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多了花蓮與太魯閣的影片,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小、柔腸寸斷的道路、滿目瘡痍的山景市容,看了實在難過不已。
因為道路崩壞,加上震後的落石風險,花蓮斷聯了幾天,不說行程被打亂的遊客,最慘的還是歸不得家、難以外出求援、心有餘悸多個夜晚的花蓮居民們。
交通安全的辯論再次掀起。對一個享受山海風光的二輪旅人來說,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但經過這麼一震,也不得不思考花蓮對外聯絡交通道路的建設必要性。
正好前幾天翻舊照,看到了已經無法再進入的舊台11線跳浪段。
跳浪路段土壤缺乏凝聚力、植被抓地力不佳,上方又有易滑落崩塌的礫岩,連續隧道開挖後,跳浪13號橋的身影就從公路地圖上消失了。隧道內呼嘯而過的人車們,有多少還記得曾經凶險而美麗的舊台11線?這是一次人們為了安全而做出選擇的歷史案例,而舊路段也因為年久失修的廢墟感、直接看海的美好風景等浪漫元素,逐漸掛上了秘境之名,又變成一些探險家們想一探究竟的地方。
還記得好幾年前IG上到處有「秘境」的標籤,現在想想,裡面可能超過五成是大自然深處的一角,這些秘境曾經可能都有過人們與大自然搏鬥的痕跡。
現在走的蘇花,未來會不會也變成歷史秘境?這我不知道,現代技術確保人們不受大自然摧殘,人們卻又難以掩藏對大自然探索的衝動,這是一個矛盾而有趣的現象。
面對大自然,我們得學會敬畏與尊重;走訪所謂的秘境,我們得學會思考與惜福;而危急時刻的救災團隊,那是高尚偉大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