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療的七大概念當中,上週提到了
四種治療手法,本週其他三種比較像以治療目標為導向的概念。
5. Motor-Cognitive Training / 動作認知訓練
近年來研究發現動作與認知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動作規劃 (motor planning) 或是解決複雜情境,都很需要高階認知功能參與,因此加入認知任務或是雙重任務 (dual task) 的動作訓練極為重要,例如一邊走路一邊回答問題、或是走路時要符合特定軌跡等複雜行走情境。
水中動作認知訓練有兩大優點:
- 在水中的腦血管灌流增加
➜ 表示大腦可以在比較活化、養分充足的情境下進行訓練
- 平衡挑戰多、跌倒風險低
➜ 訓練雙重任務時需要增加動作上的挑戰,但這樣同時也會提高跌倒風險,水中可以透過水流刺激提升動作挑戰性,同時借助浮力降低跌倒風險。
Lambeck, S., & Lambeck, J. Aquatic Therapy: a valuable intervention in neurological and geriatric physiotherapy. A narrative review.
動作認知訓練時經常會加上記憶力、解決問題、搭配日常會出現的雙重任務,使訓練更複雜有趣!
6. Cardiovascular Training / 心肺功能訓練
心肺功能對於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無需贅述,有許多科學化的訓練參數可以參考,一般人透過跑步機、腳踏車、或高強度間歇運動等方式就足以維持心肺耐力。
比較困難的情況是神經肌肉的問題限制了運動強度,例如:腦性麻痺、中風、多發性硬化症這樣的患者無法做出足夠的動作;有骨質疏鬆或肥胖問題無法承受過多衝擊;嚴重疼痛的個案無法達成足夠的運動強度。
水中環境提供很大量的支撐與動作誘發,在水中活動性 (mobility) 增加,自然也就比較容易提升心肺訓練的強度。水中也能舒緩疼痛,使疼痛問題嚴重的個案可以進行必要的運動訓練。
除了單純使用水池訓練以外,也可以搭配使用水中跑步機或水中腳踏車進行有氧訓練;使用浮具支撐的「深水跑步 (deep-water running)」以及水中有氧 (Aqua Fitness) 也是水中特殊的心肺功能訓練方式!
深水跑步可以完全不用觸地,很適合運動傷害、復健訓練使用
水下跑步機有很多種形式,但大多都不需要額外動力,以個案主動動作推進為主
7. Passive Manual Handling 被動徒手手法
物理治療本來就有分主動和被動,水中也是。被動手法像是放鬆 (release)、伸展 (stretch) ,透過徒手調整軟組織的狀態,減少緊繃與疼痛。
水中的被動手法在進行時有幾個優勢:
- 進入水中的疼痛感通常會減少
- 肌肉在溫水中本來就比較容易放鬆
- 水可以支撐個案大部分的重量 ➜ 治療師和個案都會比較輕鬆
- 透過水流可以輕鬆帶動動作 ➜ 減少手抓住肌肉的壓迫感
有了這些好處,水中「放鬆止痛」的效果其實相當明顯,有許多徒手手法應運而生,例如 Watsu、Aqua-T-Relax、Myofascial relase in water 等。
IATF 有一套稱為 Aqua-T-Relax 的概念,將臨床常施作徒手治療的姿勢轉化成水中擺位,配合大家本來就會的徒手技巧,無論是 massage、stretch、manipulation 或 fascial release,物理治療師可以在必要時,以省力的方式使用被動手法。
Aqua 代表水中環境,T 代表每個人擁有的徒手手法,Aqua-T 透過不同的治療師,分別能施展出自己獨特的治療方式。
當然不只有這些訓練概念,還有許多結合其他種運動的方式,甚至水中皮拉提斯、水中瑜伽都有人設計,水中運動一定會持續推陳出新。
水療是一項非常有影響力的治療模式,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人類還是陸生動物的情況下,適當陸地訓練依然是必要的。水療的重要性在於補足或突破訓練上的限制。
如果個案因為身體的限制讓進行運動很困難,那麼水療能夠提供更多機會(同時不需要太多的輔具);如果個案的運動訓練遇到瓶頸,那麼水療很適合成為一個提供新刺激的環境(全新的知覺體驗與動作控制)。
水中物理治療不會完全取代陸地上的物理治療,但如果有更多人了解水療,原本沒有選擇的個案可能會多一個機會,水陸兩棲,共生共好。
Written by Patty Ku
古沛昕|物理治療師
International Aquatic Therapy Faculty (IATF) 國際水療協會 / 講師
游刃有魚 / 水中運動訓練
全星物理治療所 / 神經高齡物理治療
Original Article by Johan Lambeck
References
Cole, A. J., & Becker, B. E. (3rd). (2004). Comprehensive aquatic therapy.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ing, Pullman WA.
曾怡珊、林庭堯、陳佩雯、古沛昕、農家嵐、倪平宸 (譯) (2020)。水中復健與運動訓練。台北市:合記。(Brody, L. D., & Geigle, P. R., 2009)
Pugh, C. J., Sprung, V. S., Ono, K., Spence, A. L., Thijssen, D. H., Carter, H. H., & Green, D. J. (2015). The effect of water immersion during exercise on cerebral blood flow.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7(2), 299–306.
Carter, H. H., Spence, A. L., Pugh, C. J., Ainslie, P., Naylor, L. H., & Green, D. J. (2014).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water immersion in humans: impact on cerebral perfu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306(9), R636-R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