策搶先執行,雖然都表現得溫馨有趣,事實上卻是將政爭的各種手段如同戲劇般的完整呈現,恰巧也說明了重視情感的人在一個險惡的環境當中是如何的危險。 不過,導演在立場上,似乎較屬意赫魯雪夫,有些將他塑造為英雄角色的意味,事實上赫魯雪夫對於蘇聯的貢獻確實也不少;因此導演所塑造的國家英雄形象雖然稍過,但也合乎。 說起英雄,去世的史達林所留下的兒女則是有好有壞,在片中提到的二兒子瓦希里,死於監獄,女兒斯維特蘭納則是逃亡到美國,片中未出現的大兒子則是死在德國的戰俘營;本片著重官員間的鬥爭,已逝領導人的兒女也在其中一環,也許是因為特意安排的大量幽默元素,《史達林死了沒?》著墨到了一般政治紀實電影鮮少關注的地方,在本片中,史達林所留下的親人被表現得更加的有血有肉,從這個角度說來,或許也算是另一種侵蝕史達林個人英雄崇拜的方式。 另外,我們可以在注意到本片一個纖細的地方,由於共產黨是無神論思想,告別式中,當委員會成員圍著史達林的棺柩時,主教的出現才會令赫魯雪夫感到意外,不斷的質問著到底是誰邀請主教。 《史達林死了沒?》富有大量令人猝不及防的幽默橋段,許多部份用上了日常生活般的酸言酸語反映著當代社會的恐怖氛圍,而對於整體的蘇聯歷史而言,卻只有短短的二、三年罷了;不過僅僅是短暫的描述蘇聯歷史,也足夠表現出當時代下的無奈了,若再從本片的世界跳脫出來,看看現在它國的共產黨發展,實在不知道哪個更加殘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