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相處之道—別忽略每個家庭共餐的時刻!|青少年專題#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年來臺灣也面臨到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有許多社區都成立了關懷據點,有些據點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共餐」的活動,而大部分的關懷據點多以「長者」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共餐」可能多以長者在社區據點的活動為主。不過,共餐也適用於家庭的,且對於每個家庭成員而言都非常重要!


家人之間一起享用三餐,聽起來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了,然而,讓我們來回想一下,你究竟有多久沒有和「全家人」一起吃任何一頓飯了呢?其實仔細思考就可以發現,現在的社會風氣過度講求「效率」,我們總是被工作、被課業、被應酬追著跑,所以,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呢?早上起床就趕著上班上課、午餐都在公司或學校解決,晚上可能要加班和補習,一天下來,可能只有「宵夜」能夠在家裡吃,其他時間的我們都在外奮鬥,更別說全家人共餐了。


家庭對每個人、對青少年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與「家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基本單位,每個人最初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在家庭當中,由此可知,家庭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影響深遠。然而,現實生活當中有許多困難與挑戰,導致我們可能在家中也不見得能夠有「被充電」的感覺,反而會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而導致我們和家人起衝突,甚至最後關係破碎、離婚,使得家庭讓人感到失望。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都已經藉由簡單回顧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知道,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其實面臨到人生中史無前例的「大混亂」,不只要面對身體發育的變化,心理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開始尋找個人的價值何在、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除此之外,到了國中開始,也要面臨人生的第一場大考,升學壓力也讓人喘不過氣,可以說是裡裡外外都面臨到了各種的挑戰。


或許有人會困惑,想說不過是課業壓力和面對發育而已,難道有比成年人遇到的工作壓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經濟壓力……等等的挑戰還要大嗎?確實有,也確實沒有,這是一個關乎個人價值觀以及道德評斷的問題,因此並沒有正確答案。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所遇到的各樣挑戰,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不一樣程度的打擊,以及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壓力與挑戰是難以簡單的比較;而且,我們要知道,青少年與成年人從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個體,不管是生命歷練、經驗累積、個人能力,這些都是越年長的人會擁有的更多,所以我們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困難,當然會有更大的機會覺得吶並不算什麼。然而就如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俗話所言,並非深陷在處境中的大人,理當對青春期的困難看得比較開,而這也告訴了我們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夠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也讓自己度過親子衝突的災難。


家庭共餐(Family Meal)究竟多重要?

「家庭共餐」就是親子交流的精華時段。正如前言所說,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十分忙碌,在家的時間真的不多,更別說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好好吃一頓飯了。然而,家庭共餐的時間卻非常寶貴,這是個少數全家人能對話、談心的時刻,此時可以聊聊彼此在課業、工作、人際各方面的近況,以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


除此之外,家庭共餐也是建立與維持「家庭文化」的一種方式,培養彼此的默契,也得以減少家庭成員間的衝突和張力。若把握機會進行家庭共餐,也能夠讓每個人得到更深的心理認同,以及被家庭成員接納的感覺,如此也能進一步促進「家庭凝聚力」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家庭共餐的「精華」其實在於…

但家庭共餐不是只有「吃」而已,而是需要「質量兼顧」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家庭共餐的「頻率」可以說是基本門檻,因此每週的「共餐次數」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每次的用餐氛圍都是親子之間沒有交流,甚至有著「不耐煩」的感受,那麼就算每週共餐的次數再多,也只會造成反效果。


因此,國內研究針對「家庭共餐」所使用的問卷中,便針對「共餐的氣氛」深入詢問,像是用餐時是否會一起聊天,或是能夠說出關心彼此的話,還是相反地,家人即使吃飯時間也各做各的事情?不知道平常的我們是否留意過用餐時的習慣,尤其現在受到3C和網路的影響,人們更是容易在不自覺之中就開始滑起手機,這個也對我們的親子關係有著極大的影響。


結論

國內研究結果發現,家庭共餐對於家庭整體的「幸福感」有正向的影響,頻率越高、家庭生活幸福感越佳,而「共餐情感」和「共餐互動」更是關鍵因素,表示若在共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有更多的互動以及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將能讓家庭成員的整體生活更幸福!


「家庭共餐」看似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以往有著非常不同的樣貌,因此一起用餐的機會也相對減少許多。在逐漸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受,覺得已經習以為常,但是一起用餐對家庭成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們都可以再次注意到家庭共餐的重要性,也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個時光。


參考文獻

陳冠妤、陳若琳(2019)。青少年的家庭共餐、親子依附對家庭生活幸福感之影響。輔仁民生學誌,25(2),1-18。

————————————————————————————————————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

奠基於學術與實務的教導,致力於家庭教育的推廣,期盼讓這世代的每個人能夠重新拾回起初的愛,相信並真實的感受到神愛世人,藉此經歷恢復、得著醫治,而體會到我們也有能力去愛人!

⏺︎LINE官方帳號:@660vwoot

⏺︎拾愛家庭教育中心正在起步中,歡迎關注我們取得更多第一手消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拾愛的沙龍
2會員
11內容數
拾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0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2024/01/10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2023/11/30
你讀得懂青少年的心嗎?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大的轉變,而那個「大」轉變,甚至會讓你覺得他們根本不像過去的他們。然而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就連青少年自己也處於「不認識自己」的狀態! 青春期的階段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說?根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
Thumbnail
2023/11/30
你讀得懂青少年的心嗎?不知道你是否會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大的轉變,而那個「大」轉變,甚至會讓你覺得他們根本不像過去的他們。然而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其實,就連青少年自己也處於「不認識自己」的狀態! 青春期的階段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說?根據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心理社會
Thumbnail
2023/11/16
「錢」這個話題對於你們家而言,是可以高談闊論?避而遠之?還是順其自然呢?在我們東方社會裡,似乎對於「談錢」這件事感到有些敏感,認為「談錢傷感情」,因此很少會搬上檯面鄭重地談。可以想見,我們最常聽到的關於「錢」的對話,可能是要給予父母多少的孝親費,但是,我們得清楚的知道,錢的話題可不是只有這樣!
Thumbnail
2023/11/16
「錢」這個話題對於你們家而言,是可以高談闊論?避而遠之?還是順其自然呢?在我們東方社會裡,似乎對於「談錢」這件事感到有些敏感,認為「談錢傷感情」,因此很少會搬上檯面鄭重地談。可以想見,我們最常聽到的關於「錢」的對話,可能是要給予父母多少的孝親費,但是,我們得清楚的知道,錢的話題可不是只有這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近年來臺灣也面臨到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有許多社區都成立了關懷據點,有些據點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共餐」的活動,而大部分的關懷據點多以「長者」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共餐」可能多以長者在社區據點的活動為主。不過,共餐也適用於家庭的,且對於每個家庭成員而言都非常重要! 家
Thumbnail
近年來臺灣也面臨到高齡化及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有許多社區都成立了關懷據點,有些據點會在固定的時間舉辦「共餐」的活動,而大部分的關懷據點多以「長者」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常常聽到的「共餐」可能多以長者在社區據點的活動為主。不過,共餐也適用於家庭的,且對於每個家庭成員而言都非常重要! 家
Thumbnail
宵夜在我家是個至關重要的存在。父母工作的忙碌、我和哥哥課業的繁忙,使我家鮮少有團聚聊天、分享心事的機會,而宵夜時間便由此而生。在九到十點,有空的人就會去買宵夜,並喊上全家人,抽出約半小時的空檔一起享用。而在吃的同時,我們也會相互傾聽、分享生活所遇。因此,即使有時只是一些小零食、幾塊小餅乾或是幾杯手搖
Thumbnail
宵夜在我家是個至關重要的存在。父母工作的忙碌、我和哥哥課業的繁忙,使我家鮮少有團聚聊天、分享心事的機會,而宵夜時間便由此而生。在九到十點,有空的人就會去買宵夜,並喊上全家人,抽出約半小時的空檔一起享用。而在吃的同時,我們也會相互傾聽、分享生活所遇。因此,即使有時只是一些小零食、幾塊小餅乾或是幾杯手搖
Thumbnail
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了嗎?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小學高年級、國中的年紀時, 就是大部分的父母進入中年危機的時候了。 ▪️ 三明治世代的你, 除了為工作與生活的柴米油鹽奔波, 還多了面對暴衝青春期孩子的教養與升學擔心, 親愛的父母可能也邁入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叛逆期」….. 當夜
Thumbnail
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了嗎?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小學高年級、國中的年紀時, 就是大部分的父母進入中年危機的時候了。 ▪️ 三明治世代的你, 除了為工作與生活的柴米油鹽奔波, 還多了面對暴衝青春期孩子的教養與升學擔心, 親愛的父母可能也邁入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叛逆期」….. 當夜
Thumbnail
─有感前言 小時候我是寄養在親戚家,成長環境屬於問題極為嚴重的壓抑型傳統家庭,從小被灌輸「囡仔人有耳無喙」,導致長大很多心裡真正的想法無法正確表達,甚至不敢對長輩、上司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於從小父母離異,爸媽對我來說就只是個尊稱,還記得小時候,最愛爸媽過節時來看我,因為我就有好吃的糖和新衣服穿。
Thumbnail
─有感前言 小時候我是寄養在親戚家,成長環境屬於問題極為嚴重的壓抑型傳統家庭,從小被灌輸「囡仔人有耳無喙」,導致長大很多心裡真正的想法無法正確表達,甚至不敢對長輩、上司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於從小父母離異,爸媽對我來說就只是個尊稱,還記得小時候,最愛爸媽過節時來看我,因為我就有好吃的糖和新衣服穿。
Thumbnail
有成員分享自己國中畢業去上班後,就感覺變成了一個大人,可是卻突然明白長大不是個很好的經驗,因為要開始賺錢養家。
Thumbnail
有成員分享自己國中畢業去上班後,就感覺變成了一個大人,可是卻突然明白長大不是個很好的經驗,因為要開始賺錢養家。
Thumbnail
不知道生活在華人社會裡的大家,是否有很多人和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樣,從小就渴望能達成他人的期望,且在該與父母學習分離的青春時期,感到期待又焦慮,還有在面對人格中的黑暗面時,總是逃避壓抑而不是學習與內心的黑暗共存呢?
Thumbnail
不知道生活在華人社會裡的大家,是否有很多人和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樣,從小就渴望能達成他人的期望,且在該與父母學習分離的青春時期,感到期待又焦慮,還有在面對人格中的黑暗面時,總是逃避壓抑而不是學習與內心的黑暗共存呢?
Thumbnail
課堂上要問問題都覺得害怕或丟臉,這是什麼概念呀?學習本來不就是從一堆問題中找答案,為何問問題成了一種丟臉的事情?
Thumbnail
課堂上要問問題都覺得害怕或丟臉,這是什麼概念呀?學習本來不就是從一堆問題中找答案,為何問問題成了一種丟臉的事情?
Thumbnail
「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羅大佑《家》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發源地,群體生活最初的模型,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世間上的人千奇百怪,家庭的樣貌也複雜多元。理想的家不限定單一模式。重要的是家
Thumbnail
「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羅大佑《家》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發源地,群體生活最初的模型,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世間上的人千奇百怪,家庭的樣貌也複雜多元。理想的家不限定單一模式。重要的是家
Thumbnail
當"小孩"的時候有小孩的煩惱, 當"大人"的時候有大人的煩惱。
Thumbnail
當"小孩"的時候有小孩的煩惱, 當"大人"的時候有大人的煩惱。
Thumbnail
我看到不計其數的家長「管」得很認真,卻管出許多親子問題,搞不好還真的不如放牛吃草來得好呢?那麼「管跟不管」之間,該如何拿捏呢? 往往跟有孩子的老朋友相聚時,聊著聊著不小心就聊成「爸爸經」,有時興高采烈,有時又互吐苦水。有一次在長庚醫院任職的高中好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心時間管
Thumbnail
我看到不計其數的家長「管」得很認真,卻管出許多親子問題,搞不好還真的不如放牛吃草來得好呢?那麼「管跟不管」之間,該如何拿捏呢? 往往跟有孩子的老朋友相聚時,聊著聊著不小心就聊成「爸爸經」,有時興高采烈,有時又互吐苦水。有一次在長庚醫院任職的高中好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心時間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