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荷蘭大饑荒,與表觀基因遺傳的大發現(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到了二十一世紀,荷蘭大饑荒以另一種面貌繼續被書寫。人類科技發展到開始研究「表觀基因遺傳」(epigenetics),簡單說就是,生物的「表現型」(phenotype)並不是單純由DNS的排序來決定,還有其他原因來決定基因的開/關。這開關絕大多數是透過基因的「甲基化」(methylation)來作用。

raw-image

這類研究一般只能找上小動物,譬如生長快速的小老鼠。讓母老鼠在懷孕時挨餓,生下的小老鼠,就比較容易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對人類的研究,就只能找上戰爭、政爭帶來的大饑荒,在大饑荒之後長期追蹤當事人與下一代。

荷蘭大饑荒因為在之前、之後,荷蘭人大致上可以保持充足的糧食,有良好的戶政系統,而且荷蘭人並沒有遇上顛沛流離的族群危機,所以研究者可以在五、六十年後,找到久遠的戶政與醫療紀錄,跟受孕時遇到饑荒的人會談,同時追蹤到他們的下一代。

而更驚人的是,科學家發現,這種表觀基因遺傳,竟然可以傳到第三代!如果是小老鼠,還可以影響到第四代、第五代。也就是說,阿公阿嬤小時候如果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或在懷孕時遭遇嚴重饑荒,不只是生下的小孩可能會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連小孩的下一代,也一樣會有較高的比例從一出生就有健康隱憂。

「表觀基因遺傳」讓人「毀三觀」的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歹命,長大遇到什麼慢性疾病、或從小就帶有某個精神科狀況,說不定,這原因來自你的阿公、阿嬤。命運有些是「天注定」,這個「天」,有一部分來自你的祖先的不幸。然後,天曉得,如果你的阿公阿嬤小時候偷抽煙、喝酒、碰到一些會上癮的東西或有毒物質(戴奧辛、PM2.5?),會不會就一路遺傳不穩定的基因給你?

荷蘭大饑荒早期的研究已經證實,在懷孕時(尤其是在第一周產期時)遇到大饑荒,生下的小孩,以後不只容易有健康問題,在找工作、升職加薪時,也明顯不如之前、之後出生的荷蘭小孩。這類研究很多,例如二〇一八年有篇研究發現,當年懷孕時遇到大饑荒的荷蘭人,如果跟他們的兄弟姊妹比,在這麼多年後,還是可以發現DNA甲基化有明顯不同,而不同的地方也很可能跟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有管。

懷孕時遇到饑荒,會不會影響第三代?等到第三代長大一點,一篇二〇一三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如果爸爸受孕時經歷荷蘭大饑荒,小孩在出生時體重較重,長大後的體重、BMI值也較高。這也都意味著,這些第三代,未來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的比例可能也會比較高----雖然如果早些警覺,加強健康促進的運動,也可能降低這些風險。

受孕時母親遇到大饑荒,對小孩之後的影響,已經有許多研究說明。很無奈的,壽命的縮短是最大的衝擊,到一定年紀後,這些人的死亡率,跟之前、之後誕生的荷蘭人比,都是明顯增高。但悲情的命運是,他們在比別人嚴苛的健康狀況下好不容易養大小孩,小孩還是會承擔一部分多年前的災難帶來的問題。

「表觀基因遺傳」研究發現,果蠅如果從小跟天敵「寄生蜂」共處四天,行為的改變可以遺傳到第五代。在更低等的「圓蟲」,環境變化帶來的「代間記憶」可以延續十四代。「表觀基因遺傳」這套機制的存在,可以讓生命週期短的生物,把所處環境的特徵藉由「甲基化」傳達給下一代,也算是一種生命記憶吧。

但對壽命長、現在已經掌握改變環境能力的人類來說,還不太清楚這樣的「甲基化」,對人類有帶來什麼好處。不過,若繼續研究下去,或許有一天我們就能找出方法,把受精卵找出來清除這些會帶來不幸的「記憶」。

最後,我們要講到引發大眾媒體注意的第一篇人類表觀基因跨代遺傳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81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病,其實和健康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卻變成『不自然』的東西的同義字」 「任何被視為神祕、令人害怕的病都會被認為具有傳染性。」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人類的歷史即是疾病的歷史。」 ──韓森(FOLKE HENSCHEN,瑞典病理學家)  從人有生命伊始,尾隨在後的幾樣事物,不外乎是,
Thumbnail
「病,其實和健康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卻變成『不自然』的東西的同義字」 「任何被視為神祕、令人害怕的病都會被認為具有傳染性。」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人類的歷史即是疾病的歷史。」 ──韓森(FOLKE HENSCHEN,瑞典病理學家)  從人有生命伊始,尾隨在後的幾樣事物,不外乎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