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Podcast 停更2.5個月:創作是踏上自我認知的旅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陸續拜讀了反思創作的文章。不少創作者曾分享在「自我要求」之下,對作品品質與更新頻率有所期待。然而當自我期待與實際生活無法達到平衡時,努力扛著產出的壓力與期許,都讓步伐不再輕快。

這篇內容想談談我與伴侶的Podcast節目停更2.5個月後的現況和體會。並分享自我認同為「創作者」時,作品開天窗要如何接受並調適對自己的違約之情?

「回家聊」約好要錄到10集才能買第二隻麥克風,並邀請其他來賓。(閒人實拍)

「回家聊」約好要錄到10集才能買第二隻麥克風,並邀請其他來賓。(閒人實拍)

我們的Podcast節目「回家聊」,聊些難以言說的脆弱與感受。形式是我與伴侶兩人的談話,內容以實際經歷與體悟為主幹,再輔以生活中的靈感提取釋懷的可能。我們遇到的困難與兩人間的協作有關。


兩個人的共同創作,困難在哪?

即便關係親密、生活上默契十足,在創作面前我們還是需要磨合。錄Podcast是我想做的,也答應伴侶她只要負責分享想說的話,節目方向、定位與後續的剪輯、上架通通都不需要煩惱。簡單來說,她是我的永久嘉賓。

我也想問,如此明確的分工怎還會有執行上的困難?這明顯不是價值觀相左的衝突,也不是目標不一致才出現的滯行。直到「先錄再說」後,才發現是「行事風格」與「思維習慣」不同讓我們卡關。


問題的發現要從「訪綱」說起

即便分工明確,還是有個曖昧的交集:訪綱。「行事風格」與「思維習慣」的落差,一併見拙於這項前置作業。作為錄音開端的訪綱如果無法被使用,無異於被捏著燭芯的蠟燭無法被延燒。

我們對訪綱的期待與使用邏輯不同。例如其一:訪綱出來後,我習慣邊談論邊延伸思緒,伴侶則習慣列出更精準的討論範圍再思考。無對無錯,一切只與做事方法不同有關。訪綱對我有效、卻對伴侶的思考習慣無效,問題因而產生。之於我而言訪綱是節目的大致走向,伴侶期待的精確範圍需要坐下來討論,不會一開始就憑空出現在我擬的訪綱上。

抱持著「先開始再說」的心情,我們錄了第一集。並以吵架收尾(笑)。


關於停更,我們還在反覆嘗試

事後伴侶向我道歉。她明白尚未討論,我當然不知道訪綱要寫到什麼程度才能符合她的期待。我也還想與她錄音,她的經歷之於我而言非常寫實珍貴。我們必需找出一起前行時,阻力最小的協作模式。

我們嘗試許多方案,想將訪綱形式調整成往後都能套用的SOP。目前的集數雖短短8集,可我們每次錄製的訪綱形式幾乎都不相同。曾經嘗試打逐字稿、訪綱只留提問、訪綱上寫提示大意、丟掉訪綱隨意錄⋯⋯等,目前都還不夠適用XD。

不過,EP9已經錄好了,不知道還有沒有聽眾在呢~?期待能儘早剪完。


在創作中與伴侶一起看見自己

我們的節目內容即是日常的對話話題。平時聊到有趣的事我會寫下關鍵字,有時候會用手機錄音,想著可以當Podcast的素材。訪綱文字與錄製完成的節目,幾乎完整呈現我們的線下互動。

為了將日常化為產出,我們習慣梳理內在,排列成更貼近真實的樣態。雖說在錄製途中遇到挫折,但能觀察彼此的行事風格與思維習慣,再透過對方的目光認識自己難以覺察的部分,也是挺有趣的。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辨識自我的樣態。並在不斷拆解與整合的過程中,一次次地重新描摹世界與「我」的關係。


回想自己在製作節目時,行事風格還真展露無遺。我習慣以點展開話題,再將超出的地方裁剪成主題大小。而伴侶習慣先將範圍劃定,再將適合的大小填放進主題。這就是我們呀!就像在文件上簽名,我的字又大又滿,時常超出框框;伴侶的字偏小,總能符合框框需求。


如何接受並調適對自己的違約?

在正式開天窗之前,我最多會說我們Podcast節目的更新頻率「不穩定」。當時「開天窗」之於我而言,就像是抓不穩方向盤時的一句抒發。這種嚷嚷比起焦慮與壓力,更像是一種自嘲式的補白。畢竟沒人逼著我更新,創作行為只與我想做這事有關。

正因這個「想」只與自己有關,動力源於己心,反而更難節制堅持的衝動。堅持帶來的壓力如同吞下蠱惑,再再於生活中催動著我創作。先說好,我並非是努力才要這樣,只是有著被鬼追趕,奔馳與緊迫縈繞不去的感覺(可回頭明明什麼也沒有)。


我們何嘗不是在起草時錨定目標,在行動時遇見自己?


既然如此,我決定將這次的體驗看成是一個有趣的自我發現:原來我對開天窗有壓力、原來創作模式是我性格的延伸、原來源於心的自我要求很有力量、原來我願意反覆嘗試、原來停下來也不會怎麼樣,我感到很輕鬆。我體驗了發現這些面向的我。


感謝您讀到這邊。最後,都說創作是自發且自由的,而我們眼下扛著的紀律是什麼呢?有些創作者自我詰問,才發現手正撐著原不存在的巨石,決心暫停重新滋養自己。有些創作者在放下紀律後,產出才如順過的水管般,暢通無礙。身為創作者的你,今天也好嗎?

祝福看見文章的你:)




✍🏻關於創作的反思:



強留一些小事的閒人
在Podcast 開天窗後的反思

👉🏻喜歡文章鼓勵我請按【愛心】❤️
👉🏻持續來點靈感請按下【追蹤】✅
👉🏻文章有所幫助也歡迎【贊助】☕️
每一個慷慨的行動,都將成為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14.6K會員
268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夜宿海生館真的是住在海生館裡面嗎?沒錯!白天時入館參觀的展區,入夜後會開放特定區域供夜宿體驗。這項體驗超越了我對一般「外宿」的期待,打破僅止於體驗房型、景觀等框架。我們沈浸式地存在於當下的環境裡,睡醒還有小鯊魚游過頭頂。對於我們而言,這是找到屏東墾丁旅遊的新方案!沈浸式體驗到平靜海洋,我覺得很值得。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誰應該要承擔連自己都想往外丟包的情緒。今天想分享我與伴侶的一段對話,它讓「能不能要求憂鬱伴侶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反思獲得出口;也讓我發現對伴侶而言,其實還有更值得在意的事⋯⋯
雙向奔赴充滿畫面感,使我連結到兩個人破除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想要抵達彼此身邊的畫面。帶點悲壯感與迫不得已的感覺,讓關係顯得獨特而彌足珍貴。但事實是人都是自己世界的老屁股,沒人應該理所當然服貼於自己的身心靈。為了找出最佳共識,在關係裡思考「如何讓對方以更無痛的方式處理認知落差?」成為我與伴侶的反思。
在一次非常疲憊的狀態下,我告訴伴侶:「我也是會累的。你情緒上頭時,我要一邊整理你的立場、然後描述我的立場,還有指出我們立場的落差,最後再找出可以有共識的地方。你能夠也試著為我這麼做嗎?」這是我第一次表達我的需求與脆弱,原先哭著鬧著的伴侶佂在原地。我繼續說:「我沒有力氣了,你不能自己站起來嗎?」
那次不愉快的細節我們都忘了,情侶間什麼事都能發難。我試著回想是什麼觸發伴侶陷入回憶陰影?或許在對話中,讓她重疊了「被拋下、不被理解、不被關心」的感受,才掉進小時候的情緒,還有不被家人在乎心情的情景。伴侶的「心」卻未曾離開那個房間。像執著不願離去的靈魂,苦苦徘徊,只為渴求獲得一點寬容與關懷才願放下。
分享沙龍更新後,之於我的實際意義。在2023年9月8日,vocus 方格子沙龍系統再次更新。這項更新解決了2個我在創作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從未想過僅是「導覽列改動」,能變得這麼好用!想到可以繼續當個無腦的創作者,攤在不斷往前的方格子團隊上,莫名感到幸福。(喂!)
夜宿海生館真的是住在海生館裡面嗎?沒錯!白天時入館參觀的展區,入夜後會開放特定區域供夜宿體驗。這項體驗超越了我對一般「外宿」的期待,打破僅止於體驗房型、景觀等框架。我們沈浸式地存在於當下的環境裡,睡醒還有小鯊魚游過頭頂。對於我們而言,這是找到屏東墾丁旅遊的新方案!沈浸式體驗到平靜海洋,我覺得很值得。
之於我而言,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誰應該要承擔連自己都想往外丟包的情緒。今天想分享我與伴侶的一段對話,它讓「能不能要求憂鬱伴侶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反思獲得出口;也讓我發現對伴侶而言,其實還有更值得在意的事⋯⋯
雙向奔赴充滿畫面感,使我連結到兩個人破除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想要抵達彼此身邊的畫面。帶點悲壯感與迫不得已的感覺,讓關係顯得獨特而彌足珍貴。但事實是人都是自己世界的老屁股,沒人應該理所當然服貼於自己的身心靈。為了找出最佳共識,在關係裡思考「如何讓對方以更無痛的方式處理認知落差?」成為我與伴侶的反思。
在一次非常疲憊的狀態下,我告訴伴侶:「我也是會累的。你情緒上頭時,我要一邊整理你的立場、然後描述我的立場,還有指出我們立場的落差,最後再找出可以有共識的地方。你能夠也試著為我這麼做嗎?」這是我第一次表達我的需求與脆弱,原先哭著鬧著的伴侶佂在原地。我繼續說:「我沒有力氣了,你不能自己站起來嗎?」
那次不愉快的細節我們都忘了,情侶間什麼事都能發難。我試著回想是什麼觸發伴侶陷入回憶陰影?或許在對話中,讓她重疊了「被拋下、不被理解、不被關心」的感受,才掉進小時候的情緒,還有不被家人在乎心情的情景。伴侶的「心」卻未曾離開那個房間。像執著不願離去的靈魂,苦苦徘徊,只為渴求獲得一點寬容與關懷才願放下。
分享沙龍更新後,之於我的實際意義。在2023年9月8日,vocus 方格子沙龍系統再次更新。這項更新解決了2個我在創作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從未想過僅是「導覽列改動」,能變得這麼好用!想到可以繼續當個無腦的創作者,攤在不斷往前的方格子團隊上,莫名感到幸福。(喂!)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時間是2123年,那是一個下著雨的夜晚,冷風一波接著一波颳起,碩大的雨滴一滴滴地落在金屬上。多拉格睜開了雙眼,眼前是一扇窗戶,窗外一片黑暗,他發現自己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那是一個冷凍艙……
不再證明了/不再為了那些不証自明的事情/焚燒,或凋萎/房間逼仄但內心昶亮/虔恭迎接每個早上/晨光穿窗而來
前言 宇希333年 現在是第14號地球世界的火曆2309年。 病毒「無」專門吞噬「感情」、「感覺」、「愛」、「希望」,大部份被感染的人都無法呈現臉部表情,人類也越來越冷漠。 幸虧第14號地球的科技相當發達,腦細胞可以連線面具讓人可以戴著精緻的面具過活,戴面具的人只要用想的就可以呈現臉部的表情。
時間是2123年,那是一個下著雨的夜晚,冷風一波接著一波颳起,碩大的雨滴一滴滴地落在金屬上。多拉格睜開了雙眼,眼前是一扇窗戶,窗外一片黑暗,他發現自己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那是一個冷凍艙……
不再證明了/不再為了那些不証自明的事情/焚燒,或凋萎/房間逼仄但內心昶亮/虔恭迎接每個早上/晨光穿窗而來
前言 宇希333年 現在是第14號地球世界的火曆2309年。 病毒「無」專門吞噬「感情」、「感覺」、「愛」、「希望」,大部份被感染的人都無法呈現臉部表情,人類也越來越冷漠。 幸虧第14號地球的科技相當發達,腦細胞可以連線面具讓人可以戴著精緻的面具過活,戴面具的人只要用想的就可以呈現臉部的表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集精彩的內容: 「推行國語運動」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 打壓本土語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感恩練習中的內心掙扎與自我覺察的過程,並在與他人互動中逐漸理解感恩的重要性。透過反思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內在掙扎,強調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今日經歷了一件事讓我多一點反思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透過歐普拉與兒童心理醫師的訪談,探討大腦對創傷的運作方式,理解過去發生的事對現在的影響,以及要如何去應對改善。從質疑「有什麼問題?」改成詢問「發生什麼事?」,更換思考脈絡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Thumbnail
隨著完成度提高, 反而更加意識到想要用立體造型表現的東西遠不止這些。 不夠。 或是說: 太多了。 細節太多了。 但仍然只能透過細化, 再完成好幾件擁有大量細節的作品, 才能更深層去理解造型之間能放掉的東西、不能放掉的東西是什麼。 才能更確定自己的技術跟能力可以跟得上腦內建構的理
Thumbnail
「分享慾」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每天打開社群媒體,看著永遠滑不完的限時動態、沒有盡頭的貼文動態牆,總覺得好像所有人都在同時大聲說話,不知道該聽誰的。看著這些分享,有時越看越焦慮,有時越滑越麻木,也讓我反思究竟什麼樣的分享才是真正吸引、讓我願意停下來關心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集精彩的內容: 「推行國語運動」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 打壓本土語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感恩練習中的內心掙扎與自我覺察的過程,並在與他人互動中逐漸理解感恩的重要性。透過反思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內在掙扎,強調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Thumbnail
今日經歷了一件事讓我多一點反思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透過歐普拉與兒童心理醫師的訪談,探討大腦對創傷的運作方式,理解過去發生的事對現在的影響,以及要如何去應對改善。從質疑「有什麼問題?」改成詢問「發生什麼事?」,更換思考脈絡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Thumbnail
隨著完成度提高, 反而更加意識到想要用立體造型表現的東西遠不止這些。 不夠。 或是說: 太多了。 細節太多了。 但仍然只能透過細化, 再完成好幾件擁有大量細節的作品, 才能更深層去理解造型之間能放掉的東西、不能放掉的東西是什麼。 才能更確定自己的技術跟能力可以跟得上腦內建構的理
Thumbnail
「分享慾」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每天打開社群媒體,看著永遠滑不完的限時動態、沒有盡頭的貼文動態牆,總覺得好像所有人都在同時大聲說話,不知道該聽誰的。看著這些分享,有時越看越焦慮,有時越滑越麻木,也讓我反思究竟什麼樣的分享才是真正吸引、讓我願意停下來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