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應的潛濡與對策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路西法效應的潛濡與對策
在霸凌氛圍環境中,除了霸凌加害者與霸凌受害者外,還有為數更多旁觀者與協助者,在團體的操弄與情境的引導下,慢慢地陷入加害者的行列而不自覺。有讀者看過我之前寫的有關霸凌與創傷的文章,問起我環境管理者帶領霸凌難以處遇的理由。環境管理者利用權勢製造言語霸凌、關係霸凌的氛圍,使旁觀者漸漸成為行為霸凌加害者,形成共犯結構進而達到控制的目的,這就是難以處遇的理由。
在權勢的操弄與情境的引導下,人會如何對待與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的他人,可以從之前的人類行為研究得知。1963年學者米爾格倫的【權力服從實驗】,研究顯示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用逐漸增強的電擊傷害另一個人,加上參與者所聽到假裝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感受到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參與者仍會繼續接受權威者命令施加痛苦。1971年學者津巴多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研究顯示機構授權扮演看守和囚犯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看守在授權下以管理與約束的名義,會漸漸加重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行為。津巴多在2007 年著作中提出【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一詞,指一些平凡人在權勢的環境氛圍下,人格、思維和行為方式會漸漸墮落,將人性中邪惡一面釋放出來,集體作出違反道德的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
我個人蠻喜歡用路西法效應這個名詞來說明一般人是如何變成可怕的加害者,儘管我的一些概念與原創者津巴多不盡相同。對我而言,路西法效應說明了兩個重點要素,一個是責任分散或責任免除造成人肆無忌憚地做出惡行,一個是讓管理者代為負責的情況下,加害者所做出的惡行會超出管理者預期的嚴重程度。旁觀者與協助者陷入了米爾格倫所說的「代理人心態」,行為會越來越惡劣且沒有罷手的意思。這兩個要素可以說明為何在環境管理者操弄的霸凌氛圍下,行為霸凌會如此的慘烈,而且必然會發生。
就我之前的處遇經驗,霸凌環境中旁觀者慢慢變成加害者是有發展脈絡的。首先是【旁觀者效應】,指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對霸凌受害者進行援助的機會越低,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的責任感會相對薄弱,進而出現大家都沒幫霸凌受害者一定是有什麼理由的倒因為果心態。接下來出現是【從眾效應】,又被稱為跟尾狗效應,就像是跟在別人身後的狗一樣,自己不會作出決定。加入霸凌氛圍中去嘲笑、孤立霸凌受害者就代表了進入團體主流,就能夠輕鬆地享受比霸凌受害者優越的快感,又不用承擔被怨恨的風險與責任。
接者出現的是【情境效應】,也就是團體迷思的概念,一些對霸凌受害者的理性想法或客觀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後遭到權勢操弄者或其他團體成員的忽視及隔離,甚至是冷嘲熱諷言語攻擊。當情境效應形成後,個人的道德責任感會因群體決策與匿名性而削弱,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而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認同團體作法也會順從團體。最後是【權威效應】,之前三個效應的氛圍成形後,權力與情境出現相輔相成的狀況,環境管理者獲得責任的分散與團體的認同,在環境中創造出權力位階,進而以默許縱容或下指令去讓協助者處理霸凌受害者。讓環境管理者代為負責的情況下,協助者也樂於遵從任務賦予,對霸凌受害者行使覺得可以的各種暴力。權勢操弄者通常是不會出現在行為霸凌之中,而是在暗處享受著操弄的成果,甚至是扮演著公正的第三者角色,成為拯救者將霸凌受害者轉變為有目的有意識的霸凌協助者,彼此成為環境中不可分割的共犯結構。
在我之前寫的<霸凌的發展階段與因應>一文中,管理權力者霸凌的情況下言語霸凌與關係霸凌是無法排除的,行為霸凌就算是找更高的權力者協助,多半也會因為不清楚狀況下”尊重”管理者,甚至因為管理者是由他任命而不想承認用人不當。如果向外再找資源協助,或許能抑制管理者所引導的行為霸凌,但共犯環境已經形成,要團體成員反思形成正確的風氣很難,霸凌受害者多半還是會陷入言語與關係霸凌中再持續惡化。因此霸凌受害者在反應自己立場並尋求協助處理之後,慎重考量是否離開該環境比較適當。
團體成員在責任分散與責任免除的狀況下,對於霸凌受害者的行為會越加激烈,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集體強灌藥物致死案、集體毆打虐死案、權勢者斂財性侵案,都是最終成形的權威效應發酵而成。每個人都有良知、同理的天性,當覺察到自己身處霸凌氛圍環境中,看著霸凌受害者痛苦悲鳴,多數人都會有想要協助或脫離情境的心態。在良心與生存之間拉扯的艱難下,想要擺脫這種惡性的環境並不容易,必須要先理解團體環境當下的氛圍與自身所處的情況,理解自己是處在哪一種效應的影響下才能做出適當的因應。
當覺察到團體的氛圍是【旁觀者效應】時,最重要的是保持情境敏感並注意辨識週遭資訊,如此就可以找出也有心幫忙的其他人們,當場一起討論並幫助霸凌受害者,如此就可以突破旁觀者效應的氛圍。冷漠是霸凌的起源,平凡人在日常中的作出義舉,一起挺身而出排除惡行,就可以對霸凌者們產生制約,對環境造成正面的影響。當覺察到團體的氛圍是【從眾效應】時,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感受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已經造成霸凌受害者的傷害也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保持這樣的心情,找尋有同樣感受的夥伴,默默地幫助霸凌受害者,跟他討論解除彼此心中疑惑,用關懷行為來取代言語道歉。
當覺察到團體的氛圍是【情境效應】時,首先注意的是自我保護。當週遭對霸凌已有共識與不良歸因,提出理性想法或協助行為,很容易被言語攻擊或孤立,淪為下一個霸凌受害者。接著堅持自己的想法與信念,慢慢淡出霸凌氛圍的環境,少了一位加害者或協助者,被霸凌者的傷害就能減少一分。當覺察到團體的氛圍是【權威效應】時,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學習街頭智慧。霸凌環境的團體已經被權力者操弄掌控,自己不說話不動手容易遭到針對或懲罰,這時和諧經營群己關係並避開不良情境是處事原則,然後找個方式盡快離開該環境。記得,當霸凌受害者離開消失時,霸凌的情境氛圍並不會跟著消失,難保自己不是下一個霸凌受害者。
這些權力情境的惡狀,對照現今社會的大小議題與新聞事件,會發現權力與默許的影響無時無刻在發生,從校園、職場及網路等各種領域的霸凌,甚或是近期備受關注,權勢不對等的性騷擾性侵犯。各種形式的惡,無不來自權力和情境,再加上為數眾多的漠不關心,成就這些行惡之人的囂張。這些大大小小、結構性的惡行正在一次一次發生,直到我們所有人都陷入其中。處在這種惡質環境中,就算是協助者旁觀者,目睹到惡劣暴行,內心也會出現一些糾葛或扭曲的想法,記得脫離霸凌環境後要找一位適合的親朋好友談談心情感受,或者也可以尋求有保密條款的心理諮商輔導資源來排除內心陰影。
從默許、群眾以及權力相關的實驗中,我們能得知人的善惡表現,並不只是來自其人格,還會依所處情境不同而定,但即便每個人對於霸凌的認知感受不同,也都不想讓自己變成霸凌受害者,所以必能同理被霸凌的心情。對於嚴重的權勢者霸凌,或許一個人沒有辦法改變環境,但是一群人有共識就可以。一個接著一個,無數平常的小惡,最後加總起來,造成多少嚴重悲劇。如果每個人都能從霸凌情境中醒悟與脫身,並避免自己被影響操弄成為霸凌加害者,那麼人間煉獄就能少一些,社會案件就能少一點。
11會員
14Content count
同理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心理心理,在你心裡,在我心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妙哉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一種在個人很少或沒有機會逃脫的情況下,因長期反覆的人際創傷經歷而形成的心理疾病,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的第11版中收錄了該疾病。它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同的地方,在於創傷壓力事件來源的多樣性,以及不良環境的惡意互動,而非對單純環境產生的無力感與恐懼感。
霸凌的起步通常是言語霸凌,。語霸凌中所說的話,可以是真的、假的或真假參半,主要的目的是貼標籤形成共識,當共識達成後被霸凌者就被妖魔化,成為攻擊的藉口。言語霸凌成形後緊接著是關係霸凌,也就是人際孤立疏離,而且環境圈與被霸凌者親近的人,也會承受「物與類聚」或是受到霸凌者的壓力,漸漸疏遠被霸凌者。
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傷害,通常是以無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與無望感的順序發展產生。對於自己想盡方法卻無法處理問題的感受,對於不被他人幫助或求助無門的感受,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或需要開始否定在環境中存在價值的感受,對於環境、未來與自己不覺得會變好的感受,如同刀一樣地一道道割在自己心中。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一種在個人很少或沒有機會逃脫的情況下,因長期反覆的人際創傷經歷而形成的心理疾病,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的第11版中收錄了該疾病。它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同的地方,在於創傷壓力事件來源的多樣性,以及不良環境的惡意互動,而非對單純環境產生的無力感與恐懼感。
霸凌的起步通常是言語霸凌,。語霸凌中所說的話,可以是真的、假的或真假參半,主要的目的是貼標籤形成共識,當共識達成後被霸凌者就被妖魔化,成為攻擊的藉口。言語霸凌成形後緊接著是關係霸凌,也就是人際孤立疏離,而且環境圈與被霸凌者親近的人,也會承受「物與類聚」或是受到霸凌者的壓力,漸漸疏遠被霸凌者。
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傷害,通常是以無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與無望感的順序發展產生。對於自己想盡方法卻無法處理問題的感受,對於不被他人幫助或求助無門的感受,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或需要開始否定在環境中存在價值的感受,對於環境、未來與自己不覺得會變好的感受,如同刀一樣地一道道割在自己心中。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堀家   “宮村,你有看到陸希罰嗎?”   “沒有阿,怎麼了?”   “那沒事了,我只是單純找一下而已”   “喔…”   “那先告辭了,掰掰~”黑水這邊好像收到了什麼消息,趕忙跟宮村告別   “再見~”   而在黑水走後,宮村看著正在洗手的堀,撒起了狗糧   “痛嗎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最近遇到二個民眾不知道的民事訴訟法問題,對民眾權益影響很大但許多人不知道,分享如文。
Thumbnail
其實標題是將近來的一些社會觀察將順序倒過來寫:PUA→路西法效應 →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米爾格倫電擊實驗(又稱服從權威研究)。 前幾天在圖書館哲學、心理學專區看到一本名字很有趣的書叫做~路西法效應~,內容主要是提到1971年津巴多教授在史丹佛大學的監獄實驗。因為最近在研究好人為惡的起因,所以就順手
Thumbnail
人生的問題不外乎情緒、意願、方法、能力四種問題。若能分類,就較能有系統的處理。情緒問題需要抒發情緒。意願問題要做價值澄清。方法問題需要找尋適合方法。能力問題需要培養處理能力。當四種問題都發生的時候,首先要處理情緒問題,其次處理意願問題,再來處理方法問題,最後處理能力問題。望能幫助目前遇到問題的朋友。
Thumbnail
選邊站跟貼標籤比思考事件本質還要重要!我們是先支持一個人,才支持他的言行觀點?還是因為他的觀點與我支持的理念相同才支持他?我們能不能分割出對事與對人,還是我們要搶先站好派系位置後就開始械鬥?我們會嘗試去了解事件的本質,或是試圖了解不同立場的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嗎?還是我們要任由輿論導向來選擇戰鬥的工具?
★沒有視覺意識,但是又能夠處理並猜對眼前資訊的現象,就稱做盲視(blindsight)。 ●每個人的大腦隨時都在接收自己沒意識到的資訊。盲視不單只是讓我們窺探大腦如何產生視覺的迷人管道,也讓我們有機會洞悉我們與消費世界的關係。 ●愉悅減去痛苦=購買。 ●你關注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Thumbnail
因此,音樂治療是不是能對個體產生效益,音樂治療效益是隱性不可見,抑或是具體明顯可看。首先要問問當事者本身想要的是哪種成果,當心中有一把尺,眼前所看的,心中想要的,就會清晰可見。 舉例來說: 1. 期待音樂治療協助個體心理情緒,而個體的哪些行為表現會讓你覺得符合期待,是讓人想看到的? 問題思考
Thumbnail
掌握好這兩因子,避免對台下雙重打擊,而是要來一場雙倍精彩的聲音傳達。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堀家   “宮村,你有看到陸希罰嗎?”   “沒有阿,怎麼了?”   “那沒事了,我只是單純找一下而已”   “喔…”   “那先告辭了,掰掰~”黑水這邊好像收到了什麼消息,趕忙跟宮村告別   “再見~”   而在黑水走後,宮村看著正在洗手的堀,撒起了狗糧   “痛嗎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最近遇到二個民眾不知道的民事訴訟法問題,對民眾權益影響很大但許多人不知道,分享如文。
Thumbnail
其實標題是將近來的一些社會觀察將順序倒過來寫:PUA→路西法效應 →史丹佛大學監獄實驗→米爾格倫電擊實驗(又稱服從權威研究)。 前幾天在圖書館哲學、心理學專區看到一本名字很有趣的書叫做~路西法效應~,內容主要是提到1971年津巴多教授在史丹佛大學的監獄實驗。因為最近在研究好人為惡的起因,所以就順手
Thumbnail
人生的問題不外乎情緒、意願、方法、能力四種問題。若能分類,就較能有系統的處理。情緒問題需要抒發情緒。意願問題要做價值澄清。方法問題需要找尋適合方法。能力問題需要培養處理能力。當四種問題都發生的時候,首先要處理情緒問題,其次處理意願問題,再來處理方法問題,最後處理能力問題。望能幫助目前遇到問題的朋友。
Thumbnail
選邊站跟貼標籤比思考事件本質還要重要!我們是先支持一個人,才支持他的言行觀點?還是因為他的觀點與我支持的理念相同才支持他?我們能不能分割出對事與對人,還是我們要搶先站好派系位置後就開始械鬥?我們會嘗試去了解事件的本質,或是試圖了解不同立場的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嗎?還是我們要任由輿論導向來選擇戰鬥的工具?
★沒有視覺意識,但是又能夠處理並猜對眼前資訊的現象,就稱做盲視(blindsight)。 ●每個人的大腦隨時都在接收自己沒意識到的資訊。盲視不單只是讓我們窺探大腦如何產生視覺的迷人管道,也讓我們有機會洞悉我們與消費世界的關係。 ●愉悅減去痛苦=購買。 ●你關注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Thumbnail
因此,音樂治療是不是能對個體產生效益,音樂治療效益是隱性不可見,抑或是具體明顯可看。首先要問問當事者本身想要的是哪種成果,當心中有一把尺,眼前所看的,心中想要的,就會清晰可見。 舉例來說: 1. 期待音樂治療協助個體心理情緒,而個體的哪些行為表現會讓你覺得符合期待,是讓人想看到的? 問題思考
Thumbnail
掌握好這兩因子,避免對台下雙重打擊,而是要來一場雙倍精彩的聲音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