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XTIDF|給憤怒青年好一點的《海妖》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影像的本質完全在於外表,沒有隱私,然而又比心底的思想更不可迄及,更神祕;沒有意義,卻又召喚著各種可能的深入意義;不顯露卻又表露,同時在且不在,正如海妖賽壬的誘惑與魅力。」

── 羅蘭巴特在《明室》引用布朗修的話語
入圍本屆(2022 年) TIDF 台灣競賽單元單元的《海妖》,是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朱日坤的新作,他將鏡頭對準爭議影片創作者吳昊昊和他伴侶葛寧寧的平凡生活,透過他們自我剖白與對話,呈現其未竟的夢想、開放式關係的難題、家庭與社會的認同與挫折。
吳昊昊本身創作不少影片,以低成本、袒露身體和中國政治批判的「生猛」聞名──在網站上,吳昊昊的簡介(很可能也是自介)說著:「主張以階級鬥爭為綱,積極改造自己與社會;曝光自己與他人所有問題,並解決;打破落後道德與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吳看似想重振「本格的」共產黨綱領,卻時常僅是鬆散地組織自己與周遭人物弱歸納的思辨;最有「曝光」度的問題也可能是,身為「獨立」導演,在網路上自行販售著觀看連結,偶有相關糾紛傳出──或許是衝著他與女朋友裸露畫面而來,卻失望而返的觀眾?而他較知名的作品則或許是拍攝知名人物,如與藝術家、「異議人士」艾未未對話的《批判艾未未與吳昊昊》,但也就是吳帶著攝影機去找艾,四十分鐘一鏡到底的聊天,不時有尷尬的對話。
然而,在他無論虛構還是現實的作品中,真正袒露的或許是,他極端而有趣的表現欲,如何尖銳也如何荏弱地流瀉出來。可以說,比起吳昊昊的拍攝題材,他與被攝者的互動,更反映出這個憤怒青年的種種特質,如何在該時代環境下「顯影」。
舉例來說,拍攝於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後的紀錄片《批判中國》,是吳昊昊帶著攝影師去拍一群公園阿伯針砭時事。看到攝影機或焦慮或憤怒的阿伯,可能如同吳昊昊想刻畫的,「敢怒不敢言」,而少數敢言者的面貌與論點,也或許如吳點出的,是整個大環境中的有趣異音。只是,當觀者看吳「行動實驗」般突兀地干涉被攝群體,他表彰自我的種種「批判性」舉措和言語,讓溝通的誠意與可能性,一開始就讓渡給矛盾的激化。但相對地,阿伯們人身攻擊吳留長髮、太年輕的「遠處看你們是女的」、「你沒有這個能力」措辭,亦讓觀者同理吳,也記錄下這個時代,他為突破現狀不得不採取強勢的姿態。
但吳如何詮釋這兩造的接觸呢?受挫後,這位憤怒青年很快地連結到安東尼奧尼所拍攝過的「黑暗的」中國,稱「時代變了,臉孔沒變」。於是,整部《批判中國》對我而言最有趣的是,吳昊昊太過想鞏固信念而過剛易折的宣言和行動底下,他不巧或太巧地記錄下自己對記錄的無力,他的難以自省教人省思──而這點可貴地呈現了憤怒青年的內在困境,擺盪在過於自信(自己這樣做能夠成功)而缺失安全感(無法接受失敗)的兩極。
朱日坤的《海妖》則像是一種更抽離的視角來看待這點。吳昊昊和他的女友兼繆斯平常在作品中憤怒與脆弱並行的筆觸,在廚房、洗澡、除毛、床上、車上、 破舊的電梯中、格紋花紋的被褥底,一樣對話與獨白的素材,但吳自己鏡頭底下戲劇化又表淺的身體與自我揭露,在朱的鏡頭底下還原成更柔軟的,被生活包裹、被生活接住的樣子。
另一方面,朱日坤影像的「聳動」並不下於吳昊昊的宣言。甚至,就是因為不像吳粗糙而還無法轉化成創作的自溺──停留在連自我指涉都難以指涉什麼的階段──朱的鏡頭下更能反映吳的創作在自己生命中的創作能量。比如,吳和葛爭論著生小孩的議題,葛不想要被綁住,吳則用養狗類比小孩,以一貫的突梯來爭辯,剪接卻以被插著木棍的狗布偶畫面作註──幾顆鏡頭,關於生育權的問題,箇中的反諷,可能比吳針砭其他行為藝術者、標題看似聳動的影片《吃孩子》,還來得有力道⋯⋯。
對我來說,《海妖》像是朱日坤拍出了吳昊昊無法拍出的自傳電影,而那同時也反映著難以處理公議題的中國紀錄片底下,以私議題折射現狀的「紀錄片導演私密生活」本身的政治性。我想起安部慎一的自傳漫畫《美代子阿佐ヶ谷気分》(亦曾在 2009 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漫畫呈現漫畫家那一代七〇年代晃悠的藝術青年,他筆下被擺弄但同時也自我展演的女友,對人生惶惑也令男人惶惑,但有種慵懶隨性的生命力,如同醒覺的母螳螂般,甚至能衝破他的描繪。而《海妖》中在開放式關係裡相對游刃有餘的葛寧寧,也有類似的味道。她在尾聲回顧自己的變化,從不打算生小孩到「隨便找個男人生」,笑著在床上舒展,並如此歸結原因:比起去年,應該是我變老了吧?而一次次憤怒與嫉妒爆發後、越來越頹軟的吳昊昊,依然嘴硬地檢討,理想的狀態是自己去外面締結關係,而女友不去。並非不惶惑,卻更自在面對的葛寧寧,是具陰性魔力的「海妖」嗎?
或許這是其中一個簡單而刻板的解釋。但我更覺得,彷彿總在不同主題上顯影著自己心境和生活的吳昊昊,經由朱日坤所拍攝的鏡頭所對比,更是一種過份袒露而難以企及什麼的「海妖」。我想起吳昊昊在《批判中國》的中段,喃喃抱怨著攝影師找藉口遁逃,換了不太會攝影的人來幫忙。看起來沒有穩定器的晃動影像下,「拍不好」既讓人意識到「拍攝」、「拍不好」及「如何拍」的幾種層次,對於「拍不好」的吐槽和想誘導觀眾想法的薄弱連結,更是他「拍不好」的一環⋯⋯如同布朗修的引言,他袒露到粗暴的影像,讓我直截地感受到影像可以是這樣「沒有意義,卻又召喚著各種可能的深入意義」。
而「海妖」的點題,在片中是葛寧寧自陳自己想玩、想要憑本能行事、想冒險、想出名卻徬徨的心聲,她說:出名就像海妖,令水手被迷惑,沉到海底。事實上歌聲不可怕,可怕的是聲譽,讓水手內心充滿期待,就算海妖唱普通的歌,水手也會被這個聲譽迷惑。而這一段,將出名代換成任何想望,似乎就反映了這一代中國青年的迷惑:到底想要什麼?開放式關係底下的需求是什麼?憤怒、嫉妒底下又真正是什麼執著?討厭什麼是因為更喜歡什麼,選擇這個是因為更不想選擇什麼?而對所執著的沒有洞見,又怎麼樣?
回到英文片名的「No Desire to Hide」,「無欲可藏」的時候,是不是也無欲可求?或許有沒有執著、清不清楚執著對他們來說沒那麼重要,因為創作青年們需要的正是──給我們好一點的海妖。
全文劇照提供:TIDF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作品背後掌鏡者赤裸地揭露自己的心碎與價值觀的生滅,並在其中望見女性所處在時代中侷限的框架,在這些眾多的女性群像裡,從出生、月事初潮、初次戀愛、懷孕、成為一個母親⋯⋯滋長出了徬徨、焦慮、不安,卻也充滿出走、改變的勇氣,這是另人迷戀的真實切片──也是紀錄片最、最、最迷人的魔法。☾
對於電影中「多重宇宙」最清晰的理解方式,是秀蓮這個角色不甘於人生停滯的中年危機反射,她曾經擁有千百種不同的可能性,卻偏偏走到現在這一種,她僵硬地卡在一個以「報稅」為基調的宇宙中,沒有活力、沒有鎂光燈、沒有香腸手,沒有興味盎然的小花小草,只有各種可能的遺憾。
如果一段多重的關係將合理地被預料到會損害一位心理學者在展示一位心理學者的功能時的客觀性、能力以及有效性,或是剝削(exploitation)或傷害與這位心理學者擁有職業關係的人時,他應當避免進入一段多重的關係。
三位導演的勇於嘗試,使《大輪迴》成為臺灣電影史中最為叛逆的類型片。三人各以擅長的電影風格詮釋人倫社會,使《大輪迴》各篇章宛如臺灣電影史的濃縮,胡金銓的武俠、李行的通俗讓人得以一窺類型片的成熟精巧,白景瑞的新寫實也能看見新電影正從舊框架中萌芽,即將煥發新生。
若一部 220 分鐘的紀錄片,能說完胡金銓的一生,是小看了這位武俠之王。但觀眾除了能從無數武俠電影裡看見胡金銓的存在,而《大俠胡金銓》就是將胡金銓這位俠者曾經踏過的道路,細心拍出。雖然人事已非,景物也不一定依舊,但胡金銓的存在,卻是永垂不朽。
整體而言,在動員「賽博格」、「角色扮演」、「扮裝」渴望與酷兒結盟,卻終究只能無限上綱愛來遮盲的情況下,說《鈦》只成就了一部宣導「不要變鈦/態,乖乖變人」的護家盟式論述都不為過。而「變人」作為家庭安全網對「叛逆份子」矯正、再教育功能的宣示在《肉獄》也似曾相識,差別僅僅是「人/獸」與「人/機」⋯⋯
在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作品背後掌鏡者赤裸地揭露自己的心碎與價值觀的生滅,並在其中望見女性所處在時代中侷限的框架,在這些眾多的女性群像裡,從出生、月事初潮、初次戀愛、懷孕、成為一個母親⋯⋯滋長出了徬徨、焦慮、不安,卻也充滿出走、改變的勇氣,這是另人迷戀的真實切片──也是紀錄片最、最、最迷人的魔法。☾
對於電影中「多重宇宙」最清晰的理解方式,是秀蓮這個角色不甘於人生停滯的中年危機反射,她曾經擁有千百種不同的可能性,卻偏偏走到現在這一種,她僵硬地卡在一個以「報稅」為基調的宇宙中,沒有活力、沒有鎂光燈、沒有香腸手,沒有興味盎然的小花小草,只有各種可能的遺憾。
如果一段多重的關係將合理地被預料到會損害一位心理學者在展示一位心理學者的功能時的客觀性、能力以及有效性,或是剝削(exploitation)或傷害與這位心理學者擁有職業關係的人時,他應當避免進入一段多重的關係。
三位導演的勇於嘗試,使《大輪迴》成為臺灣電影史中最為叛逆的類型片。三人各以擅長的電影風格詮釋人倫社會,使《大輪迴》各篇章宛如臺灣電影史的濃縮,胡金銓的武俠、李行的通俗讓人得以一窺類型片的成熟精巧,白景瑞的新寫實也能看見新電影正從舊框架中萌芽,即將煥發新生。
若一部 220 分鐘的紀錄片,能說完胡金銓的一生,是小看了這位武俠之王。但觀眾除了能從無數武俠電影裡看見胡金銓的存在,而《大俠胡金銓》就是將胡金銓這位俠者曾經踏過的道路,細心拍出。雖然人事已非,景物也不一定依舊,但胡金銓的存在,卻是永垂不朽。
整體而言,在動員「賽博格」、「角色扮演」、「扮裝」渴望與酷兒結盟,卻終究只能無限上綱愛來遮盲的情況下,說《鈦》只成就了一部宣導「不要變鈦/態,乖乖變人」的護家盟式論述都不為過。而「變人」作為家庭安全網對「叛逆份子」矯正、再教育功能的宣示在《肉獄》也似曾相識,差別僅僅是「人/獸」與「人/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熱愛表演的北川景子,並未將自己的生活視為一場表演。她既是一名女演員,也是一名對自我負責的女性、母親與妻子。作為粉絲,光是凝視著她,就足以讓我們生出走向自己的勇氣,發現愛這件事並不是虛無縹緲。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在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作品背後掌鏡者赤裸地揭露自己的心碎與價值觀的生滅,並在其中望見女性所處在時代中侷限的框架,在這些眾多的女性群像裡,從出生、月事初潮、初次戀愛、懷孕、成為一個母親⋯⋯滋長出了徬徨、焦慮、不安,卻也充滿出走、改變的勇氣,這是另人迷戀的真實切片──也是紀錄片最、最、最迷人的魔法。☾
Thumbnail
對真實的渴求,呼應了此次2021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題名:再見真實。再現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也再見真實(Goodbye reality)。
Thumbnail
轉眼間,我與紀錄片影展就這樣一起走到了2021。我仍然把她當作老師,但也感覺她越來越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到了約定好的時間,就要抽空來相見。今年是我第一次幫她拍攝剪輯預告,而且帶著我的女兒一起參與。在那支短短30秒的影片裡,乘載著我的祝願與請託,祈望這個於我亦師亦友的影展,能夠繼續陪伴我的女兒一起成長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擔任過台灣這個那個電影獎的評審。評審們常常感慨各類別的質/量參差不齊,紀錄片與動畫總是大批佳作湧到,其他類別往往乏善可陳。既然參賽的紀錄片質精量鉅,只能讓其中一兩部得獎,未免辜負眾多芬芳。有些評審建議何不為紀錄片增設獎項,畢竟,紀錄片已然向世人展現台灣之光。
Thumbnail
身處表達自由充分的台灣,我們如此幸運和奢侈,擁有 TIDF 和其他大小影展等映演討論平台,與補助拍片的諸多管道。作為紀錄片影展裡永遠的學生,我非常珍惜這樣的幸運和資源,祝福 TIDF 能走得更長更遠更穩健,也期待通過這個豐富的教室,能讓台灣的紀錄片文化開展得更為多元、燦爛、綻放異彩。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熱愛表演的北川景子,並未將自己的生活視為一場表演。她既是一名女演員,也是一名對自我負責的女性、母親與妻子。作為粉絲,光是凝視著她,就足以讓我們生出走向自己的勇氣,發現愛這件事並不是虛無縹緲。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在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作品背後掌鏡者赤裸地揭露自己的心碎與價值觀的生滅,並在其中望見女性所處在時代中侷限的框架,在這些眾多的女性群像裡,從出生、月事初潮、初次戀愛、懷孕、成為一個母親⋯⋯滋長出了徬徨、焦慮、不安,卻也充滿出走、改變的勇氣,這是另人迷戀的真實切片──也是紀錄片最、最、最迷人的魔法。☾
Thumbnail
對真實的渴求,呼應了此次2021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題名:再見真實。再現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也再見真實(Goodbye reality)。
Thumbnail
轉眼間,我與紀錄片影展就這樣一起走到了2021。我仍然把她當作老師,但也感覺她越來越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到了約定好的時間,就要抽空來相見。今年是我第一次幫她拍攝剪輯預告,而且帶著我的女兒一起參與。在那支短短30秒的影片裡,乘載著我的祝願與請託,祈望這個於我亦師亦友的影展,能夠繼續陪伴我的女兒一起成長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擔任過台灣這個那個電影獎的評審。評審們常常感慨各類別的質/量參差不齊,紀錄片與動畫總是大批佳作湧到,其他類別往往乏善可陳。既然參賽的紀錄片質精量鉅,只能讓其中一兩部得獎,未免辜負眾多芬芳。有些評審建議何不為紀錄片增設獎項,畢竟,紀錄片已然向世人展現台灣之光。
Thumbnail
身處表達自由充分的台灣,我們如此幸運和奢侈,擁有 TIDF 和其他大小影展等映演討論平台,與補助拍片的諸多管道。作為紀錄片影展裡永遠的學生,我非常珍惜這樣的幸運和資源,祝福 TIDF 能走得更長更遠更穩健,也期待通過這個豐富的教室,能讓台灣的紀錄片文化開展得更為多元、燦爛、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