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反思

含有「創作反思」共 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閱讀完《平台寫作倖存手札》後深感共鳴,分享寫作與專案管理的共通之處。 透過書中金句與專案管理觀念的連結,推薦這本在寫作領域不可錯過的好書。
Thumbnail
5/5平台寫作倖存手札
不吐不快,今天休假還能寫心得,厲害了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辨識自我的樣態。並在不斷拆解與整合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描摹世界與「我」的關係。這篇內容想談談我與伴侶的Podcast節目停更2.5個月以來的反思和體會。還有當自我認同為「創作者」的我,在開天窗時該如何接受並調適對自己的違約之情?
Thumbnail
我覺得以Podcast的錄製來說,能夠依照「舒適的節奏」持續錄製,或許就有契機不停錄下去。這裡的舒適有點像是錄音時的「狀態」,不一定指的是環境、器材好壞,而是所處錄音環境之下的心境。類似今天要跟一個人好好說八卦,即便再奇怪的環境,還是很想好好討論完這個八卦話題。所以這種事情還滿需要一頭熱的,一旦熱情退卻之後,萬一再次要拿起麥克風,「舒適節奏」一旦流逝,之後就得花上更多力氣調整、修剪。因此Podcast節目也因此五花八門、有些節目像是綜藝節目(雖然有在訪綱範疇內,但可以聽得出來不停繞出去)、有些像是訪談節目(有很明確要討論的節目,討論的環節也持續在線)、有些就是像你朋友跟你講話(沒有界線的亂聊)。所以「虛擬對象」也是滿重要的存在,肯定有些對象會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聽眾,如果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虛擬對象,或許會讓錄音在設定語氣、節奏、段落、停頓簡單得多。就像是工作總會有一些場合得要對大眾說明事情,通常要了解第一件事就是這些觀眾是長官還是一般同業人士、還是圈內的人,這影響你可能要講的笑話、概念深淺都有所不同。譬如我是上下通勤的人,開車時間動輒需要40分鐘,我肯定不會選低於40分鐘內的節目,因為這樣聽完一集就得思考自己要聽什麼。當然也不太可能聽兩小時的節目,有的時候怕聽到興頭上剛好已經到家了。由於是開車,要是聽太嚴肅的認真節目,真的很容易犯睏,但也不想聽真的「只是話家常」的節目,因為有時題目太過發散並沒有感覺podcaster是認真準備題目的,感覺不如聽歌。後來就選了幾個可能不會睡著,但是有相對有些專業、但又不會讓人睡著的編排節目。於是這樣的我,或許也就是某一種「虛擬人物」。當然也不用擔心,沒辦法描繪出來這樣的「虛擬人物」。由於是虛擬人物,便可以更加無邊際地想像與標定。譬如某一個主題讓人想到幾個重要的親情環節,某些時候的虛擬對象甚至可以是你心目中的重要對象,即便知道對方不會聽自己節目也無所謂,畢竟聲音節目的重點還是由嘴巴去說出「真實」的感受。一旦發現自己進入「舒適節奏」,剪輯或者是訪綱就不會再是重點,就像是運動員進入了Zone,而且創作者肯定也會清楚這個瞬間「就是現在,就是這個感覺。」(不知不覺好像有點打得太多XD該去當社畜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