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上生物篇(一)

2021/07/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生物篇,其實開頭就可以先講,就是背。
……………………就這樣?是的,因為定義不背,你最好是會後面要教的東西。但也不是說,生物就只是從頭背到尾,還是有一些訣竅,這不是指口訣,而是你用何種方式去理解生物科的邏輯。
國一生物的教學邏輯,大方向是這樣的:
  • 由小而大:從細胞講到器官、系統、個體運作,再從個體講到族群、生態系。
  • 由簡而繁:先把要講授的課程內容拆解成2到3個元素,各別解釋後再統整。

生命現象:由背而理解,進而有理解的背

以下就一些章節來簡單解釋這個邏輯,就從一開始的「生命」講起。
請注意圖片右下角的很多個案,每一家課本的個案略有不同,出的題目中「哪一個生物的特徵」、「下列這是哪一個水中生物的特徵」,會不一樣,不背就不會。但會考只會出各家版本都有的個案,所以也不用太過擔心得搜齊所有參考書去背。
(可點圖放大)
不同教師會有不同的教學法,可能是心智圖,也可能是用條列式的,但好的老師會把這種模組概念傳授下去,厲害的則是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就能夠拆出這個概念。
筆者必須說,請學生勤作筆記,生物的東西太雜,由於國中不可能學到生物動力之類的高深理論,多半的內容都很零碎,似乎有關連但又好像沒關係,沒有自己動手做筆記,整理出這些資料,不會有改變的。

寫筆記遠勝練題目,做實驗遠勝讀死書

請不要買坊間的筆記回家背。
筆記要自己做,若有老師想要了解筆者的教法,那就是「留白」,寧可上課留10分鐘,強迫學生用學習單、白紙都好,去把該節課的重點記下來,也不要填滿整節課的時間。補習班也不要一直考試,如果學生一點概念都沒有,就麻煩拿白紙給他做筆記。
若各位認為,哪來那麼多時間?是有比較快的做法,家長也可以做。就是參考書都有「章節重點整理」,現在越做越精美,都有相關關係、重點關聯等等,把這頁印下來,然後把內容用立可帶塗白,讓學生填空。這就有點訣竅,同一張重點填空,可以根據需要,先挖空1、4、7格,下次挖空2、5、8格,最後再整張都空白。
這樣能省下學生自己去想像那個圖樣的時間,但筆者是建議家長,暑假有空的話,先修就可以花時間做這個,不要去狂練題目,效果反而沒那麼好。但因為通常補習班的習慣,以及家長的要求,暑期先修班真的淪為考試先修,就很可惜。
一開始在上這個之後,各家版本的內容會有些不同,但應該都有科學方法,跟顯微鏡的操作。筆者的建議是,進實驗室去學,實際操作最有用,比死背有效的多,如果家裡有顯微鏡最好,安親班有錢買個簡易的也行。

細胞運作與物理現象有關

第二單元講述的是細胞,大致上請依照下圖去看:
動物細胞僅含前三項要素,植物細胞則是六項
內容細節請參考課本,學生要能夠掌握到順序與邏輯,並能仔細解釋每一個名詞的定義。筆者的經驗是,擴散滲透作用會垮很多人,這可能要用到國二自然科的濃度概念,請僅用概念不要計算,讓學生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時候,分為穿得過去跟無法通過的兩種,可以穿過去的物質,必定是從濃度高移動到濃度低的部分,不可穿過當然就是過不去。
國中生先抓住這個概念即可,大小跟孔洞能不能穿越,應該都不會不理解。接著再解釋,水也是有顆粒大小,比一般物質如養分、氧氣、二氧化碳等都要小,所以滲透作用就是當左邊的物質都過不去時,反倒因為「左邊的水濃度比較低」,故是右邊的水過去。

養成自己整理、掌握知識的能力

然後拜託,千萬不要拿維基百科等定義去背,小國一如果走到上述那幾步還沒很懂,表示他不是啥天才,請先懂現象跟概念,定義不要強求超過國一程度的。
筆者的意思是,不要以為定義教了,就要學生開始背「擴散作用是物質從濃度高的往濃度低的,滲透作用是水從物質濃度低的往物質濃度高的跑」,這作法很不健康。
到此為止,如果學生已經養成可以自己做筆記整理的程度,那後面就不會有問題,家長擔心的話就是先預作準備,在小朋友筆記有盲點時介入,協助整理就好,不要做太多變成家長做作業。
中學的功課別說是生物,社會科等需要記憶的科目皆是如此,「協助」筆記不等於幫他做,更不能買「第一志願的成功筆記本」、「靠這個考上第一志願」那種筆記書,會害死人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