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好罪惡,但還是好想吃:為什麼我們總是吃太飽?──《過度飲食心理學》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少吃一點。也就是說,個人的消費減量,才能根治消費主義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克制自己?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總覺得甜點是另一個胃,「假設」某個垃圾食物熱量很低而小吃一波,或一直吃好料犒賞自己,成為躲避日常苦悶的小確幸。直到你的荷包萎縮、身體膨脹,罪惡感便襲來。你怪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長進,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身體搞成這樣;但沒過多久,你又故態復萌,深陷無法逃脫的過度飲食中。
大吃大喝背後的心理機制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克制自己吃許多美味的食物?這就是我翻開《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這本書的動機。然而,書中的論述卻超乎我的預期。心理學家Kima Cargill用清晰易懂的文筆,直搗過度飲食背後的社會結構,並結合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營養學、食品科學的知識,批判當今消費主義文化已不斷荼毒大眾的身心,而我們正面臨一場代謝症候群的的風暴。
作者在開頭便指出,關於過度飲食或肥胖,大家常把問題歸咎於個人意志力不足,或大腦內的神經化學物質作祟。但是,唯有將過度飲食放在消費主義的社會文化下,才能理解過度飲食不只是食物與個人意志力的問題,更是與經濟、政策、醫療、階級有關。因此,對我而言,與其說這是探討過度飲食的心理學,我反而更認為是過度飲食的社會學

消費主義:透過買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

在消費主義的文化下,個人被假設為有無窮的需要與慾望,一個人的地位不是源於你生產或創造什麼,而是你消費什麼。人透過消費的行動表達自由,或藉由消費來建立階級的差別。另一方面,這個社會鼓勵消費,認為培養無窮的消費者是經濟成長的關鍵。
過度飲食便是在此脈絡下產生: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舉例來說,窮人為了獲得社會歸屬感,便透過吃垃圾食品,來體驗美國文化的快樂模式,以彌補長期被邊緣化、被剝奪權力的景況。此種貧窮不是因生存的威脅(飢餓、疾病),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比較有錢的人則會選擇到「全食超市」購買食物,以享受菁英族群的購物體驗。然而,這些「全食」大多是頂著「健康光環」的食物,像是號稱「低脂、天然」,但實際上仍是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
因此,購買「健康光環」的食物大多只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並合理化自己放縱的行為罷了。
Kima Cargill更指出,過度飲食其實跟借貸產業有異曲同工之妙。食品標示的「無糖、無鹽、零脂」與信用卡的「不須事先付款」,都在不鼓勵我們負責任,反而是鼓吹「先享受、再付代價」的價值觀。那個代價是,更多的卡債,以及更多的熱量、更多的肥胖。

你今天也狂食症了嗎?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

更令人驚訝的是,整個醫療產業也是過度飲食的幫兇!
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將「狂食症」定調為一種心理疾病。然而,狂食症與偶而狂吃或過度飲食的界線太模糊,很多人並沒有到狂食的地步,卻被一些診斷標準判定為「有病」:例如進食速度比平常快、吃到飽得很不舒服、在不餓的情況下大量進食、吃完有罪惡感等。換言之,《DSM-5》將診斷範圍擴大的結果是「製造疾病」,並進一步讓藥廠研發新的藥物有利可圖。
藥廠不用廣告自身的藥品,只要宣傳疾病即可。
再者,把狂食症歸類為一種精神疾病,會強化過度飲食是源自個人的失敗或大腦的問題,而避談整個消費主義的社會與經濟力量之運作。這迫使人用個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如調整飲食、服藥、動手術(又是更多的消費)。然而,這種解方不只讓食品業者與立法者躲過他們為大眾健康的應附上的責任,也讓人困在「用更多的消費解決消費主義」的窘境中,宛如用「造成疾病的病原體去治療疾病」(頁338)般無能為力、雪上加霜。
在此,我們看到一個消費主義的惡性循環:食品產業大量販賣高度可口食品,人們吃下過量的食物導致肥胖與心理不健康;《DSM-5》又將此行為納入精神疾病的範疇中,讓藥廠有更多的藥可以製造。但民眾消費再多的藥品或療法,仍然對他們沒有幫助,因為最簡單的方式是不消費,而非消費更多。於是,人們依然對高度可口食品無能為力,再度助長食品產業的運作。
簡言之,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責怪別人最快,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都知道責怪別人最快,畢竟這些業者還挺符合萬惡商人的形象。但是,我們總是不認真面對自己過度飲食的現況,反而服用更多的食物與藥物,成為一種防禦機制,去逃避疏離與無能為力的感覺。這樣,我們只會不斷將自己視為受害者的角色,而對自己的困境自暴自棄。
作者整合其他研究指出,有越來越多科學家以「成癮物質」的角度去看食物。許多食物上癮的人,會大量攝取高脂肪甜食,來逃避自己的負面情緒,而這跟濫用藥物者渴望藥物來調節情緒的心理機制雷同。吃下高糖食物,一定會讓我們吃下更多高糖食物,並還要忍受不斷遞增的慾望。
如果我們認為吸毒者不能說「都是毒品的錯」,而為自己的行為開脫;那同樣的,我們也不能說「都是食物或社會制度的問題」,而不去改變傷害自己身體的習慣。

結語:用健康的身體反抗

作者在結尾處並沒有提供特別的解方,不過綜覽全書,我認為可以有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首先,用更多的消費──吃藥、吃「健康光環食物」、買減重器材、求快速解決營養諮詢或心理治療──並不能解決消費主義的問題。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少吃一點。也就是說,個人的消費減量,才能根治消費主義的問題。
第二,要「緩慢並從容地改變」(頁396)。《原子習慣》作者James Clear便指出,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只要每天進步1%,過了一年就會成長37倍;反之,若每天退步1%,過了一年幾乎就會漸趨於零。所謂的改變,不是從0瞬間變成1,而是隨著時間放大的複利效應,從0漸趨近1。
因此,要解決過度飲食的問題,就從最簡單的小事慢慢開始累積。那可能是少吃一片餅乾、多跑100公尺、每週自己煮一餐。萬事起頭難,先求有再求好。習慣養成不是比誰衝得快,是比誰跑得遠
《過度飲食心理學》是一本分析現代健康危機極為精彩的診斷書,你一定能在當中看見自己或親友的故事而產生共鳴。現在開始改變總不嫌晚,若我們不能容忍消費主義的文化如此荼毒我們,我們便要起身反抗──用健康的身體反抗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102Content count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我媽有個好朋友,每年七八月都會回來南部,姊妹淘一定會聚聚聊聊敘敘舊!這次我媽希望我也一起去,說阿姨一直唸很久沒看到我了…敘舊當然好啊!可是...阿姨吃素耶...我不要吃素食啦...我媽說不管,你就上網找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蔬食餐廳不就好了!
Thumbnail
作者從小就自認很會說話,但在面試時不斷被刷掉後才驚覺:「很會說話不等於擅長說明」,說明是有訣竅的。本書上市就狂銷7萬冊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我媽有個好朋友,每年七八月都會回來南部,姊妹淘一定會聚聚聊聊敘敘舊!這次我媽希望我也一起去,說阿姨一直唸很久沒看到我了…敘舊當然好啊!可是...阿姨吃素耶...我不要吃素食啦...我媽說不管,你就上網找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蔬食餐廳不就好了!
Thumbnail
作者從小就自認很會說話,但在面試時不斷被刷掉後才驚覺:「很會說話不等於擅長說明」,說明是有訣竅的。本書上市就狂銷7萬冊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