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簡良助老師的照片,心中一驚,像極了我相當尊敬的一位長輩,拜讀了簡老師的大作之後,更是感佩老師深厚的文學底蘊與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
簡良助老師,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多年前,曾因公去宜蘭的高中、職校拜訪多位科任老師,看到穿著制服的學生青春洋溢地在校園裡來往著,還不忘有禮地向來客點頭致意,當時便留下宜蘭高校生知書達禮的印象。看到簡老師的文章,彷彿又重回宜蘭校園、重溫學生時代的記憶。
《心寬路更寬》(健行文化,2006/06/10出版)一書中,有篇關於疤痕的文章,是簡老師的親身教學見聞,讀來情深意摯。文中敘述著簡老師的一名叛逆女學生,幫住院的母親擦身時,發現母親臉上、身上的疤痕都是因為對她的愛而造成的。例如,媽媽的臉除了皺紋外,還有眼角眉梢的疤痕,是為了抱年幼女兒而撞到桌角留下的;母親的左手虎口的刀痕則是為女兒切芭樂、剔籽留下的;肚子上則有剖腹的痕跡;右大腿則是被裝滿女兒愛吃的熱豬油玻璃瓶割破燙傷的創痕。女學生看了不禁悲從中來,不再忤逆母親。
簡老師履行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張「處罰一個學生,除了要讓他付出痛苦的代價外,更應該讓他在代價中有所進益。」因此,與其記過,他針對學生的缺失,要他們背各類相關的古文,如荀子的〈勸學〉(學習態度有待加強者)、《詩經》〈蓼莪〉(頂撞父母者)等,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應如何改正。
另一方面,簡老師也懂得欣賞學生的長處。當他用《女論語》:「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來提醒班上女學生應舉止端莊時,有個男學生逐條向他說明「莫」字應改成「要」的理由,簡老師聽了不但沒生氣學生唱反調,反而激賞學生的思辨條理分明,不人云亦云。
簡老師教學之餘,也喜愛寫作投稿各大報,本書就是他收錄見報的數十篇文章。文藝創作最需要知音,每逢見報,簡老師的身邊朋友都會為他高興,他在書序中引用好友戴朝福老師的話:「文章要有人讀才會活起來,文章要有人談論才會活起來,文章要融入生活才會活起來。」最近某個文學雜誌發起一項徵文活動,便是以讀人文過期刊物的心得感想為題。雋永的大塊文章,永不過期,而簡老師的生活、教學見聞集成的《心寬路更寬》亦若是,即使付梓出版已經過了十多年,讀來依舊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