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是如何成為最強的「毛澤東信仰者」(上篇)
原文發佈日期:2020.7.17
原文作者:青沼 陽一郎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習近平於2012年就任國家主席時,西方各國對他的認知:開明、姿態謙遜、能夠理解民主主義。但觀察他成為國家主席後的言行:霸權主義思維、明顯對其他國家態度強硬。不久前,更是輕易打破維持香港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為什麼西方各國會對習近平有錯誤的理解呢?筆者為了深入了解習近平,曾造訪過兩個關鍵的地方,並分上、下兩個篇幅來分析。(JBperss)
習近平受到美國寄宿家庭熱烈的招待
中國吞噬了香港。
上個月,為維持香港治安及合法取締異見,由中國主導的「國家安全法」得到通過並執行。香港在事實上被剝奪了「高度自治」與「一國兩制」。
反對此項法案的人士,於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舉行了示威遊行,370人被當場逮捕,只因高舉「香港獨立」旗幟即被視為違反國安法的就有10人。言論自由遭到封殺,若說「自由」本身從香港消失並非言過其實。
美國對此祭出取消香港特殊待遇,藉以對中國施壓。
日本自民黨也決議「籲請政府中止習主席以國賓身分訪日」。
從1997年香港回歸,本應遵守「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承諾的習近平,為何頂著各國強烈批判的壓力,卻依然踏出這一步?
筆者過去曾經追尋習近平的成長經歷,踏上了旅程。對這個被中國喻為「毛澤東再世」的國家領導人來說,有兩個意義非凡的地方。其中之一位於美國本土,在那裡我們可以窺見他對「自由」的想法。
位於美國中西部、有美國糧倉之稱的愛荷華州,州境的密西西比河畔有個小區,小區中一戶人家的小孩房,有著習近平對寄宿家庭生活的回憶。
1985年,習近平31歲時,來到了一個人口近2萬2000人的城市—馬斯卡廷(Muscatine)。當時仍是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他,以玉米視察團隨行幹部身分,造訪了愛荷華州。
「聽到這個消息,我就想能不能請他們來馬斯卡廷,沒想到真的成功了」
寄宿家庭成員之一的莎拉・藍迪(Sarah Randy)提到邀請的動機,來自於幾年前與友人的中國之旅,她說:「我非常喜歡中國這個國家」。
「他是一位非常有禮貌、好奇心旺盛、對什麼事情都抱持興趣的青年!而且既開朗又愛笑」,莎拉描述當時對習近平的印象時,語氣透露著興奮。
筆者訪問馬斯卡廷時是2014年,習近平剛就任國家主席不久,可以理解莎拉會有這種表現。就在兩年前,習近平為了就任前的準備,訪問了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及副總統拜登進行會談。結束後他再次造訪當初的寄宿家庭,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回到這裡就像回到我的家,大家是我最初認識的美國人,對我來說你們就是美國」,習近平對著群眾如此說到。
習近平主席在1985年曾經居住過的寄宿家庭(筆者攝影)
寄宿家庭的房屋,是美麗的兩層磚瓦獨棟房。面向馬路是一整片的草皮,草皮盡頭一扇很大的白色玄關門立於中央,越過這扇門到達二樓左側的角落,是陳列著《星際迷航STAR TREK》玩具的小孩房,也是未來的國家主席曾經住過的房間。
「我想看看密西西比河」
一同來到這個城鎮的一共有4人,翻譯人員和習近平同住在小孩房,另外兩人住在別的寄宿家庭。通常都是4人一起行動,他們過著走訪大小農場、乘船、享用家常菜、陪伴孩子們、去看電影的生活。甚至舉辦了參加者每人攜帶一道菜的百樂餐派對(potluck party)。
「他非常開心的對我說,這些都是中國沒有的」
從這些對話中似乎可以看見,當時年輕的國家主席非常享受他在小孩房的日子。
在此時,寄宿家庭成員莎拉說出令筆者非常驚訝的內容:「而且他還說『我因為讀過馬克吐溫的小說,非常嚮往可以去看看密西西比河』」
雖然筆者立刻詢問了書名,但莎拉的回答卻是「我不知道」。即便如此,能將馬克吐溫與密西西比河聯想的作品,筆者腦中迅速浮現出一部代表作。
那就是《湯姆歷險記》。與續作的《頑童歷險記》一樣,都是以「自由」為主題的美國代表文學。習近平是對自由世界有著憧憬的國家主席。
寄宿家庭所在的城鎮中,有「亨氏(Heinz)」的工廠。亨氏是美國引以為傲的食品製造商,番茄醬在全世界的流通與販賣都是第一。習近平對亨氏充滿興趣,並前往參訪,透過這個糧倉之地,再次深刻感受到美國的富饒。
就像是要證實這段佳話般,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前再次訪問了當時的寄宿家庭,並在愛荷華州停留期間,促使隨行中國商家簽訂約43億美金的大豆採購契約。43億美金相當於日本兩年的進口額。從出口大豆這項農產品開始,正式開啟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美國生產的大豆有六成輸出至中國,推動者正是習近平。中美貿易戰於今年1月簽下「第一階段協議」,內容也承諾將採購美國農產品。
真正的習近平難道不是非常喜歡美國的嗎?—這是許多軼聞累積下造成的印象。加上習近平的女兒習明澤畢業於哈佛大學,若說他對「自由」有嚮往也絕對不令人意外。習近平對世界散播一個訊息:他應該會成為一位開明的領導者。
但現在,習近平剝奪了香港的「自由」,並試圖染上中國共產黨的紅色。
至此,筆者浮現出一個疑問,這是當聽聞寄宿家庭成員的描述後,立刻會開始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真的讀過馬克吐溫的小說嗎?如果是事實,他是何時讀的?
關於馬克吐溫的軼聞只是場面話嗎?
根據書中所述,湯姆・索耶與朋友們居住在名為聖彼得斯堡這個虛構的村莊,地理位置設定在比愛荷華州更往南的密蘇里州河岸,地點差異甚大。
但馬斯卡廷確實有「馬克吐溫瞭望台(Mark Twain Overlook)」這個觀光景點。景點由來為,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沿岸城鎮流連時,出版名為「Life on the Mississippi」的刊物中提到:「我清楚記得馬斯卡廷夏天的夕陽,比任何海邊的夕陽都要美麗」。習近平有可能因為讀了這本書,才想「看看密西西比河」的嗎?但這本書相當偏門,會有中文譯本嗎?跟翻譯人員同房的習近平,直接接觸原文書的機會應該不大。
其實,習近平並沒有讀過小說,只是蒐集了相關的情報資訊。上述的發言,只是討好寄宿家庭的場面話,否則就是他隱藏在笑臉下的謊言。比照現在習近平的政治手段,可窺見一斑。
不,讓我們相信他讀過中譯本、說的話也是真的吧!習近平沒有理由說謊。那麼他對美國文學的熟悉與親近、對湯姆的憧憬,應在9歲前的孩提時代。
但憧憬卻只能永遠停留在憧憬。
習近平就像《頑童歷險記》裡的哈克一樣,無法逃離偉大父親毛澤東的詛咒。展現這部分另外一個重要的地方,就在中國內地的「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