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在教學生關於描述人的英文形容詞,即使是初級課本,也出現了intelligent, considerate 等的「長相複雜」的單字,默默想起了小時候學英文的我,所謂的初級單字就是沒有「長」單字,就舉intelligent 來說好了,共有四個母音 i, e, i, e (請不要自己哎咿哎咿)及四個音節,光在練習發音及記憶就需要點腦力,我想想比較難較長的單字大概就是史上無敵霹靂最通用的beautiful了吧!畢竟要教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文法,但今天不是要討論跟英文相關的主題是,只是小女我多愁善感的有感一發。
我常常覺得英文跟中文真的是很不一樣的語言,歷史、文化背景及使用字的方式非常不一樣,文法先不討論是因為每個語言都有自己自成一格或是類似的語言句構,但個人認為目前台灣普遍在使用的中文已經深深受外國文化(美英國、日本等)影響,所以很多新詞彙及用語都已經是「變形」、或「過度直譯」的用字,特色通常很直白、很新穎、或因太貼近各國文化需要進一步解釋才能理解其中笑梗或是意義。所以在我教英文形容詞時,面對小孩及大人的教法可真謂天壤之別,請聽我娓娓道來...舉例來說,教小孩時,粗淺可用手勢或是演戲的形容詞happy, sad, fat, upset, mad, angry,甚至black(不要忘記顏色也是形容詞哈)來表現,但教成人時,老天鵝,可真是換字燒腦到不行,例如upset 更進階可能要用disappointing/depressing啦,angry可能要改用程度很高的憤怒的furious(對就是玩命關頭的fast and fury的大發雷霆/怒不可遏)之類 ,但最令我安慰的應該是只要是形容詞,反正就是套用is/ am/ are/was/were (beV動詞)就對了,沒有難上加難的文法,單純請學生依照個人情境或是過去經驗來使用新學到的英文單字。
而昨天的課程,有一段小組討論是利用下列的句型開頭來造句:A good boss/ teacher/ friend/ neighbor is someone who...扣除大多成人學生都造了 A good boss is somone who can give employees a lot of bonuses/ money/ promotion等之類的(果真是有夠用心,上課都還惦記著老闆)不過,班上的一個學生造了一句讓我下課後思考了很久,他寫了:
A true friend is someone who can always be with you.
因為我是在上課請各位學生直接造句演練,然後我一個個靠近他們去改句子,看到這句子時,我心頭震了一下,他是這個班最年輕的學生而且是個體育系大二生,其他學生要不是家庭主婦就是一般上班族,當下的我在他的筆記本上打了一個勾然後轉頭看著他的眼睛說:「你造了一個很棒的句子,很好。」下課後的我,邊吃麵邊思考著,一個真心、真的朋友是不是真的可以陪你久久?我感嘆的不是人情世故改變了我們多少,因為出社會賦予我們最有價值的就是成長,而成長的本質本來就不是又甜又香,是又苦澀又無法輕易改變的無奈,甚至很多時候再多的力往狂瀾都無以回天,若用負面列表來看待人生,實在太不健康了,實在沒有必要也不符合我的個性。但現在的我要造這個句子的話,我會寫:A true friend is someone who can walk with you, talk with you and laugh with you for some time. 畢竟這句話,現在的我,體會起來再真實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