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暫停口水清潔
#博物館冷知識
新冠疫情不只影響博物館的保存修復人員要維持社交距離、居家辦公,還讓多家博物館下令暫停使用口水清潔畫作!
什麼?口水清潔畫作?
是的,你沒有看錯
(別擔心,這種做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而且還有科學根據)
許多西方博物館至今仍保有使用口水清潔畫作的方法,過去甚至還曾用麵包來擦拭壁畫!
一起來認識博物館清潔的冷知識吧🤓🤓🤓
天然又有效的清潔劑——「口水」
對許多年代久遠又珍貴的藝術畫作和文物來說,最常見的敵人就是「灰塵」與「髒汙」。為了讓它們恢復昔日光彩,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專業修復人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其中,受到不少修復人員青睞的不是什麼化學溶劑,而是「口水」!
凡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波士頓美術館(MFA)、澳洲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加拿大自然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館…等,都是「口水」的愛用者。
(偷偷說,用口水清潔畫作的研究還曾獲得2018年的搞笑諾貝爾化學獎呢🤫)
為什麼「口水」會這麼受歡迎?
根據修復人員的說法,口水是一種安全又有效的清潔方式。
人的唾液含有多種天然酶,像是:解脂酶(lipase)和澱粉酶(enzyme, 𝝰-amylase),這類分解食物的酶,有助於溫和去除油脂、灰塵和表面髒污,而不傷害藝術品及文物表層,特別是一般污垢、油煙以及尼古丁。
此外,比起一些會致癌的化學清潔劑來說,更能確保修復人員的健康。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修復人員傾向使用環保、零污染的修復材料,因此,「口水」的地位更加屹立不搖。
大多時候,修復人員會用棉花棒沾取自己少量的口水,用滾動的方式來回擦拭文物表面的一小塊區域,一直重複到乾淨為止。無論是畢卡索、林布蘭大師的油畫,還是陶瓷、鍍金塑像、木質雕刻、骨骼標本、玻璃或皮革等,都是能用口水清潔的範圍。
「蛤~可是這樣很噁心捏~」
用口水聽起來可能很不衛生💦
一些修復師解釋,通常會在吃東西前(像是午餐前)才使用這種清潔方式,隨後也會用水再次清理一遍,並確保表面乾燥。
只不過,由於各國目前仍處於新冠疫情之中,考量口水也是一種病毒傳播的潛在途徑,因此,許多博物館及修復人員也不得不暫停使用「口水」這種清潔方式。
17世紀用來清理米開朗基羅「創世紀」的白麵包!
你可能會覺得用口水清潔文物和畫作聽起來有點太震撼了😱
其實早在18世紀前,就已經有繪畫保存人員在使用這種方法。
在歷史的發展上,也曾有過不少奇奇怪怪的清潔方式,像是:用尿液、酒、沾濕的麵包片、半塊生的馬鈴薯...等,來作為去除畫作表層髒污的小撇步。
🥖🍷🍺💧🤤🥔🥛🐄🍞
當然,前面這些作法都在證明弊大於利或有更好的替代做法之後,就隨著時代被淘汰了。
比較多西方修復人員還在用的「白麵包」和「口水」被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
新鮮麵包白色柔軟、像海綿的部分,就曾在17世紀被用來清潔義大利西斯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上,由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創作的曠世巨作「創世紀」,被認為是一種跟海綿一樣,適合去除油脂和擦拭灰塵的材料。
《創造亞當》 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壁畫「創世紀」的一部分,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目前還有一些修復人員維持用白土司來清潔古堡、古蹟內歷史悠久的壁紙。
只是,用麵包來擦灰塵,實在是讓人感覺太浪費食物了...
而且擦完之後,還必須要用吸塵器吸乾淨所有的麵包屑,避免變相飼養蟲蟲在博物館;目前也有其他更合適的材料及方法可以取代麵包,因此,現在「白麵包清潔法」也越來越少人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