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Book 亨利說書

HenBook 亨利說書

11 位追蹤者
畢業於物理系與社會所,腦袋穿梭在理工與人文的世界中。興趣是將閱讀到的知識以淺顯易懂的形式分享給身旁的朋友,定期分享書評與帶領讀書會。一直在學習怎麼好好當一個人,陪伴又培力自己與他人。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由新到舊
書評│小心,教會有惡霸!──《惡霸講台:直面教會的屬靈虐待》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2024-05-15
5
書評│「現在」不存在!?深入探索時間的奧秘──《時間的秩序》《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2024-01-18
6
書評│看見受傷的靈魂,才有真正的反省──《教出殺人犯》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2023-11-25
2
書評│跟哲學家來一場愛情下午茶──《蘇格拉底談愛情》前陣子偶然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翻開後令人愛不釋手! 愛,往往讓人想破頭也搞不明白,不同的人對愛的詮釋更是天差地遠。不過,讓我們腦洞大開一下。如果你可以穿越時空把一群哲人聚在一起暢聊愛情,你會選哪些人呢?他們會怎麼與對方爭論呢?又會如何看待我們現代的愛情觀呢? 《蘇格拉底談愛情》是本讓讀者一窺偉大的
Thumbnail
2023-09-20
5
各自的留白,群體的共在[因著海葵颱風的影響,成大SCM團契的生活營在金崙滯留了兩天。留下這些珍貴的記錄,是關係肌耐力的成長痕跡。] 沒有合照的海灘 上一次帶團契來金崙生活營是三年前的事了。這個小村莊的美景依舊,街道的樣貌也不斷在變化。這次走一個慵懶路線,沒有排什麼行程,大家照著各自的步調來體會這種日常的緩慢。在這裡,沒有
Thumbnail
2023-09-09
0
書評│打造「以聆聽為己任」的哲學實踐──《聆聽的力量》《聆聽的力量》書評 沒有回答的回答 想像一下,你是安寧病房裡的工作人員,有一個患者突然問你說:「我是不是已經快不行了?」請問你會怎麼回答? (1)「不要說這種喪氣的話,繼續加油!」(鼓勵患者) (2)「這種事不需要擔心喔!」(回答患者) (3)「為什麼會這樣想?」(反問患者) (4)「痛成這個樣子,
Thumbnail
2023-08-23
0
講道│伸出你的手(約翰福音20:19–29)一、前言:多馬,不信的門徒?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很高興今天能夠代表台南大專中心講道,我跟碧容都是台南大專畢業的學生。明漢牧師是我大專的輔導,在我當學生的時候,我很常跟他到各個教會為大專中心募款,分享大專的事工。他過去曾經問我,要不要去大專主日講道,但我都拒絕。因為當時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不好意思站講台
Thumbnail
2023-08-13
0
書評│每個彎曲的人都想設法找到一絲陽光──《聆聽的藝術》精神分析是自我理解與自我解放的工具 佛洛姆(Erich Fromm)無疑是個多產的作家,大眾對佛洛姆的印象多半是出版至今快70年的經典之作《愛的藝術》。身為社會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師,他總能用睿智且獨到的眼光為社會與個人的疾病作出診斷。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性的關懷與對社會的批判。他不
Thumbnail
2023-07-14
0
書評│談談愛情痛苦的社會根源──《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自由戀愛不自由? 我們都認為「自由戀愛」乃一個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的標誌。相較於限縮於狹小的社會網絡、依賴親友推薦、門當戶對的傳統相親模式,我們相信唯有基於自由產生的「真愛」才能造就美好的婚姻。如果一段婚姻不美滿,那他們一定是不夠愛彼此,或是不夠愛自己。 戀愛的自由,讓我們得以透過交往來認識自己的性格,
Thumbnail
2023-06-29
0
書評│崇尚自由又害怕給出自己,渴望愛卻始終得不到愛──《正常人》我極少看小說,但最近在二手書店發現之前話題度頗高的《正常人》,想說可能是個緣分吧。這是講述千禧世代的愛情故事,我挺好奇愛爾蘭的新生代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會用何種手法詮釋新一代的愛情觀。 原以為主題應該跟虛擬世界、約炮、開放式關係、憂鬱症、網路霸凌有關,但實際上《正常人》並沒有將
Thumbnail
2023-06-12
0
書評│找回關愛自己的聲音──《自我的追尋》反躬自問,而非安撫 看到書名,想說又是哪本心靈雞湯,但看到作者寫著佛洛姆(Erich Fromm)便知道這部作品應該不簡單。 果然翻到前言,令人會心一笑:「現在有很多人期待心理學書籍會指引他們獲致『幸福』或『心靈的平安』,然而這本書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建言。它只是試圖以理論去釐清倫理和心理學的問題;它的
Thumbnail
2023-05-06
0
書評│在邊緣之處,做有血有肉的神學──《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當年輕人離開教會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覺教會不少哥哥姐姐們上了高中、大學就會自然從教會「引退」。尤其是外地求學的學子,一有機會離開家庭與教會,就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離開了信仰,但對孩子而言,教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認為教會就是不夠「新
Thumbnail
2023-04-21
0
書評│記得,是為了不再記得──《記憶的力量》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Thumbnail
2023-03-07
0
書評│渴望親密關係,又害怕親密關係的我們──《假性親密》「積極接觸、內心孤獨」的假性親密 在過往的親密關係中,你可能有以下的經驗: 你很喜歡對方,但又害怕對方靠自己太近。 你努力地照顧對方,或是讓對方照顧你,但內心卻充滿著焦慮、不安與怨恨。 每當遇到衝突時,你們總是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有產生任何親密與踏實感。 你覺得這段關係並沒有豐富你的人生,但你也害
Thumbnail
2023-02-15
0
談談「自我價值」你是一個渴望跟別人不一樣,又不太敢跟別人不一樣的人嗎?你常常害怕別人對你的評價,以至於你很難相信自己的能力嗎?你是否落入在自卑中,不知道該怎麼肯定自己的價值? 自我價值。台南大專聯合生活營籌備小組的同工當初跟我接洽時,希望我可以針對這個分享一場專講。啊…如此抽象的東西,該怎麼講呢?(不想把它變成心靈
Thumbnail
2023-02-11
0
書評│令人又愛又恨的使徒──《聖保羅》對基督教有一些認識的人,很難沒聽過保羅這個人。 他年輕時大力迫害耶穌的跟隨者,發狂似地將人抓進監獄裡,卻在某次的神祕經驗中「看見」了耶穌,徹底改變世界觀,進而將耶穌的信息發揚光大。這個戲劇性的轉變,讓保羅將原先猶太教的分支運動(耶穌運動)轉化成跨進外邦人的普世信仰,改變了文明的脈動。 不過,保羅是一
Thumbnail
2023-01-27
0
書評│教育,不是學校說了算!──《自主學習大未來》上學=教育? 「你受過幾年的教育呢?」「你的教育程度是什麼呢?」當有人這樣問,我們通常會回答上學的時間以及最高學歷。然而,如果廣義地來看「教育」,它不必然要與「學校」掛勾。若教育是引發人類探索事物的熱忱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整體歷程,那將人們按「有無上學」來劃分為「受教育」與「未受教育」,其實沒有辦法
Thumbnail
2023-01-11
0
書評│如果我們相信惡人頭上必長角,便會永遠識別不出惡人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為何人類如此殘忍?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戰爭行動,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並死在砲火的摧殘中。我們雖處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教育普及的文明世界,但戰爭依然如影隨形地綑綁著眾生的生命。我們一方面自詡為有智慧與理性的物種,另一方面卻毫不留情地大規模殘害自己的同胞。 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
Thumbnail
2022-12-28
0
書評│信耶穌,上天堂?再思復活與盼望的意義──《天堂,有什麼好期待?》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Thumbnail
2022-12-24
0
書評│在痛苦中,找到真正的喜悅──《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Thumbnail
2022-12-17
0
書評│不再為分數而活!解放,還原人本來的樣貌──《童年與解放》《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Thumbnail
2022-11-25
0
書評│一本「淫亂且有害」的書籍,如何讓教會大崩潰?──《不馴的異端》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Thumbnail
2022-11-04
0
Podcast│上帝啊!我不想拚了!透過閱讀《拚教養》理解自己,在焦慮中找尋出路【本文為預錄前準備的文字稿修改而成,與實際訪談略有差異】 毛叔:最近要開始一個新的系列,希望可以談談信仰跟社會的對話,社會學應該可以有滿多的幫助。想先問問,你怎麼沒事跑去讀社會所? 亨利:你知道標準答案會長什麼樣子嗎?因為我對社會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有盼望、對上帝有信心,反正講來講去,都可能會自
Thumbnail
2022-11-04
0
主題│你我都被迫參與的「權力遊戲」!──從男性觀點看「女性神學」理想的男性? 我家的一樓是太太經營的藝術教育工作室。有一次在課程結束後,我拿起冰箱的菜,拿到廚房處理食材。一旁的媽媽用一種敬佩的眼神看著我說:「哇!好棒喔!新好男人耶!~」我一方面暗爽在內心(被媽媽稱讚真好),但另一方面也在思考,為什麼我做這麼「日常」的事情,會引起另一位媽媽的大力誇讚? 被稱讚為「
Thumbnail
2022-11-02
0
書評│學習「破框」,成為「無用之人」!──《唐鳳的破框思考力》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Thumbnail
2022-10-26
0
書評│逆流而上的信仰──《在耶魯上神學課》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Thumbnail
2022-10-25
0
書評│最舒適的時代,也是最憂鬱的時代?──《你的大腦有點Blue》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Thumbnail
2022-10-13
0
書評│成功光靠自己的努力?首先,你得先夠幸運──《成功的反思》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Thumbnail
2022-09-21
0
書評│離開職場後,她們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呢?──《菁英媽媽想上班》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Thumbnail
2022-09-14
0
書評知道你的不知道:打開重新思考的力量──《逆思維》「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Thumbnail
2022-08-31
0
講道│重生見神的國經文:約翰福音3:1–21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是明翰。很高興有這個榮幸能夠代表大專中心為臨安教會分享信息。我以前都很害怕站上教會的講台講道,因為我覺得講台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只有牧師或長老才能講道。但來到臨安教會後,發現其實這邊還滿接納平信徒上台講道的,這是我覺得相當特別的地方。 事實上,
Thumbnail
2022-08-14
0
書評│不要期待「一次就懂」!《如何閱讀一本書》教我的閱讀功課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Thumbnail
2022-07-10
0
書評│在自戀的社會中,我們要如何去愛?──《愛欲之死》「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Thumbnail
2022-06-15
0
書評│為什麼時間跟錢永遠不夠用?你也掉入匱乏陷阱了嗎?──《匱乏經濟學》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Thumbnail
2022-05-28
0
書評│養小孩充滿喜樂,但一點都不好玩!──《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Thumbnail
2022-05-19
0
害怕長大的我們這是我們第N次的談話了吧。從兩年前開始,躁鬱的週期帶來生活的不穩,讓他在生活中苦於掙扎,到後來也近乎放棄求救。外表的鎮靜與沉默底下,或許是瑟縮在角落裡哭泣的小男孩。他很努力地想要表達自己,與人建立關係,或鼓起勇氣說起自己的狀況,但沒什麼人有能力接住他,或者回應他。 我們時不時約出來散步聊天,或是透過
Thumbnail
2022-05-05
0
書評│出生就站在三壘,但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不平等的童年》「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Thumbnail
2022-04-12
0
主題│時代的眼神,建構的童年:台灣戰後兒童觀之轉變前言:兒童觀作為「時代的眼神」 對大部分人而言,「童年」乃是一段特殊的時期,與「成年」的階段截然有別。我們都曾經歷過童年,對童年的敘事與回憶往往摻雜著純真、快樂、自由奔放的意象與懷舊之情。然而,「童年」被獨立為一個特殊的時期,並非理所當然的,而是晚近才出現的現象。在過去,人們理解「童年」的時段、內涵
Thumbnail
2022-04-08
0
書評│重塑扭曲慾望,打造共善經濟──《欲望經濟學》批判資本主義好困難!?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在年輕的時候曾大力批判資本主義,認為它代表著壓迫、剝削、自利、商品化、貧富差距。然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難逃脫資本主義的邏輯:使用Iphone、喝Starbucks、看Netflix、網購折扣多的書籍,凡事追求高CP值,或在乎自己投注在教會的時間與金錢有沒
Thumbnail
2022-04-08
0
書評│放開緊握生命的雙手,相信有愛攙扶的軟弱──《投降的勇氣》探索自相矛盾的智慧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因各種契機重新拾起《投降的勇氣》(Courage To Surrender)。看著以前寫下的筆記,無疑見證我從一知半解走向深刻體悟的生命旅程。這本小書跟我很有緣分。我原先將它拿來當作分析自我與伴侶的「工具」,而後成為我鼓起勇氣面對自我、提起分手的推動力,到現在化
Thumbnail
2022-03-19
0
繪本│原來,我慢了好多步──從男性視角讀《母親記事》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Thumbnail
2022-03-13
0
談談「永遠不夠」的研究焦慮今天在上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時候,老師引用《好研究怎麼做》對於「研究焦慮」的討論,來給予我們一些鼓勵。作者Robert R. Alford提到,在做研究時,一定會有焦慮的時刻,這是無可避免的[1]。第一種焦慮是針對研究的複雜度還掌握不夠所產生的,例如會覺得文獻讀得不夠多,研究提問不清不楚,不知道該花多少
Thumbnail
2022-02-24
0
主題│有錢人才買得起的教育?台灣實驗教育商品化的趨勢與省思前言:台灣實驗教育的現況與趨勢 近年來,台灣社會吹起了「實驗教育風」,從國小至高中,每年都陸續有多家學校、團體、機構加入實驗教育的行列,為既有的教育場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21)的資料,以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進行的實驗教育數量,從2014年的11所,成長到2020年的103所。另外
Thumbnail
2022-02-16
0
書評│歡迎進入消極關係:這裡唯一的遊戲規則,就是沒有明確的遊戲規則──《為什麼不愛了》突然人間蒸發 日前我在Dcard感情版看到一篇〈在一起後……突然人間蒸發〉[1]的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原PO(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一位男生,聊了兩個月相談甚歡。他們都有共識不是來約炮,而是來找交往對象的。到了第三個月,他們終於見面了,約會的過程很浪漫,也展開了親密的愛撫。有一次他們吃完甜點時,女
Thumbnail
2022-02-13
0
繪本│離開,是為了新的留下──《住在黑白洞穴裡的鼴鼠》如果要發現色彩,就一定要去尋找 「有時候,他也想知道如果去外面看看的話,會不會發現更多的事物。可是他太害怕了,讓他不敢離開他小小的洞穴。」 亮粉色的吊燈是鼴鼠的唯一朋友,他常常告訴鼴鼠地上的世界是多麼美麗,太陽將盛開的花朵、曬在戶外的衣服與各式各樣的屋子照耀地如此色彩繽紛。「你一定要去尋找,才會發現
Thumbnail
2022-02-08
0
愛,需要信仰「我現在卡的點是,我們都交往8年了,但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很多人都跟我說,不要太相信另一半的個性或價值觀會因為你而改變,因為真正能改變的總是自己,所以不要太期待對方會改變。但是……」 我們許久未見了,她說話依然犀利,但這次卻帶點些微的憂愁,似乎盼望著我能給她什麼人生指引,好讓她脫離關係中的各
Thumbnail
2022-02-01
0
書評│在愛無能的世代,喚回愛的能力──《愛的藝術》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Thumbnail
2022-01-22
0
成為彼此的光這學期在大專中心帶了一場跟憂鬱症有關的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來是觀察到在大專的階段,有越來越多人去運用心理輔導的資源,學生的憂鬱症診斷比率也提高。而我的疑問是:隨著憂鬱症越來越被接納是一種生理疾病(用「跟感冒沒兩樣」來比喻),確診人數的提高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勇於求助),還是社會的生病
Thumbnail
2022-01-19
0
書評│到底要選哪個?擇偶怎麼這麼難!──《為什麼愛讓人受傷?》這次我要介紹一本非常有趣又具顛覆性的書,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著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愛情在人世間的糾葛,我們傳統都以為是心
Thumbnail
2022-01-13
0
書評│體制外教育的破碎與重建──《成為他自己》「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Thumbnail
2021-11-01
0
書評│超越對與錯:意見不合,收穫更多!──《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我們從來都沒有學習「如何爭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刻:要執行一個專案計畫時,跟同事的意見僵持不下;跟伴侶吵架,卻發現根本就不是在吵同一件事;想說服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卻引來更大的怒火。或是,你相當堅持肉燥飯是「肉燥飯」,不是「滷肉飯」,而且一定要加香菜。 我們對爭執長期以來就抱有負面的看法,而傾向逃避
Thumbnail
2021-10-16
0
書評│發炎,來自身體的無聲抗議──《發炎世代》原來都是發炎惹的禍? 憂鬱症、焦慮症、失眠、肥胖、失智、心臟病、糖尿病、慢性疼痛、呼吸道症狀,這些大大小小的身心疾病,看似屬於不同科別要處理的醫療領域。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知識累積,大家漸漸發現有一個核心的運轉機制正主導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那就是發炎。 發炎?長期以來,我們對發炎的認知不外乎是長青春痘
Thumbnail
2021-09-16
0
書評│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洞見》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Thumbnail
2021-09-08
0
主題│叛逆之後呢?對於兩種自由的省思──《逃避自由》與《自我的追尋》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Thumbnail
2021-08-08
0
書評│學習誠可貴,理解價更高──《最強腦力》人腦不如電腦? 你喜歡學習嗎?談到學習,是痛苦的經驗,還是令人振奮的回憶呢?在台灣的教育(至少我小時候),大多以重複練習、背誦記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就算討厭那個科目,還是要把它們吞下去,以應付升學考試。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展,幾乎任何知識都能在Google查得到,那我們又為何要待在教室這麼「沒效
Thumbnail
2021-07-17
0
書評│我們不能譴責自殺卻不譴責自己:探討自殺的社會學經典──《自殺論》從社會學的觀點解釋自殺原因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雖然自殺早已跌落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多年,但自殺卻顯著地成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而台灣社會針對自殺的防治,大多以心理輔導(學校輔導老師、張老師專線)、增設物理性的防跳機制(防護網)、或增
Thumbnail
2021-07-06
0
書評│求知,就是去愛──《未來在等待的教育》為什麼知識讓我們更疏離? 近年來,升學主義的思維不斷在台灣被檢視與批判,大家不甘於以「競爭」的角度看待學習,卻又不得不被捲入這龐大的競爭體系中。大學的普設,非但沒有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對該學科的熱情,反而成為另類的「職業訓練所」,彷彿文憑是獲取更好工作機會的門票。 如今人們讀大學,不是為了與群體一同追尋
Thumbnail
2021-06-05
0
書評│集中營的極端人性,生命與苦難的意義──《向生命說Yes!》「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Thumbnail
2021-05-23
0
書評│怎麼教都不對?教養令人好焦慮!──《拚教養》「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2021-05-20
0
迷失的兒女,回家的呼喚──《浪子回頭》這次要來介紹深深令我著迷的作家。他曾任教於哈佛、耶魯等一流大學;他也致力於美國的反戰、反核武與黑人民權運動,為真理與正義發聲。但是,就在事業與成就蒸蒸日上時,他卻毅然決然辭去教職,將人生的最後階段都奉獻在照顧重度身心障礙者的「方舟團體」。他是盧雲(Henri Nouwen),一位非常有才華、極具影響
Thumbnail
2021-05-14
0
宗教很反智?宗教到底有什麼路用?──從《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談談宗教今年為期九天八夜的大甲媽祖繞境,估計全台有400萬人次參與。信眾行經多個縣市、約340多公里路程,從隊伍第一人到最後一人,預估要走超過一天的時間。有的時候,我們不免懷疑,為什麼眾人甘願為了一個神明奔波,並獻上許多時間與金錢,只為了祈福? 要現在的年輕人去相信、遵守這些宗教的信條、儀式、文化,只是令人
Thumbnail
2021-04-25
0
書評│一本終結拖延的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拖延是因為性格問題嗎? 說好要赴的約,卻在前一晚才跟人取消;明明知道死線將近,卻在最後的凌晨趕工做報告;房間很髒亂,卻覺得還有時間整理;已經空下一段時間要運動,卻躺在床上滑手機;處在痛苦的親密關係中,卻遲遲不肯結束。 你也是拖延症候群嗎?拖延代表我們天生的時間感不好嗎?還是我們在逃避些什麼呢?暢銷3
Thumbnail
2021-04-23
0
書評│不是情緒在控制你,是你在建構情緒──《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陌生男子闖入房間 有一次我在睡午覺時,突然驚覺我的紗門被人開啟。在那三秒鐘,我的心臟加速、呼吸急促,一股不安感在我身體裡狂竄。當內房門也被打開時,我已呈現戰鬥狀態,怒視那個亂開房門的中年陌生男子。中間過程不贅述,最後我把他驅離宿舍。然而,我不僅沒有睡到覺,還必須趕著去參加講座,緊張的情緒在事發後一小
Thumbnail
2021-04-16
0
書評│不是學不會,只是還沒學會──《大腦解鎖》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我自認我是一個沒有美術天分的人。自小學開始,每逢美術課,我都會有點故意把作品弄得很爛,深怕自己如果付出真心,結果會不盡人意。這種「自我應驗」的思考是這樣的:先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故意弄不好,以證明自己真的不夠好。於是,我就成為那位沒有「藝術頭腦」的孩子。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
Thumbnail
2021-04-01
0
書評│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憂鬱症只是大腦的問題? 隨著對憂鬱症的知識越來越普及,我們越來越不再視憂鬱症患者為「想太多、不知足」的性格軟弱者,而是將之視為大腦疾病,源於血清素不足之生理現象(化學物質失衡)。因此,社會上便有一種論述出現:憂鬱症就像癌症、糖尿病、感冒等疾病一樣,只是它出錯的地方在大腦。這不是那個人的錯,而是身體出
Thumbnail
2021-03-23
0
書評│你是在追求快樂,還是被快樂統治?──《製造快樂公民》是人,都會尋求快樂。然而,要怎麼變得快樂,活出一個正向、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治療痛苦,也要在順境中發掘自己的最高潛能。於是,各種專家、學者、教練、顧問、自助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指導社會大眾活出快樂人生的技巧與思考方式。他們認為,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努力追求更
Thumbnail
2021-03-15
0
書評│碰觸底線,開展生命──《生死學十四講》規劃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請用你手邊的一張紙跟一枝筆,規劃你未來二十年的人生。 例如,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結婚、讀研究所、生小孩(?)、創讀書會社群、環島、成為作家、把台南的咖啡廳都去過一輪……。不過,請等一下,你怎麼能確保你還有二十年?進一步說,你怎麼知道,死亡不會在明天來臨?但你說:「我們當然不知道
Thumbnail
2021-02-27
0
書評│未知死,焉知生──〈從臨終照顧的領域對生命時光的考察〉前言: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死亡離自身很遙遠,所以聚焦在眼前的事物;或認為死亡為不吉祥的概念,而刻意拉出一段距離。然而,從生命的終點回頭看現在的世俗煩擾(事業、感情、家庭),我們到底渴望活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若將孔子的話反過來,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Thumbnail
2021-02-11
0
書評│行動,聆聽,不打嘴砲──《照護的邏輯》不是有選擇與沒選擇,而是照護與漠不關心 在傳統的醫病關係中,醫師是主動治療的一方,病人則是被動接受治療的一方;病人毫無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醫師的權威。然而,在西方理性主義崇尚「個人選擇」的潮流之下,病人的選擇權開始被重視。病人能夠也應該要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證明病人的自主權。 例如
Thumbnail
2021-01-23
0
書評│童年的傷,身體都知道──《深井效應》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
Thumbnail
2020-12-27
0
書評│指責世界很糟前,先停止製造問題──《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Thumbnail
2020-12-20
0
繪本│黑暗,生命的力量《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Thumbnail
2020-11-25
0
書評│用功績決定一切,就是不平等的開始──《The Tyranny of Merit》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Thumbnail
2020-10-28
0
書評│你須要做更少,不是做更多!──《少,但是更好》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Thumbnail
2020-10-24
0
書評│你在信什麼?──從《自我的追尋》談理性與非理性信仰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Thumbnail
2020-10-14
0
書評│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比起時間管理,你更需要的是管理自己──《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Thumbnail
2020-10-04
0
與死刑犯的邂逅,生命的羈絆一場意外的談話 染著一頭紅髮,一位個子不高但身材壯碩的青年在我面前坐下,身上的刺青格外引人注目。我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這類型的「大哥」;我也從沒想過,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會讓我再次窺見上帝的奧秘。 「所以,你為什麼會對這個有興趣阿?」他劈頭就問。我有點緊張,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想要邀請他來團契分享生命故事
Thumbnail
2020-09-25
0
電影│呼求上帝,無聲的回音──《神棄之地》最近Netflix上映一部改編同名小說的電影《神棄之地》(The Devil All the Time),由陣容堅強又顏值爆表的實力派演員共同演出,包括飾演新版蜘蛛人的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在《天能》大放異彩的「前吸血鬼」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牠》裡頭
Thumbnail
2020-09-21
0
書評│好罪惡,但還是好想吃:為什麼我們總是吃太飽?──《過度飲食心理學》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Thumbnail
2020-09-17
0
電影│我們會忘記,但愛會烙印──《真愛每一天》《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是2013年上映的英國電影,原本以為是一齣浪漫喜劇片,殊不知看完是賺人熱淚的深度劇情片。 本片的劇情設定是男主角Tim可以穿越過去,去經歷或改變一些事情,讓他能夠與女主角Mary有個浪漫的邂逅並順利交往。然而,《真愛每一天》並沒有聚焦在兩人的小小世界,也沒有拉出
Thumbnail
2020-08-21
0
書評│當自由成為一種重擔──《逃避自由》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Thumbnail
2020-08-14
0
繪本│壓抑、汙名與真相──《優蕾小鎮的庫瑪》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Thumbnail
2020-08-12
0
書評│擺脫僵化教條,碰觸信仰核心──《信仰有心》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Thumbnail
2020-07-21
0
看見。啟航。我偶爾會跟碧容一起去逛他喜歡的藝術展覽,無論是圖畫、攝影還是雕刻。然而,當我走進那種「文藝氣息濃厚」的空間,就覺得渾身不自在。一來是被一群無法理解的事物包圍的尷尬感,二來是無法與作品產生共鳴的無意義感。 幾乎每次,我都會拉著碧容,問我眼前的這個作品「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常回答我:「你先不要問這是什
Thumbnail
2020-06-15
0
書評│由生邁向死,由死邁向生的信仰旅程──《土地神學》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Thumbnail
2020-06-09
0
缺席的同在最近辦公室早禱在讀盧雲神父(Henri Nouwen)的《記憶的治療者》(The living reminder: service and prayer in memory of jesus Christ),他主張以「記憶」作為服事與禱告之方法論基礎,讓服事者成為眾人紀念耶穌基督的活生生記號(liv
Thumbnail
2020-06-02
0
書評│向下墜落的窮忙人生──《不穩定無產階級》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Thumbnail
2020-05-28
0
書評│在現代理性神話中,找回人性──《偽理性》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Thumbnail
2020-05-18
0
書評│你的獨一無二,就是你的影響力──《從1到1+》三個男孩的勇敢發聲,改變了美國童軍對性傾向的歧視政策;一名拿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阻止了巴基斯坦以交易女童作為和解象徵的惡劣傳統;一位熟女以姊弟戀的性經驗,創立了有別於A片的「現實性愛」內容平台,幫助大眾瞭解真實的人類性愛;一個「#blacklivesmatter」標籤,激起廣大群眾關注警察系統性對黑
Thumbnail
2020-04-26
0
書評│憂鬱、脆弱又長不大的一代?──《i世代報告》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Thumbnail
2020-04-20
0
書評│你就是你的習慣──《原子習慣》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Thumbnail
2020-04-02
0
知識的青年,青年的知識──一個籌備同工視角「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
Thumbnail
2020-03-02
0
書評│我要對你行使寬恕的正義──《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我終於了解到,真正的正義不是懲罰,而是修復,不一定是恢復到先前的狀態,而是恢復到事物本應該具有的樣貌。在我信仰的希伯來和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是充滿慈悲和愛心的。上帝尋求的不是懲罰、毀滅或把我們置於死地。祂總是不懈地努力著,幫助和撫慰我們、讓我們恢復與和解、讓我們重新獲得我們生就應有的豐富而充實的生
Thumbnail
2020-02-26
0
保羅即基督宗教──《保羅與耶穌》讀後筆記「基督宗教即保羅,保羅即基督宗教。保羅的神學觀支配了新約聖經大部分內容。」(《保羅與耶穌》,頁50) 「耶穌永遠是基督信仰的中心,但影響歷史最深遠的那個『耶穌』,乃是保羅的『耶穌基督』,而非歷史上實有的那個耶穌。這裡存有雙重反諷。保羅成為決定日後基督宗教面貌的最有影響力人物,甚至比存在於歷史裡的耶穌
Thumbnail
2020-01-25
0
我們很害怕,我們也很勇敢「親愛的上帝,求祢……」連一句話都還沒講完,便聲淚俱下。 昨天中午獨自禱告時,想起香港朋友的面容,隨即迸發這五個多月累積的情緒。我什麼話都講不出來,整個人被悲傷淹沒。你們一定比我更焦慮、更苦痛吧;那些數不盡的黑夜,睡得是那麼的不安穩。 我一直哭,不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也不是因為警察的暴力;而是我突然
Thumbnail
2019-11-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