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荷蘭大饑荒,與表觀基因遺傳的大發現(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到了二十一世紀,荷蘭大饑荒以另一種面貌繼續被書寫。人類科技發展到開始研究「表觀基因遺傳」(epigenetics),簡單說就是,生物的「表現型」(phenotype)並不是單純由DNS的排序來決定,還有其他原因來決定基因的開/關。這開關絕大多數是透過基因的「甲基化」(methylation)來作用。

raw-image

這類研究一般只能找上小動物,譬如生長快速的小老鼠。讓母老鼠在懷孕時挨餓,生下的小老鼠,就比較容易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對人類的研究,就只能找上戰爭、政爭帶來的大饑荒,在大饑荒之後長期追蹤當事人與下一代。

荷蘭大饑荒因為在之前、之後,荷蘭人大致上可以保持充足的糧食,有良好的戶政系統,而且荷蘭人並沒有遇上顛沛流離的族群危機,所以研究者可以在五、六十年後,找到久遠的戶政與醫療紀錄,跟受孕時遇到饑荒的人會談,同時追蹤到他們的下一代。

而更驚人的是,科學家發現,這種表觀基因遺傳,竟然可以傳到第三代!如果是小老鼠,還可以影響到第四代、第五代。也就是說,阿公阿嬤小時候如果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或在懷孕時遭遇嚴重饑荒,不只是生下的小孩可能會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連小孩的下一代,也一樣會有較高的比例從一出生就有健康隱憂。

「表觀基因遺傳」讓人「毀三觀」的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歹命,長大遇到什麼慢性疾病、或從小就帶有某個精神科狀況,說不定,這原因來自你的阿公、阿嬤。命運有些是「天注定」,這個「天」,有一部分來自你的祖先的不幸。然後,天曉得,如果你的阿公阿嬤小時候偷抽煙、喝酒、碰到一些會上癮的東西或有毒物質(戴奧辛、PM2.5?),會不會就一路遺傳不穩定的基因給你?

荷蘭大饑荒早期的研究已經證實,在懷孕時(尤其是在第一周產期時)遇到大饑荒,生下的小孩,以後不只容易有健康問題,在找工作、升職加薪時,也明顯不如之前、之後出生的荷蘭小孩。這類研究很多,例如二〇一八年有篇研究發現,當年懷孕時遇到大饑荒的荷蘭人,如果跟他們的兄弟姊妹比,在這麼多年後,還是可以發現DNA甲基化有明顯不同,而不同的地方也很可能跟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有管。

懷孕時遇到饑荒,會不會影響第三代?等到第三代長大一點,一篇二〇一三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如果爸爸受孕時經歷荷蘭大饑荒,小孩在出生時體重較重,長大後的體重、BMI值也較高。這也都意味著,這些第三代,未來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的比例可能也會比較高----雖然如果早些警覺,加強健康促進的運動,也可能降低這些風險。

受孕時母親遇到大饑荒,對小孩之後的影響,已經有許多研究說明。很無奈的,壽命的縮短是最大的衝擊,到一定年紀後,這些人的死亡率,跟之前、之後誕生的荷蘭人比,都是明顯增高。但悲情的命運是,他們在比別人嚴苛的健康狀況下好不容易養大小孩,小孩還是會承擔一部分多年前的災難帶來的問題。

「表觀基因遺傳」研究發現,果蠅如果從小跟天敵「寄生蜂」共處四天,行為的改變可以遺傳到第五代。在更低等的「圓蟲」,環境變化帶來的「代間記憶」可以延續十四代。「表觀基因遺傳」這套機制的存在,可以讓生命週期短的生物,把所處環境的特徵藉由「甲基化」傳達給下一代,也算是一種生命記憶吧。

但對壽命長、現在已經掌握改變環境能力的人類來說,還不太清楚這樣的「甲基化」,對人類有帶來什麼好處。不過,若繼續研究下去,或許有一天我們就能找出方法,把受精卵找出來清除這些會帶來不幸的「記憶」。

最後,我們要講到引發大眾媒體注意的第一篇人類表觀基因跨代遺傳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onan Yang-avatar-img
2021/06/05
二戰末期為了「溫暖」荷蘭「飢餓的冬天」而開展的食物「大轟炸」 從1940年到1945年期間,英、美兩國一共向德國及其占領區投下了超過60萬枚,共計200萬噸的各類炸彈,幾乎將德國的所有重要設施炸了一遍。但在1945年4月29日至5月8日這段時間裡,盟軍的轟炸機開始改變策略,向當時被德國占領的荷蘭地區投送了大量的食物,包括土豆、肉類、麵粉、胡蘿蔔、蛋粉和香菸。共計超過6000噸的各類物資,而且德國國防軍承諾在投放期間不會攻擊這些轟炸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英、美和德國「媾和」?還是盟軍大發善心,看德國占領區的人們太可憐了? 荷蘭「大饑荒」 但實際上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這些食物的緊急空投是為了救助當時正處在「大饑荒」中的荷蘭人。1944年9月德國人頒布禁令,切斷了荷蘭境內的一切食品供應,在食物發放上採取限購政策,規定荷蘭國內的居民每人每周只可以領取200克的麵包。這個數量相當於4兩食物,哥們一頓飯都不止四兩,但這卻是當時荷蘭人一周的口糧。 等候領取食物的人們 不僅如此,除了食物限量供應,連最基本的燃料供應也被德國人切斷了。當這個禁令持續到11月份時,寒冷的冬天悄然而至,沒有食物和燃料的荷蘭人此時正處在一個不亞於被圍困的史達林格勒最艱苦的那個階段,食物千金難換,在黑市上小麥的價格更是高達每公斤52英鎊。饑荒、寒冷、絕望、死亡在1944年的冬天籠罩著這個曾經的「風車之國」。據統計在1945年1、2月份期間,僅荷蘭鹿特丹一處,因飢餓和寒冷每天就有超過1000人死亡。 餓的已無法站起來的荷蘭民眾 雖然饑荒在持續,但是德國人在此後對待荷蘭人的高壓政策卻從未「鬆懈」過。1945年初,隨著盟軍步步緊逼,德國人敗像已顯,為了鎮壓統治區內的各種反抗活動,德國人開始對荷蘭人大肆殺戮。饑荒已讓世人絕望,不過更加絕望的是德國人在饑寒交迫的蔽履殘軀之上的瘋狂蹂躪。 食物「大轟炸」 為了解救當時的饑寒交迫的荷蘭人,加上流亡海外的荷蘭政府的多次請求。盟軍指揮部決定使用轟炸機向德國占領的荷蘭空投食物,以幫助其渡過這段最為艱難的時刻。這次行動也被稱為「曼納行動」,目的就是為了緩解荷蘭地區嚴重的饑荒。 蘭開斯特轟炸機 該任務最初是由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執行,計劃從300米的高度進行物資投放。不過由於在這樣的高度之下投放的物資在落地後幾乎無法成型,土豆泥真的變成了泥,罐頭則完全「炸」開,麵粉像「炸彈」一樣爆炸,所以最後機組成員將飛機高度下降至150米左右時才得以完成此類投放任務。如此高度對於蘭開斯特這樣的重型轟炸機來說難度非常大,如果不是德國方面承諾不攻擊此類飛機的話,估計將會有大量轟炸機被擊落。所幸此時德國僅剩部分頑抗分子,大部分人還是「明白」事的,為了戰後的自身安全,給盟軍留點「面子」還是可以做到的。 這次行動一共出動轟炸機3156架,飛行5566架次,共投放了6684噸的各類食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的饑荒,不過對於600萬的饑荒民眾來說杯水車薪,每天仍有大批的災民在飢餓中死去。 裝載食物,準備空投到荷蘭饑荒地區 正如執行此次任務的加拿大飛行員肯尼斯·戴維回憶說:「食物被投到在鹿特丹的空地上後儘管有大批的警察在維護秩序,但飢餓的災民如同潮水一般不顧一切的湧向食物,互相爭搶,甚至是火拼」,這也是當時處於饑荒中的荷蘭人的真實寫照。 饑荒的起因 這次「大饑荒」的起因其實多多少少和盟軍的攻擊行動有一定的關聯。1944年9月盟軍開展了一次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行動,被稱作為「市場花園行動」。目的是要以奇襲的方式迅速奪取荷蘭境內被德軍占領的主要橋樑,以使盟軍能夠跨過萊恩河直插德國境內。但在付出了1.7萬人的慘重代價之後,並未攻下其中最為關鍵的那一座阿納姆大橋,最終這次行動失敗。而在這次行動當中荷蘭平民對於盟軍給予了相當大的幫助,擔任嚮導、提供物資、救治傷員等等,這樣的做法在行動之後讓德國人惱羞成怒。 市場花園行動最終在盟軍付出慘重代價之後草草收場 雖然在此之前荷蘭處於德國的占領和統治之下,但是德國對待這個國家的政策並不像其他被占領國那樣不堪。因為德國人非常清楚荷蘭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一旦荷蘭失守,那麼德國的門戶大開,對於防守本土非常不利。因此對待戰略位置如此「關鍵」的國家,德國在1944年以前一直採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手段來安撫和統治著荷蘭。隨著戰事不斷擴大,大部分荷蘭人被德國人驅使著奔赴前線和後方,為其發動的戰爭提供各種資源。男人去前線服役參軍,女人留在工廠日夜不停的生產各種軍備物資。甚至當德國人占領大部分蘇聯後,還特意選調了一批精幹的荷蘭人送到了烏克蘭草原去開墾土地。 德國人自認為這樣的做法很仁慈,但荷蘭人卻不這樣認為。在被占領期間,各地罷工和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雖然都被德國鎮壓下去,但仇恨的種子在壓迫的歲月中迅速生根發芽。藉由市場花園行動,滿以為盟國將徹底解放荷蘭,全體國民同仇敵愾,豈料事與願違,英美聯軍撤走之後。德國開始將這種憤怒釋放到普通平民身上,他們認為是荷蘭人將盟軍引進來的。加之在海外的荷蘭流亡政府發動了數次大罷工,給德國在物資供應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因此在1944年9月,德國人展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有計劃的將其財產洗劫、切斷一切物資供應,目的就是讓荷蘭人知道背叛的代價。 饑荒之下的荷蘭餓殍遍地 到了1945年初,有近600萬人因德國的封鎖和壓迫處於飢餓的狀態之下,每天都有大量的難民因為沒有食物死去,而這段時期也被荷蘭人稱為「飢餓的冬天」。在這期間總共有將近2萬人死去,剩下的人也大多因營養極度匱乏而無法從事任何工作。直到4月初,盟軍從德國進入荷蘭,這種情況才有所緩解,而為了營救更多饑寒交迫的人們,盟軍與未投降的德軍協議允許盟軍轟炸機對占領區的平民投送補給,這也就出現了上述那個場景。大批蘭凱斯特轟炸機運載著無數的土豆、奶酪、肉類等物資向荷蘭展開「食物轟炸」。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rmpgxl.html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45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隨著基因定序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更有辦法完成具有複雜/大基因體生物的定序,所以大家大概都曾聽說過,哪個生物的基因體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打破了之前的另外一種生物的紀錄等等。 但是,基因體大未必就一定有什麼優勢。最近的一個研究,甚至認為基因體越大壞處越多...是真的嗎?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