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相處之道—別忽略每個家庭共餐的時刻!|青少年專題#2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年來臺灣也面臨到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有許多社區都成立了關懷據點,有些據點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共餐」的活動,而大部分的關懷據點多以「長者」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共餐」可能多以長者在社區據點的活動為主。不過,共餐也適用於家庭的,且對於每個家庭成員而言都非常重要!


家人之間一起享用三餐,聽起來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了,然而,讓我們來回想一下,你究竟有多久沒有和「全家人」一起吃任何一頓飯了呢?其實仔細思考就可以發現,現在的社會風氣過度講求「效率」,我們總是被工作、被課業、被應酬追著跑,所以,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呢?早上起床就趕著上班上課、午餐都在公司或學校解決,晚上可能要加班和補習,一天下來,可能只有「宵夜」能夠在家裡吃,其他時間的我們都在外奮鬥,更別說全家人共餐了。


家庭對每個人、對青少年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與「家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基本單位,每個人最初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在家庭當中,由此可知,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影響深遠。然而,現實生活當中有許多困難與挑戰,導致我們可能在家中也不見得能夠有「被充電」的感覺,反而會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而導致我們和家人起衝突,甚至最後關係破碎、離婚,使得家庭讓人感到失望。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都已經藉由簡單回顧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知道,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其實面臨到人生中史無前例的「大混亂」,不只要面對身體發育的變化,心理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開始尋找個人的價值何在、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除此之外,到了國中開始,也要面臨人生的第一場大考,升學壓力也讓人喘不過氣,可以說是裡裡外外都面臨到了各種的挑戰。


或許有人會困惑,想說不過是課業壓力和面對發育而已,難道有比成年人遇到的工作壓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經濟壓力……等等的挑戰還要大嗎?確實有,也確實沒有,這是一個關乎個人價值觀以及道德評斷的問題,因此並沒有正確答案。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所遇到的各樣挑戰,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不一樣程度的打擊,以及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壓力與挑戰是難以簡單的比較;而且,我們要知道,青少年與成年人從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個體,不管是生命歷練、經驗累積、個人能力,這些都是越年長的人會擁有的更多,所以我們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困難,當然會有更大的機會覺得吶並不算什麼。然而就如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俗話所言,並非深陷在處境中的大人,理當對青春期的困難看得比較開,而這也告訴了我們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夠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也讓自己度過親子衝突的災難。


家庭共餐(Family Meal)究竟多重要?

「家庭共餐」就是親子交流的精華時段。正如前言所說,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十分忙碌,在家的時間真的不多,更別說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好好吃一頓飯了。然而,家庭共餐的時間卻非常寶貴,這是個少數全家人能對話、談心的時刻,此時可以聊聊彼此在課業、工作、人際各方面的近況,以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


除此之外,家庭共餐也是建立與維持「家庭文化」的一種方式,培養彼此的默契,也得以減少家庭成員間的衝突和張力。若把握機會進行家庭共餐,也能夠讓每個人得到更深的心理認同,以及被家庭成員接納的感覺,如此也能進一步促進「家庭凝聚力」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家庭共餐的「精華」其實在於…

但家庭共餐不是只有「吃」而已,而是需要「質量兼顧」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家庭共餐的「頻率」可以說是基本門檻,因此每週的「共餐次數」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每次的用餐氛圍都是親子之間沒有交流,甚至有著「不耐煩」的感受,那麼就算每週共餐的次數再多,也只會造成反效果。


因此,國內研究針對「家庭共餐」所使用的問卷中,便針對「共餐的氣氛」深入詢問,像是用餐時是否會一起聊天,或是能夠說出關心彼此的話,還是相反地,家人即使吃飯時間也各做各的事情?不知道平常的我們是否留意過用餐時的習慣,尤其現在受到3C和網路的影響,人們更是容易在不自覺之中就開始滑起手機,這個也對我們的親子關係有著極大的影響。


結論

國內研究結果發現,家庭共餐對於家庭整體的「幸福感」有正向的影響,頻率越高、家庭生活幸福感越佳,而「共餐情感」和「共餐互動」更是關鍵因素,表示若在共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有更多的互動以及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將能讓家庭成員的整體生活更幸福!


「家庭共餐」看似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以往有著非常不同的樣貌,因此一起用餐的機會也相對減少許多。在逐漸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受,覺得已經習以為常,但是一起用餐對家庭成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們都可以再次注意到家庭共餐的重要性,也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個時光。


參考文獻

陳冠妤、陳若琳(2019)。青少年的家庭共餐、親子依附對家庭生活幸福感之影響。輔仁民生學誌,25(2),1-18。

————————————————————————————————————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

奠基於學術與實務的教導,致力於家庭教育的推廣,期盼讓這世代的每個人能夠重新拾回起初的愛,相信並真實的感受到神愛世人,藉此經歷恢復、得著醫治,而體會到我們也有能力去愛人!

⏺︎LINE官方帳號:@660vwoot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正在起步中,歡迎關注我們取得更多第一手消息!


1會員
8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拾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讀得懂青少年的心嗎?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大的轉變,而那個「大」轉變,甚至會讓你覺得他們根本不像過去的他們。然而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就連青少年自己也處於「不認識自己」的狀態! 青春期的階段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說?根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
「錢」這個話題對於你們家而言,是可以高談闊論?避而遠之?還是順其自然呢?在我們東方社會裡,似乎對於「談錢」這件事感到有些敏感,認為「談錢傷感情」,因此很少會搬上檯面鄭重地談。可以想見,我們最常聽到的關於「錢」的對話,可能是要給予父母多少的孝親費,但是,我們得清楚的知道,錢的話題可不是只有這樣!
說到資源管理,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組織當中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又簡稱人資,然而,我想跟你說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平時在家裡,只要有任何的人、事、物存在,就會有資源管理的行為產生,而當管理行為與家庭有關,就稱為「家庭資源管理」。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思考⋯⋯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資優生」呢?又有俗語說「天才是1%的天份,加上99%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資優究竟是天生就註定,還是能夠靠後天的努力來翻轉呢?接下來這篇文,都將一一為大家解答。
從小到大,身旁不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睡前複習的同學,無論是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只要走在學校旁邊幾乎都能發現補習班林立,甚至台北車站附近還有所謂的「補習街」存在。種種的現象都可以發現,我們的社會風氣相當看重「成績」,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
你讀得懂青少年的心嗎?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大的轉變,而那個「大」轉變,甚至會讓你覺得他們根本不像過去的他們。然而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就連青少年自己也處於「不認識自己」的狀態! 青春期的階段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說?根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
「錢」這個話題對於你們家而言,是可以高談闊論?避而遠之?還是順其自然呢?在我們東方社會裡,似乎對於「談錢」這件事感到有些敏感,認為「談錢傷感情」,因此很少會搬上檯面鄭重地談。可以想見,我們最常聽到的關於「錢」的對話,可能是要給予父母多少的孝親費,但是,我們得清楚的知道,錢的話題可不是只有這樣!
說到資源管理,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組織當中的「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又簡稱人資,然而,我想跟你說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平時在家裡,只要有任何的人、事、物存在,就會有資源管理的行為產生,而當管理行為與家庭有關,就稱為「家庭資源管理」。
其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會被迫面對過往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經歷,在GOOD TV《愛我們的家》的〈父母的言行,孩子會複製嗎?〉課程影片中,探討了「言行複製」的議題,劉慈惠老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孩子確實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但我要在這邊特別說明關於「複製」的內涵。要說明人類的「複製」,其實要先思考⋯⋯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資優生」呢?又有俗語說「天才是1%的天份,加上99%的努力」,那麼一個人的資優究竟是天生就註定,還是能夠靠後天的努力來翻轉呢?接下來這篇文,都將一一為大家解答。
從小到大,身旁不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睡前複習的同學,無論是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只要走在學校旁邊幾乎都能發現補習班林立,甚至台北車站附近還有所謂的「補習街」存在。種種的現象都可以發現,我們的社會風氣相當看重「成績」,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
Thumbnail
孩子寧願發限動也不跟你互動? 我的女兒才剛邁入青春期,還好還沒有IG帳號(笑) 這本書讓我超前部署 看完後收穫滿滿,連自己也被療癒到
Thumbnail
在閱讀兩部名作的過程中,歸納四個微妙的共通點,這些共通點幫助讀者回首曾經經歷的青春,切開專屬於那個階段的迷惘,找到與自我、他人還有世界共存的方式。
Thumbnail
我喜歡三浦紫苑在故事中描寫生活場景中那些平日「視而不見」的愛:家庭之愛、同儕之愛、人與人相互支持的愛;就是那些隱微的、默默的愛,支持著我們勇敢的朝向生之路。
Thumbnail
書名: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作者:陳雪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校園心理師陳雪如著作,是以阿德勒正向教養、家庭系統理論為基礎,並深度解析《i世代報告》相關資料,綜合討論青少年的教養方針。
Thumbnail
《危巢青春》(Scheme Birds),關於一位愛家的母親如何離開她的家鄉。導演艾倫.菲斯克(Ellen FISKE)與艾莉諾.哈林(Ellinor HALLIN)貼身紀錄著潔瑪成為人母的那段經歷,影片充滿親密感,這需要強大的信任。
Thumbnail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中休息的一個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這怎麼看到這種模式,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工作後像是寄居蟹脫殼一下,尋找一個個新的歸
Thumbnail
<p>每個人的青春因為自己內心的聲音太小,外頭世界的聲音太大,雖有人說電影是假,我卻自始至終確信在電影裡能為生活找到一些指引,以及奢侈地看見一些自己。</p>
Thumbnail
"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你不需要氣象員告訴你風往哪個方向吹」 ── 巴布迪倫(Bob Dylan), 〈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一九六五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
Thumbnail
孩子寧願發限動也不跟你互動? 我的女兒才剛邁入青春期,還好還沒有IG帳號(笑) 這本書讓我超前部署 看完後收穫滿滿,連自己也被療癒到
Thumbnail
在閱讀兩部名作的過程中,歸納四個微妙的共通點,這些共通點幫助讀者回首曾經經歷的青春,切開專屬於那個階段的迷惘,找到與自我、他人還有世界共存的方式。
Thumbnail
我喜歡三浦紫苑在故事中描寫生活場景中那些平日「視而不見」的愛:家庭之愛、同儕之愛、人與人相互支持的愛;就是那些隱微的、默默的愛,支持著我們勇敢的朝向生之路。
Thumbnail
書名: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作者:陳雪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校園心理師陳雪如著作,是以阿德勒正向教養、家庭系統理論為基礎,並深度解析《i世代報告》相關資料,綜合討論青少年的教養方針。
Thumbnail
《危巢青春》(Scheme Birds),關於一位愛家的母親如何離開她的家鄉。導演艾倫.菲斯克(Ellen FISKE)與艾莉諾.哈林(Ellinor HALLIN)貼身紀錄著潔瑪成為人母的那段經歷,影片充滿親密感,這需要強大的信任。
Thumbnail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中休息的一個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這怎麼看到這種模式,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工作後像是寄居蟹脫殼一下,尋找一個個新的歸
Thumbnail
<p>每個人的青春因為自己內心的聲音太小,外頭世界的聲音太大,雖有人說電影是假,我卻自始至終確信在電影裡能為生活找到一些指引,以及奢侈地看見一些自己。</p>
Thumbnail
"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你不需要氣象員告訴你風往哪個方向吹」 ── 巴布迪倫(Bob Dylan), 〈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一九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