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大饑荒

含有「荷蘭大饑荒」共 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到了二十一世紀,荷蘭大饑荒以另一種面貌繼續被書寫。人類科技發展到開始研究「表觀基因遺傳」(epigenetics),簡單說就是,生物的「表現型」(phenotype)並不是單純由DNS的排序來決定,還有其他原因來決定基因的開/關。這開關絕大多數是透過基因的「甲基化」(methylation)來作用。
Thumbnail
二戰末期為了「溫暖」荷蘭「飢餓的冬天」而開展的食物「大轟炸」 從1940年到1945年期間,英、美兩國一共向德國及其占領區投下了超過60萬枚,共計200萬噸的各類炸彈,幾乎將德國的所有重要設施炸了一遍。但在1945年4月29日至5月8日這段時間裡,盟軍的轟炸機開始改變策略,向當時被德國占領的荷蘭地區投送了大量的食物,包括土豆、肉類、麵粉、胡蘿蔔、蛋粉和香菸。共計超過6000噸的各類物資,而且德國國防軍承諾在投放期間不會攻擊這些轟炸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英、美和德國「媾和」?還是盟軍大發善心,看德國占領區的人們太可憐了? 荷蘭「大饑荒」 但實際上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這些食物的緊急空投是為了救助當時正處在「大饑荒」中的荷蘭人。1944年9月德國人頒布禁令,切斷了荷蘭境內的一切食品供應,在食物發放上採取限購政策,規定荷蘭國內的居民每人每周只可以領取200克的麵包。這個數量相當於4兩食物,哥們一頓飯都不止四兩,但這卻是當時荷蘭人一周的口糧。 等候領取食物的人們 不僅如此,除了食物限量供應,連最基本的燃料供應也被德國人切斷了。當這個禁令持續到11月份時,寒冷的冬天悄然而至,沒有食物和燃料的荷蘭人此時正處在一個不亞於被圍困的史達林格勒最艱苦的那個階段,食物千金難換,在黑市上小麥的價格更是高達每公斤52英鎊。饑荒、寒冷、絕望、死亡在1944年的冬天籠罩著這個曾經的「風車之國」。據統計在1945年1、2月份期間,僅荷蘭鹿特丹一處,因飢餓和寒冷每天就有超過1000人死亡。 餓的已無法站起來的荷蘭民眾 雖然饑荒在持續,但是德國人在此後對待荷蘭人的高壓政策卻從未「鬆懈」過。1945年初,隨著盟軍步步緊逼,德國人敗像已顯,為了鎮壓統治區內的各種反抗活動,德國人開始對荷蘭人大肆殺戮。饑荒已讓世人絕望,不過更加絕望的是德國人在饑寒交迫的蔽履殘軀之上的瘋狂蹂躪。 食物「大轟炸」 為了解救當時的饑寒交迫的荷蘭人,加上流亡海外的荷蘭政府的多次請求。盟軍指揮部決定使用轟炸機向德國占領的荷蘭空投食物,以幫助其渡過這段最為艱難的時刻。這次行動也被稱為「曼納行動」,目的就是為了緩解荷蘭地區嚴重的饑荒。 蘭開斯特轟炸機 該任務最初是由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執行,計劃從300米的高度進行物資投放。不過由於在這樣的高度之下投放的物資在落地後幾乎無法成型,土豆泥真的變成了泥,罐頭則完全「炸」開,麵粉像「炸彈」一樣爆炸,所以最後機組成員將飛機高度下降至150米左右時才得以完成此類投放任務。如此高度對於蘭開斯特這樣的重型轟炸機來說難度非常大,如果不是德國方面承諾不攻擊此類飛機的話,估計將會有大量轟炸機被擊落。所幸此時德國僅剩部分頑抗分子,大部分人還是「明白」事的,為了戰後的自身安全,給盟軍留點「面子」還是可以做到的。 這次行動一共出動轟炸機3156架,飛行5566架次,共投放了6684噸的各類食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的饑荒,不過對於600萬的饑荒民眾來說杯水車薪,每天仍有大批的災民在飢餓中死去。 裝載食物,準備空投到荷蘭饑荒地區 正如執行此次任務的加拿大飛行員肯尼斯·戴維回憶說:「食物被投到在鹿特丹的空地上後儘管有大批的警察在維護秩序,但飢餓的災民如同潮水一般不顧一切的湧向食物,互相爭搶,甚至是火拼」,這也是當時處於饑荒中的荷蘭人的真實寫照。 饑荒的起因 這次「大饑荒」的起因其實多多少少和盟軍的攻擊行動有一定的關聯。1944年9月盟軍開展了一次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行動,被稱作為「市場花園行動」。目的是要以奇襲的方式迅速奪取荷蘭境內被德軍占領的主要橋樑,以使盟軍能夠跨過萊恩河直插德國境內。但在付出了1.7萬人的慘重代價之後,並未攻下其中最為關鍵的那一座阿納姆大橋,最終這次行動失敗。而在這次行動當中荷蘭平民對於盟軍給予了相當大的幫助,擔任嚮導、提供物資、救治傷員等等,這樣的做法在行動之後讓德國人惱羞成怒。 市場花園行動最終在盟軍付出慘重代價之後草草收場 雖然在此之前荷蘭處於德國的占領和統治之下,但是德國對待這個國家的政策並不像其他被占領國那樣不堪。因為德國人非常清楚荷蘭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一旦荷蘭失守,那麼德國的門戶大開,對於防守本土非常不利。因此對待戰略位置如此「關鍵」的國家,德國在1944年以前一直採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手段來安撫和統治著荷蘭。隨著戰事不斷擴大,大部分荷蘭人被德國人驅使著奔赴前線和後方,為其發動的戰爭提供各種資源。男人去前線服役參軍,女人留在工廠日夜不停的生產各種軍備物資。甚至當德國人占領大部分蘇聯後,還特意選調了一批精幹的荷蘭人送到了烏克蘭草原去開墾土地。 德國人自認為這樣的做法很仁慈,但荷蘭人卻不這樣認為。在被占領期間,各地罷工和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雖然都被德國鎮壓下去,但仇恨的種子在壓迫的歲月中迅速生根發芽。藉由市場花園行動,滿以為盟國將徹底解放荷蘭,全體國民同仇敵愾,豈料事與願違,英美聯軍撤走之後。德國開始將這種憤怒釋放到普通平民身上,他們認為是荷蘭人將盟軍引進來的。加之在海外的荷蘭流亡政府發動了數次大罷工,給德國在物資供應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因此在1944年9月,德國人展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有計劃的將其財產洗劫、切斷一切物資供應,目的就是讓荷蘭人知道背叛的代價。 饑荒之下的荷蘭餓殍遍地 到了1945年初,有近600萬人因德國的封鎖和壓迫處於飢餓的狀態之下,每天都有大量的難民因為沒有食物死去,而這段時期也被荷蘭人稱為「飢餓的冬天」。在這期間總共有將近2萬人死去,剩下的人也大多因營養極度匱乏而無法從事任何工作。直到4月初,盟軍從德國進入荷蘭,這種情況才有所緩解,而為了營救更多饑寒交迫的人們,盟軍與未投降的德軍協議允許盟軍轟炸機對占領區的平民投送補給,這也就出現了上述那個場景。大批蘭凱斯特轟炸機運載著無數的土豆、奶酪、肉類等物資向荷蘭展開「食物轟炸」。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rmpgxl.html
付費限定
1944-45年的冬天,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荷蘭西北部納粹佔領區,有四百五十萬人因為戰爭遭遇慘無人道的饑荒,不幸餓死至少一萬八千人。時間長達八個月直到戰爭結束,最淒慘的是最後三個月,1945年的二、三、四月。荷蘭人的死難,在六十幾年後,為人類的科學研究,帶來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戰爭之子|在娘胎里就受饑荒,一代荷蘭人的悲痛回憶 冬季大饑荒(Het Hongerwinter)這個詞語至今在荷蘭國內仍然是一個被人們極力遺忘的糟糕歷史名詞。1944年冬天到1945年春天,德國占領軍在荷蘭切斷了荷蘭與外界所有的糧食鐵路交通,以懲罰荷蘭鐵路工人與盟軍的默契配合。當時整個荷蘭北部的國民都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補給,從上層社會到底層平民,全被迫在饑寒交迫中艱難地挨過了這個冬天。一向以自由、有骨氣著稱的荷蘭人,只能拿著勺子走上街翻動垃圾桶,希望從裡面找到一些食物。可是事實總是那麼骨感,搜尋的往往令人失望,人們就這麼餓一天飢一天地艱難求生。苦寒的冬天裡,人們還不得不把家具書都扔到壁爐里取取暖。空空蕩蕩的壁爐上掛著一個同樣空空蕩蕩的鍋。鍋里放著掘地三尺找到的花朵球根、植物種子,甚至樹皮、皮帶。只要能煮得動,他們都吃。那悲慘的樣子你只需要看一下馮小剛的電影《1942》就能夠體會一二了。 根據歷史學家後來的復盤,當時荷蘭人每天只能獲得400到800千卡的能量。這點能量也就差不多相當於一大瓶可樂。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喝整整六個月的可樂,一天一瓶,到最後會成什麼鬼樣子?沒錯,這次大饑荒最終導致荷蘭北部2萬多人因飢餓和寒冷而喪生,倖存者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如果說成人受點飢還能夠忍受的話,讓孩子也同樣去忍受這艱苦的時代就顯得有些苛刻了。納粹德國的駐軍沒有對孩子們網開一面,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地沒有分配糧食。比孩子更糟糕的是那些孕婦。女人們身懷六甲的身子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每天只能吃點麵包屑和爛土豆充飢。這使她們和體內的孩子都嚴重營養不良,對這些戰爭之子的一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1976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了一份令人感到悲傷的健康學報告。此報告顯示,在荷蘭冬季大饑荒之後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在大饑荒時期仍然躲在媽媽肚子裡的孩子)成年之後有比正常人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糖尿病發病率。簡單計算一下,1976年離二戰結束不過只有三十年的時光,這些年輕人的身體就已經開始出現了衰老的症狀。而其中肥胖症是傷害他們最大的罪魁禍首。原因則是令人悲傷的。 科學家推測,在營養缺乏的年代,胎兒會自主形成對營養的高度吸收渴望,並且這種心態將會伴隨他們的一生。即使在主觀上想要減肥,這一批荷蘭戰爭之子的身體卻不停地渴求著熱量。不張嘴還好,但凡吃進去東西就會儘量將它消化成熱量。這也就導致了這些人即使通過正常的飲食也無法保持正常人一樣的身材和血糖水平。一切的幕後真兇正是他們當初在媽媽肚子裡和母親的身體爭奪營養的行為伴隨了這些人一生。 這一份營養學和健康學報告後來被無數次引用,成為了人類健康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悲劇性大實驗。很多雞湯書管理書也都會引用這個例子說明早期的習慣將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深厚的影響。相信你也在其他地方看到過這份材料。 七十年過去了,科學家又對這些不幸在饑荒時期出生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測試。如今他們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悲劇性大實驗的最終實驗報告可能就在眼前。醫學家必須抓緊時間最後對這些人做一次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在嬰兒時期就經歷了饑荒的人大腦衰退比一般人更快。他們讓這些老人做反應實驗——其實這個實驗很簡單,只是讓人看和字體顏色本身不一樣的表示顏色的字,然後讓他們讀出字體的顏色。比如看到一個紅色的「藍」字,受試者就要說出「紅」。這個簡單的任務給家裡老人訓練一下都能夠很快完成。但是和同齡的美國老人比起來荷蘭老人的反應速度明顯要慢很多。也就是說,整整一代荷蘭人從身體到智力水平都被德國人的食品禁運禍害了。 從生理學的角度其實非常好解釋這件事情。人作為一種生物來說,保持智力和身體健康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在惡劣的條件下盡力生存並試圖將自己的基因傳播下去才是人類在自然界存在的最根本目的。因此人到中年時的發福、糖尿病發作、甚至到晚年時的大腦萎縮、智力下降,都是這台機器可以忍受的誤差。唯一不能忍受的是在發育的早期無法將自己的體格擴展到和同類一樣大的地步。如果發育期輸給別人,就意味著此人以後在繁殖戰爭中落於下風。為了避免這種不良結局出現,身體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一個數據可以輔助這種看法:這批荷蘭寶寶在出生時體重竟然和同時代出生的英國法國孩子沒有什麼區別。這就意味著在英國出生一個六七斤重的大胖小子,冬季饑荒的荷蘭也出生一個大胖小子。請你注意了,這可是生活艱難的饑荒時期。母親營養攝入明顯不足,孩子卻膘肥體壯,這背後肯定就是孩子從母親那裡搶奪的營養。對此醫學家弗拉瑟(Robert Fraser)有一句一針見血的評價:「孩子在母親身體裡就是一條高效的寄生蟲。」 弔詭的是,儘管身體不好、對食物自制力差、血糖水平高、老年腦葉萎縮得快,這批荷蘭人卻在荷蘭戰後創造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繁榮。 第三帝國的鐵蹄踏來時,荷蘭國內所有的工業設施和農業產品全部被裝上車皮打包帶回德國。充滿創造力的荷蘭人在德國占領期間幾乎沒有什麼創造性,整個國內經濟基礎由於德軍的嚴格管控而一片殘花敗柳。火車停運、工廠停工,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黑暗時期。加上盟軍和德國隔海對射,免不了有轟炸機在荷蘭「不小心」投下炸彈,引發誤傷,更讓已經千瘡百孔的低地國度成為廢土。 戰後的荷蘭再也不復往日的光輝,幾乎是一片廢墟。正是在這片廢墟上,這一代人卻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把祖國重新帶回了正常的軌道。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主要扶植的對象是德、法、英三國,即使是和荷蘭地位差不多的奧地利和比利時拿到的補貼也比荷蘭要更多一些。歷史名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城市完全是靠著自己從零開始的航運能力一點一點重新積攢財富,恢復了祖先的榮耀。這一段荷蘭女性的肚子還特別爭氣。和同時代的女性比起來,這一代荷蘭女性的流產率更低、懷上雙胞胎的機率更高,這也許也跟他們童年時受到饑荒有關係。她們經歷過災變的身體自主調整到對生育環境不挑剔的狀態,隨時都可以生產。可見人的身體真是一件值得讚揚、極為精密的自主調節儀器。 航運的持續繁榮和居高不下的生產率讓荷蘭順利地在戰後紛亂的歐洲格局中猛然崛起。在所有的歐洲戰爭中,它從來也沒有扮演過主角(除了鬧獨立的八十年戰爭)。但對荷蘭人來說,他們也並不需要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同其他國家友善地做生意是荷蘭人最引以為傲的致富方法。即使是在饑荒中也要保持樂觀、在勝利後拖著被上帝詛咒的身體,也要繼續為國家創造繁榮。這一代荷蘭戰爭之子值得歷史銘記,也值得所有人致敬和學習。https://kknews.cc/zh-tw/history/bxrlr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