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恐怖圖文,慎入。
當
亨利八世正在大戰凱薩琳時,有不少人都站到凱薩琳的隊上,他們都是比較虔誠之人,(在當時被認為是剛正不阿),其中一位主教名為若翰·費舍爾(John Fisher)。
他是歐洲主教圈的模範寶寶,非常有威望,他也曾是亨利敬愛的老師兼密友。他是都鐸家三代的親信,扶植都鐸家坐上王位,可以說是開國功臣之一。(都鐸王朝具爭議性的創立可以參考
此篇。)
現在的費舍爾,是凱薩琳的主要支持者,是亨利的大敵。
除了幫凱薩琳惡補教會法律知識,費舍爾也在法庭上代表凱薩琳。他以坦率的言語讓群眾下巴掉滿地:
我早就準備好,像聖若翰洗者那樣,為保衛凱薩琳王后的婚姻而殉道!如果我死了,大家會記得我是當代的聖若翰洗者!
為反對統治者婚姻而人頭落地的聖若翰洗者
www.history.com
亨利聽聞後,怒不可遏,速速寫了篇長文罵他這個好友,但費舍爾竟然在亨利的文中處處留註記,「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幾乎忘記孰為君孰為臣。他洋洋灑灑寫了七本書公然支持凱薩琳。(很高產能)
即便後來「離婚」官司的業務轉交給羅馬教廷處置,早就已經沒有費舍爾的事了,亨利還是將這筆帳狠狠記上。
1534年,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亨利開始清算這批「不長眼」的人。
第一位受害者,是一位名為伊莉莎白·巴頓(Elizabeth Barton)的修女。她原只是一位時常製造神蹟的修女,她的信眾認為她能與聖母瑪莉亞直接溝通。這等人物本不會入亨利的眼。
但她大膽預言,亨利與安的婚姻受到詛咒,亨利會在婚後一個月死亡,且這婚姻會讓國家覆滅,並聲稱上帝不認可亨利為地上的王。
她的說詞煽動民心,規模大如當時的感恩seafood,支持者眾。
甚至不少德高望重的高官,如費舍爾與托瑪仕·莫爾,都與她曾有聯繫,來拜訪seafood,看看是不是真有其事。
未經審判,在1534年4月,28歲的她被吊死,她的人頭掛在倫敦橋上。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顆能夠榮幸出現在倫敦橋上的女人頭。
owlcation.com/humanities/Famous-Executions-at-Tyburn
1534年3月,亨利要求所有主教以及重要人士,包含凱薩琳母女,簽署「認同英國國王為政教合一之首領」的《至尊法案》(Oath of Supremacy)。不少主教和大臣都拒絕簽署,他們在日後都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1534年「4月」,費舍爾與托瑪仕·莫爾因與伊莉莎白·巴頓修女曾有聯繫被捕。看看seafood何錯之有?所以也只能關一關。
1534年,11月「才」通過《1534的叛國法》(Treason act of 1534),此法規定:
只要有公開言論、書寫、行為或意圖不利於國王、皇后、與兩人後代的王權與稱謂,則視同叛國罪,得被處以「吊剖分屍刑」。
抱歉我有說,1534年,4月就抓人,11月「才」通過《1534的叛國法》嗎?
可以推測亨利這位國王的作風是:「這些人好討厭哦!先抓起來,我想想啊,有什麼法律可以處死他們?哦!沒有耶!那我趕緊生出法律,撲殺他們。」
凱薩琳的頭號擁護者,亨利的ex-friend,費舍爾,成為亨利發洩怒火的第一個祭品。
1527年,亨利委婉告訴費舍爾,他對《利未記》的擔憂:「那個你知道,我跟凱薩琳的婚姻可能受上帝詛咒。」 費舍爾一言不發,就離開對話窗。他風塵僕僕出發,與n個的神學家進行了交流,然後告訴亨利一個「好消息」:「你可以放一百萬顆心 ,你目前的婚姻完全合法!」
費舍爾,在《至尊法案》通過後,沒有像之前砲火那麼猛,但他死活不簽《至尊法案》,他因區區「拜訪seafood」被捕。
費舍爾已年屆六十六歲,風中殘燭。關押期間,亨利不給吃、不給穿、不給床單、不給床,有想把他故意熬死之嫌。
教宗試圖拯救費舍爾,封他為紅衣主教,但此舉更是激怒亨利:「我英國教會都不歸你羅馬管了,你還想管到我家的主教?」
亨利的幽默令人髮指,他說:
費舍爾可能要將主教紅帽戴在肩膀上,因為到時候他早就沒有頭可以戴帽子。
又說:
我看,不必將紅帽子寄來了,我把頭寄過去羅馬比較快!
當費舍爾被抓走時, 在倫敦大街小巷,引起軒然大波,民眾在費舍爾身上看到以死相諫的聖若翰洗者,歷史正在眼前重演。
你們都會記得,聖若翰洗者是因反抗希律安提帕斯與希羅底斯的婚姻才受難!
亨利八世就是當代的希律安提帕斯!
安·博林就是當代的希羅底斯!
我,若翰·費舍爾就是當代的聖若翰洗者!
這段話猶言在耳。
1535年6月24日是聖若翰洗者的誕辰,亨利為避免激起民眾同情,日期特意提前,避免費舍爾活過6月24日有變數,且下令不必行「吊剖分屍刑」,只求速斬速決。
亨利失算了,碰巧,費舍爾的處決日,6月22日,是另一位古代殉道者的誕辰,所以民怨還是止不住地沸騰。亨利對待世交的殘酷,令民眾感到無比驚恐。
我有說,1534年11月通過的《叛國法》,法中只說「反對亨利王權是叛國」,但並未明定「如果不簽《至尊法案》就屬叛國」嗎?費舍爾沒簽法案,他以為不批評亨利一家就沒事,但還是被定罪。
因飢寒交迫,幾度差點走入鬼門關的費舍爾終於捱到真正的死期。
他的身形像木乃伊一樣乾扁,觀刑者無不認為,定是神蹟,他才能活到現在,能用一副如屍體一般的軀殼行動、說話。
被斬首後,費舍爾的屍身受到特別的「照顧」,被剝光衣服掛在刑台整天,再用長矛插著丟入無名塚。
頭顱被插在倫敦橋上,但頭顱的紅潤以及栩栩如生引起太多關注,所以兩星期後就被丟入泰晤士河,這根桿子的位置由托瑪仕·莫爾的人頭接任。
圖中靠近右下角,倫敦橋的橋頭,有很多像水果牙籤的東西,那是掛叛國者人頭的地方。
www.flickr.com/photos/vikingman/
托瑪仕·莫爾是中古世紀的智者,著有《烏托邦》一書,流傳於後世。
莫爾與亨利的感情也不錯。1527年,與亨利在花園散步,亨利告訴莫爾,他認為他與凱薩琳的婚姻不合法,莫爾表示不同意,亨利將莫爾的腦袋塞進他的腋下說:「再給你一次機會想想看!」
莫爾對亨利婚姻的態度,算是偏中立也不太表態。他什麼都拒簽,也不公開支持,也不公開反對,以為他安安靜靜地就可以逃過一劫。
他曾寫信恭賀亨利與安的新婚,也祝「新王后」身體健康,但他沒有參加安·博林的加冕典禮,他以為他的表現很中立,但亨利認為不支持就是一種背叛。(你不按讚就不是朋友!)
莫爾本也應被處以「吊剖分屍刑」,但因貴族身份,亨利還是「仁慈」地改為斷頭即可。
開庭審判只花了十五分鐘就將莫爾定罪,當他得知他叛國罪成立後,他大吐真言:「世間暫時的王不得凌駕於神聖(指教宗)!」
托瑪仕·莫爾上刑台
www.flickr.com/photos/internetarchivebookimages
當莫爾上了斷頭臺,他高喊:「我死是國王最忠實的僕人,但上帝還是NO.1啦!」
莫爾的行刑者向他百般道歉,求取諒解,向莫爾表示自己也不想殺他。
莫爾親吻行刑者,並告訴他不用擔心,他不生他的氣。他說:「你現在好好地砍我的頭,就是對我莫大的恩情!打起精神啊!不要害怕執行自己的工作,我的脖子很短滴!」
行刑者要幫莫爾蓋上眼罩,他說:「沒關係,我自己來!」隨即取出自己帶來的眼罩幫自己蓋好,他跪下後,將頭輕放在邢台。
刀將落下之時,「修旦幾列,我突然想到我的鬍子沒有叛國呀!」死到臨頭還不忘搞笑。蒙著雙眼的他邊嘀咕邊將鬍子擺到一邊,刀落,一世歐洲名嘴再也無法妙語如珠。
莫爾的死刑極為順暢,頭顱一刀就落地。
他的頭顱被煮過後,掛在倫敦橋上數月,正準備要丟入泰晤士河之際,被他的女兒買走。
莫爾的女兒見證整個處決過程
William Frederick Yeames
托瑪仕·莫爾的女兒瑪格麗特營救莫爾的頭
law2.umkc.edu
莫爾關押倫敦塔期間,他從倫敦塔的窗戶往下看到十八位修道士,身體被木枷鎖架著,由前面的馬車拖行,前往公開受刑台。他們以約翰·霍頓(John Houghton )為首,是從修道院(The Charterhouse)一路顛顛簸簸被拖行過來的。
那時的莫爾,可能忘記自己也身處險境,他打趣道:「快看哪!那群修道士有福啦,像是要趕著去結婚的新郎歡喜上路呢!」
這些修道士,不同於莫爾,沒有貴族身份庇佑,將被處以英國「正統的」對付叛國者之極刑──「吊剖分屍刑」(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
由馬車拉(drawn)到行刑地點,半條命都去了。
行刑者將他們吊起(hang),像顧火候一樣講究,要掛到要死不死恰恰好,隨後將其閹割,並開腸剖腹。
行刑者,在受刑者面前,將他們的心拉出來,往受刑者臉上與嘴巴塗抹,接著,將心臟丟進火堆。
再斬首,最後用刀切成四塊(quartered)。
行刑者故意讓幾個受刑者面對面,互看對方受苦,大行精神折磨。
現場頗有煉獄之感。
約翰·霍頓看到自己心臟被挖出之時,對天感慨:「額滴天!您會對我的心會做什麼?」
他們的頭顱,一樣被插在倫敦塔曝曬,他們的屍體被切成碎片,分散掛在倫敦四周。
由著名宗教人物畫家,弗朗西斯科·祖爾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 )作畫描繪的約翰·霍頓。
他脖子上有絞繩,手裏拿著他自己的心臟。
Francisco de Zurbarán
教堂璧畫描繪當時慘況:
一位修道士正要被吊起,另一位修道士正在攙扶行刑者,他向行刑者表示他原諒他。
nobility.org
教堂璧畫描繪當時慘況:
兩名修道士被上吊,而另一名修道士活生生被取出內臟,並肢解四隻。
nobility.org
教堂璧畫描會當時慘況:肢解四隻
nobility.org
這個世界透過這些事件重新認識亨利。
這些殘酷暴行,不論是不是他直接指使的,全都算在他......不,英國百姓不能責怪英國國王,但能夠責怪「那該死的女巫」安·博林。
現在舉國上下的眼睛都不懷善意地,盯著她肚皮的動靜。
本文參考資料:
- Why Henry Had Anne Boleyn Executed | The Lovers Who Changed History (Part 2 of 2) | Real Royalty
- Henry VIII, the Reign - 1534
- The Trial of Thomas More: A Chronology
- Thomas More From Wikipedia
- John Fisher From Wikipedia
- Elizabeth Barton, the Nun of Kent
- John Houghton (martyr) From Wikipedia
- The Execution of Sir Thomas More By James Froude
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若願意給我一點鼓勵的話,可以幫我:
- 點「愛心」
- 點文末「鼓掌符號的like」
- 對我最有幫助的是~免費下載下面連結的Likerland app (Likerland app會給我一咪咪獎利,但只要你不放錢進去就不會被收費。)
大叔會很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