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洞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Is That True? Critical Thinking for Sociologists這本書中,德德拉瓦大學社會學暨刑事司法教授喬.貝斯特(Joel Best)指出,大家雖然普遍認同批判思考的重要性,卻對此詞彙的定義莫衷一是。他一開始便主張,批判思考不是裝酷的術語,而是一組評估各種主張的工具,透過權衡與比較各種證據後,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思考盲點1:人身攻擊論證

作者首先指出我們在日常論證中都會遇到的一些思考盲點。一不小心,就會以為這樣就是批判思考。
第一個思考盲點,是「人身攻擊論證」,即把焦點放在說了某些言語的人身上,而不是言語本身。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人廢言」,只因對方被我們視為是某一類標籤的人,就加以拒絕他說出的所有論證。例如,面對「挺/反同人士」,我們都傾向將對方的言論視為無稽之談,只因為他是「挺/反同人士」。
作者指出,人身攻擊論證很誘人,因為我們可以因對方的標籤,而不認真評估他人的言論。但很多時候,我們搬出人身攻擊論證,只是因自己無能力回應他人,而我們極力逃避這樣的窘境。事實上,「評估」對方的論證不代表「接受」。我們無須要完全贊同或否定他人,而是從不同的論證中去增進理解,補充彼此的觀點。
例如,雖然我不認同某些人認為婚姻應該要限定在一男一女(理由可能是為了傳宗接代、穩定社會的功能性理解);但是,我應該要回應我覺得哪邊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以及哪些證據不支持這種推論。否則,我就是在迴避自己使用批判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在其他議題上因種族/性別/宗教等的偏見而否定他人,進而成為心胸狹窄、自以為是的人。

思考盲點2:聲稱「只是迷思」

第二個思考盲點,是將某件事物說成是「神話/迷思」(myth)。聲稱一個主張「只是迷思」,意味著它並不值得考慮,因為它只是個迷思。但將任何主張貼上迷思的標籤,似乎是直接拒絕更深入的討論,也迴避評估當中的證據。例如,我們有「全球暖化迷思」、「強暴迷思」、「不平等迷思」等。但強調這是個迷思,往往將議題絕對化,進而反駁任何想挑戰自身主張的一種伎倆
作者也提到,通常觀點彼此相異的雙方都會聲稱另一方的主張是迷思。例如,《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有一篇文章名為〈十個需要被破除的墮胎迷思〉,開頭是「迷思一:墮胎是危險的」。而另一篇在「生活新聞」(LifeNews.com)的文章〈十個需要被徹底破除的贊成墮胎迷思〉,它的開頭卻是「迷思一:墮胎很安全」。
把某事物說成是迷思,就是要阻止別人去檢視證據。給出理由,說明為何某個特定信念可能禁得起或禁不起詳細檢視,是批判思考的一種形式,不過光用『那是個迷思』來回應一個主張,從實效上來說,等於論證說不需要理性推論,事情早有定論。」(頁37)

社會學的批判思考:結構隊與文化隊

由於本書是以社會學的批判思考作為主軸,因此作者針對社會學領域的內部,做出許多批判性檢視。這是我覺得相當值得閱讀之處。他提醒我們,批判思考意味著了解不同研究者是用什麼觀點看這個世界。不同的取向,就會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
社會學領域長期存在著兩股張力,一個主張社會結構的重要性,另一個則是主張文化的重要性;作者稱之為「結構隊」與「文化隊」。他們長期爭吵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到底是文化驅動社會結構,還是社會結構影響文化?
舉例而言,針對貧窮的議題,結構隊會認為社會中的階級、性別、種族的結構性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此會讓本身就有優勢的人(中產階級、男性、白人)更順利累積資本,而讓沒優勢的人更易墜入貧窮。
但是,文化隊的人則認為,貧窮是因人們從小到大成長的環境沒有給予足夠的養分(規範、知識、價值觀),以至於不斷做出錯誤的人生選擇(投資失利、缺乏教育、健康風險高),而複製這種「貧窮文化」給下一代。
結構隊通常屬於政治上的自由派,文化隊則吸引保守派。但作者認為,我們最好不要對任何一隊表達完全的效忠,因為貧窮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不可能用單一的視角詮釋。完全拒絕另一隊的思考方式,是過度簡化了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

當社會學變得無聊……

作者更繼續批判現代社會學因著政治意識形態的同質性(自由派)而導致的各種後果。由特定理論而組織起來的陣營(結構隊),不只共享同一種概念,更是共享強化彼此論點的政治觀點。在這種同溫層的狀態底下,學者間無法彼此批判,而形成知性版的團體迷思。
也因為如此,作者犀利地說道,社會學變得很無聊,因為它要聲稱的論點幾乎都可以被預測。在最典型的狀況下,結構隊會否定文化隊的看法,然後將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都怪到社會結構上。例如,將青少年犯罪歸咎於童年的貧窮環境;或將社會流動停滯歸咎歧視、偏見、資源管道狹窄等結構性因素。
雖然這種論點能讓提醒社會大眾避免「責怪受害者」,但專注於受害性(victimization)的主流社會學論述,有時會讓我們看不見仍有為數不少的人,來自貧民窟卻沒變成少年犯;雖環境阻力高,卻還是產生社會流動。
因此,我們應更細膩地去看見問題的複雜性,而避免將所有社會議題都看成是好人(受害者)與壞人(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的對抗。批判思考也意味著「平衡」,學習看見不同隊伍中的特殊視角,不立刻判斷絕對的是非對錯

結語: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

這是一本鍛鍊批判思考的絕佳入門讀物,不僅觀念清晰,也有許多生動的舉例加深讀者的印象。更有趣的是,雖然作者本身是社會學者,但他毫不諱言地批判當今社會學的各種盲點。對於即將邁入社會學領域的我,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導覽地圖。
批判思考不是一個華麗的名詞,也不是聲稱哪些論點是迷思而已。批判思考意味著更開放地檢視各種證據,仰賴平衡的思考,嘗試為複雜的問題提供複雜的答案。
邀請你一起來閱讀《洞見》,讓批判思考帶領你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102Content count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從社會學的觀點解釋自殺原因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雖然自殺早已跌落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多年,但自殺卻顯著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而台灣社會針對自殺的防治,大多以心理輔導(學校輔導老師、張老師專線)、增設物理性的防跳機制(防護網)、或增
為什麼知識讓我們更疏離? 近年來,升學主義的思維不斷在台灣被檢視與批判,大家不甘於以「競爭」的角度看待學習,卻又不得不被捲入這龐大的競爭體系中。大學的普設,非但沒有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對該學科的熱情,反而成為另類的「職業訓練所」,彷彿文憑是獲取更好工作機會的門票。 如今人們讀大學,不是為了與群體一同追尋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從社會學的觀點解釋自殺原因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雖然自殺早已跌落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多年,但自殺卻顯著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而台灣社會針對自殺的防治,大多以心理輔導(學校輔導老師、張老師專線)、增設物理性的防跳機制(防護網)、或增
為什麼知識讓我們更疏離? 近年來,升學主義的思維不斷在台灣被檢視與批判,大家不甘於以「競爭」的角度看待學習,卻又不得不被捲入這龐大的競爭體系中。大學的普設,非但沒有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對該學科的熱情,反而成為另類的「職業訓練所」,彷彿文憑是獲取更好工作機會的門票。 如今人們讀大學,不是為了與群體一同追尋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