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失智者:以我父親為例

照顧失智者:以我父親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摘要

常常陪父親在家附近逛逛,培養與他的新感情;換個環境,務必解除他內心的焦慮;照護父親,需要愛,更需要方法與支援;搬進養護中心,從家中帶來對父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照片、繪畫或個人創作物等等,來創造他對「新家」的依附;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當父親病情導致生命進入末期、發生感染時不用抗生素。

keyword:第一晚效應、養護中心(第二個新家)、插鼻胃管、臨終期

現在翻看過去的行事曆,我發現除了工作外,「父親」絕對是個頻繁出現的詞,不是「照顧爸爸」、「帶爸爸去公園」,就是「接爸爸」、「送爸爸」──在那段時間裡,我經常帶父親到家裡附近逛或散步。家中其他人知道我和父親在一起,總是放心一些

父親到新環境

平常父親跟母親住,有一回將父親帶到我們家住,正常人換了床就睡不著。醫學上把這種「認床」現象,叫做「第一晚效應」(First-Night Effect)。父親倒是沒有「第一晚效應」。

不過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實在是挑戰多多:廁所、房間、起床後,盥洗時,毛巾?水杯?牙刷?牙膏?白天沒事的時候要做什麼?想出去怎麼辦?這一切,他內心肯定焦慮,但無法說出來。

而家裡的人呢,也得面對他因為失去認知能力而造成的種種情況:他會用我老婆的牙刷刷牙,拿我的毛巾擦臉,用我兒子的杯子喝水。鑑於父親超強的自尊心,當認知障礙發生時,我們不能說「你拿錯了」,只能另外想辦法,比如兒子把自己的水杯放到高處,這樣就不會被阿公拿到了。

不過,家人碰到這些「麻煩事」,不煩躁、不抱怨並不容易。從認知上講,不把這些事情當成「錯誤」,而是接納父親的失能,才能夠不心煩、不抱怨

照護父親,需要愛,更需要方法與支援

失智猶如一張單程車票,近乎死亡,它是不可逆的、基本上不會變好;像搭一趟慢車,經歷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而照顧者就像「陪跑員」,共同上場面對這個競賽,卻要面對「離開的人有沒有記住我」的困局

長期照護父親,沒有愛的確是不行,但是只有愛,卻沒有方法,沒有支援,有時也還是不行。照護其實是很專業的一件事,所以需要經過學習,才能運用知識與科技來協助日常生活,也就是要以理性做足照護的功課,以感性和愛編織出堅固的支持網絡,讓照護父親得以有高品質的過程。

舉例來說,在治療及擬定父親的照護策略時,醫師常需要視情況調整用藥。失智症並不像其他疾病一般,可以依靠抽血或是其他檢驗來判斷情況,因此更加仰賴醫師親自診視父親,但這看似基本的要求,卻成了我跟家人的負擔。

由於,我跟我夫人有時還是要工作上班,有時無法請假陪同父親就醫,但此時若能申請或聘用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得以協助醫囑的「居家照顧員」陪同就醫,就能讓父親的治療更加安全與細緻。

父親因失智症影響大腦許多的認知功能,注意力、記憶力、視覺空間能力,甚至是語言功能等。除了依照醫師囑咐,服用藥物之外,也應於平日加入職能活動。我父親是中度失智的個案,應接受專業的認知刺激或認知訓練治療,以促進腦部活化,延緩認知退化。

在養護中心,父親成為新住民

在養護機構有個空間,那兒是一整片的落地窗,對面是一座綠油油的小叢林,那是一個可以和父親,一同透過落地窗觀景興歎、思考活著的意義的一個幽靜地方。

父親輕輕移動了身體,倚靠在沙發上接著說:「我住進來(機構)的時候,不太習慣陌生的機構生活,跟過去在家時,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不太一樣。在這裡要和大家一起吃飯,過團體的生活。

其實,我沒當過老人,卻不由自主、理所當然的認為長者搬進養護機構,自然就能適應機構的新生活。事實上,卻鮮少去了解父親在遲暮之年,離開自己長住多年「起家厝」的那一刻,心裡的感受與想法是什麼

身為家人,理當去同理父親在遷入機構時,伴隨而來的失落與衝擊感。試著站在他角度設想,如何在心理上接納遷居機構後的生活與自我、如何延續過往習慣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社交生活上能與他人安心的互動,並認識與欣賞和自己有不同特質的人。

另外,父親需要重新定義對「家」的理解,並從中發現不同的意義,同時也是父親必須面臨的挑戰。當父親踏進養護機構的第一天,猶如搬進第二個新家,試著鼓勵他在遷入時,利用環境因子來建構「家」的感覺,我從家中帶來對父親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照片、繪畫或個人創作物等等,來創造他對「新家」的依附,使他能延續原有的生活經驗,並更能掌握適應新環境的過程。

父親在醫院的日子

父親因故送至養護中心,與中心負責人討論,父親是否需要放置鼻胃管,主要是以餵食為考量。當父親因住在養護中心出了一些狀況,而必須送到醫院治療,是否放置鼻胃管,也與主治醫師做過討論,醫生說:「病人進入頻死階段而減少進食時,會尊重病人意願決定是否放置鼻胃管。」

他也提醒我們,病人的身體到最後階段,已不需要這麼多養分,給多了反而是負擔,「嘴巴吃不下去就不需要勉強」,放鼻胃管雖有餵食方便等優點,但仍會造成鼻孔或喉嚨不適,照護應順其自然。

近年失智症照護觀念已逐漸翻新。插鼻胃管並非必然,有插跟沒插管對生命長度沒有差異,但生活品質相差甚多。如今愈來愈多重度失智者不會插管,家屬盡量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慢慢餵食,維持進食的尊嚴。

生命末期

當綠葉悄悄落下,父親真的變老,如何讓他能活得長且久時,持續的反思著,人活著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僅在疾病的挑戰,老後生活的經濟、照顧等種種限制。

然而,每個人臨終期的長短和瀕死前的症狀都不一樣,也可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前,就出現跡象。

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到末期仍有自由意志可以談末期準備,但失智病人到末期已經退化到無法思考、表達了,必須在疾病早期先了解他們的想法、意願

病人最終去世時的狀態,對家屬非常重要。以延長生命為目的照護目標與照護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會對家屬造成心理創傷。看到末期病人出現一些症狀,家屬會緊張、不知怎麼辦,這時只要打一通電話給護理師,照著護理師的建議做可能就解決了,家屬心安,不用送病人去急診

父親瀕死症狀包含疲倦虛弱,慢慢進入無意識狀態、意識改變、吞嚥困難或不吃不喝、肌肉張力喪失腸蠕動變慢,可能大便失禁或便秘、尿量漸少、手腳冰冷、盜汗、瀕死前出現喉嚨發出嘎嘎聲、呼吸型態及心跳改變,可能張口呼吸、呼吸好像在嘆氣等。

raw-image


avatar-img
Jeadre的沙龍
3會員
46內容數
類神經網路模型是運用數學、程式設計、心理學等知識的工具結構,它模仿神經元的節點,在功能上滿足了心理學研究泛用型神經網路(例如大腦)的彈性需求。要達到「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目標,再以「認知工程」為手法,應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於系統設計,使得機器人的功能和結構能夠與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模型相匹配,才能有用、能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ead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不該把失智者當成單方面需要照顧的人,而是營造『就算自己得了失智症,依然能過自己所期望的生活』的社會環境。失智不是死刑!請不要過度照顧失智者,給他們一個努力的機會。
預防失智症必須了解病因、病程、治療方式,但,對於失智症長者之陪伴,確實相當重要。將失智症長輩當作成人對待:將失智症長輩當作成人對待、理解長輩情況,多些同理心。失智症照護指南包含懷舊回憶、認知活動、現實感知、營養照護、保持耐心等。
瞭解區塊鏈在遊戲中扮演了打開投資交易的大門、結合NFT具有投資價值、邊玩還能賺錢的Play-to-Earn新模式等角色,但當它是一個金融商品,具有投資意義,政府的監管將會是最大的潛在風險。
睡得好才排得掉大腦毒素;每天攝取一湯匙的蜂蜜,並且認真刷牙,LPS數量成功的減少,有益於睡眠;以及鍛鍊肌肉,降低打鼾、傷害大腦風險。
NFT,擁有各自的編號,或極限量的數位代幣。NFT產品包含遊戲、藝術品、收藏品、影片、音樂、虛擬資產等等。NFT要去哪裡買:申請去中心化錢包、註冊虛擬貨幣交易所賬戶。如果你沒有品牌的經營、沒有粉絲的積累、沒有資源人脈等等一律不建議發行NFT,省點上架手續費吧!
你是否絞盡腦汁,尋求心中的那一盞明燈,指引著自己走出陰霾。快樂的祕密並不在於尋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從以下著三個問題:「什麼事使我感動?什麼人使我羨慕?我對自己滿意嗎?」去認識自己。明白人的一生是要追求統合,回歸最原始的和諧狀態。
我們不該把失智者當成單方面需要照顧的人,而是營造『就算自己得了失智症,依然能過自己所期望的生活』的社會環境。失智不是死刑!請不要過度照顧失智者,給他們一個努力的機會。
預防失智症必須了解病因、病程、治療方式,但,對於失智症長者之陪伴,確實相當重要。將失智症長輩當作成人對待:將失智症長輩當作成人對待、理解長輩情況,多些同理心。失智症照護指南包含懷舊回憶、認知活動、現實感知、營養照護、保持耐心等。
瞭解區塊鏈在遊戲中扮演了打開投資交易的大門、結合NFT具有投資價值、邊玩還能賺錢的Play-to-Earn新模式等角色,但當它是一個金融商品,具有投資意義,政府的監管將會是最大的潛在風險。
睡得好才排得掉大腦毒素;每天攝取一湯匙的蜂蜜,並且認真刷牙,LPS數量成功的減少,有益於睡眠;以及鍛鍊肌肉,降低打鼾、傷害大腦風險。
NFT,擁有各自的編號,或極限量的數位代幣。NFT產品包含遊戲、藝術品、收藏品、影片、音樂、虛擬資產等等。NFT要去哪裡買:申請去中心化錢包、註冊虛擬貨幣交易所賬戶。如果你沒有品牌的經營、沒有粉絲的積累、沒有資源人脈等等一律不建議發行NFT,省點上架手續費吧!
你是否絞盡腦汁,尋求心中的那一盞明燈,指引著自己走出陰霾。快樂的祕密並不在於尋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從以下著三個問題:「什麼事使我感動?什麼人使我羨慕?我對自己滿意嗎?」去認識自己。明白人的一生是要追求統合,回歸最原始的和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