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懷/懷仔

曾令懷/懷仔

126 位追蹤者
從攝影、觀光與旅行觀察當代社會,希望在快速變動中寫下緩慢的一筆紀錄,讓過去繼續在未來存活。IG:@huai0305
121會員
107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由新到舊
蘭嶼打工換宿二三事蘭嶼的打工換宿怎麼找?在蘭嶼要注意什麼?可以玩什麼?還有很重要的——我能回饋什麼?
Thumbnail
2024-07-21
15
再尋北海岸的秘密基地:內心的問題,世界會給你答案的前陣子翻翻老照片時,赫然發現原來我早在7年前就去過跳石海岸了:在一個不知名小路上看海。老實說這個風景沒有太多記憶點,我卻被自己拍的照片所感動,所以決定出發再去找找看這個風景在哪。 保有好奇心、去行動、去嘗試,內心的問題,世界會給你一個答案的。
Thumbnail
2024-07-20
14
再讀《白日夢冒險王》:尋找夢想之前,先認識自己《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2024-06-27
13
前進「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聆聽紅檜神木的啟示司馬庫斯,上帝的部落,遠得要命王國。雖然他們是最晚通電的,生活方式卻走得比任何城市還前面。行走在紅檜神木群步道上,我一直在思考他們是如何與環境存的?永續理念又是如何?
Thumbnail
2024-06-23
35
淡出地圖的礦村——走訪友蚋煤礦遺跡位於路旁就能看到的礦業遺跡,不只在金瓜石或望古擁有,基隆友蚋也是其一。在基隆友蚋信步而行,處處能發掘有趣的人文歷史遺跡,包含運煤隧道、運煤橋遺跡、壺穴景觀步道、礦坑口和百年古橋諸繕橋等等。
Thumbnail
2024-05-05
9
台灣也產石油!曾經的「亞洲第一」就在苗栗出磺坑你知道台灣也產過石油嗎?當時甚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苗栗公館小山區中的出磺坑,就寫下了這一段黑金歷史故事與地景風貌,當時的油井架、地軌纜車、宿舍、辦公室等都還存在,來這裡走訪一趟,能認識是更多台灣有趣的故事。
Thumbnail
2024-04-08
8
從熱鬧而孤寂的平溪小站嶺腳寮,反思秘境的意義嶺腳大概是平溪支線上最不起眼的小站之一,但這裡富有沒礦業的歷史遺跡,以及瀑布和古道的自然風光,滿適合花個半天來走走、放鬆心情。雖然不像其他地方有不少適合拍照或玩耍的地點,但是仍被視為是我的秘境清單之一。
Thumbnail
2024-03-25
9
曾經的地上、現在的水下:嘉義東石壽島與雲林口湖成龍村台灣西南沿海的彰化、雲林與嘉義有許多泡在水中的房屋、電線桿與土地公廟等景色,神秘與有趣的光環讓其成為景點,卻也無法掩蓋其悲哀的歷史脈絡:因超醜地下水形成海水倒灌,土壤鹽化、無法耕種或漁業,影響了當地生技,也潛伏著生存危機。 在攝影的背後,我們應當了解這些原因與故事,並且作為警訊。
Thumbnail
2024-03-10
6
台灣最大高空煙火:鹿耳門元宵花火迎春台南鹿耳門聖母廟的元宵花火迎春擁有全台最大高空煙火,是個配合歲時祭儀的文化習俗活動,前有迎春儀式熱鬧非凡,後有高空煙火最為最後高潮,非常值得來體驗一次。
Thumbnail
2024-02-28
11
讓方格子輪播圖片功能有新變化:實用工具Grid PostGrid Post這個App是為了IG排版而存在的,我很喜歡裡面的「全景剪裁」功能,讓讀者透過滑動把整張照片看完,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變化。
Thumbnail
2024-02-23
5
舊蘇花慢行才能一睹的護國神山起點——烏岩角烏岩角,台灣護國神山中央山脈的北部起點,終於一睹它的風采。 這一趟刻意走了北宜公路與蘇花公路,就是為了避開塞車;不挑特別的景點,就是為了避開人潮。當旅遊品質無法保障、無法享受行走時的過程,大家卻又能忍受時,也許也是國旅沒落的推手之一。
Thumbnail
2024-02-17
12
雨天野營初體驗:羅山林道南線露營是當代許多人喜歡從事的活動,但是野營可就不一定了——要自己找營地、自己背著所有行囊前行、自己想辦法煮東西找水。雖然諸多麻煩,可是我覺得野營才能真正親近大自然、避免人擠人,也更能在安靜的環境理清自己的想法。 這次和朋友們選擇了新手等級的羅山林道南線野營,也分享一下野營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項。
Thumbnail
2024-02-08
7
vocus創作者尾牙:文章流量怎麼經營?用創業思維看內容創作近日參加了方格子創作者尾牙,與許多網友見了面、也與不少創作者交流。聊的主題很多,其中一個最有感的是:到底文章寫完後給誰?流量可以怎麼經營? 因為職業是新創線記者的關係,忍不住拿創業家與創作者比較一下:其實二者的本質很接近,創作如了把文張當產品來經營呢?
Thumbnail
2024-01-31
28
《浪漫主義地理學》:從「不舒服」旅行中探索自我段義孚的《浪漫主義地理學》一書,探討代表科學理性的地理學與代表浪漫情懷的浪漫主義之間的關係;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也可以套用在當代旅行的現象,甚至從中反思:透過不舒服的壯遊,透過探索,人們可以找到自我、挖掘未知,實現內心深處的渴望。
Thumbnail
2024-01-25
13
2023部落格經營回顧及2024展望:穩定產出與多元的內容策略在方格子已經投入四年光陰,前面三年半可以說是毫無章法地在寫,直到2023下半年開始穩定產出,改變撰文方式,才找到了一個初步的方向,這其中創造了兩篇熱門文章,也認識了不少新寫手。 這篇就回顧一下2023年我做了什麼改變,2024年又有什麼期許。
Thumbnail
2024-01-01
11
憑熱血騎車追雪:賞思源埡口與大屯山雪景的悸動這週思源埡口、太平山、玉山、雪山再次降雪,雖然沒能出門,還是來回味一下兩年前追雪的那趟旅程。2021年1月,連續兩週跑了思源埡口、北橫跟大屯山,連大屯山都降雪,可見當時的低溫。
Thumbnail
2023-12-24
7
芒旅:五分山與十分老街半日遊以賞芒草來說,三角埔頂山輕鬆易達,但是視野較小;陽明山氣勢滂薄,但假日遊客眾多;不厭亭最有蕭瑟意味,如今卻也成為遊客盛地;無耳茶壺山一帶是風景最美的,卻也是需要付出相對多體力的;至於五分山,視野同樣遼闊,遊客大多也只會停在平溪與十分,而不會繼續上到山上來,可謂是一賞秋景的最佳地點。
Thumbnail
2023-11-25
6
穿越宗教與歷史:西螺太平媽、溪湖糖廠五分車以及舊台14線今年再訪睽違三年的西螺福興宮太平媽遶境,除了看看高空煙火,也理解了為何太平媽是在農曆九月出巡、西螺大橋的興建歷史;北返期間順遊溪湖糖廠與舊台14線,產業與開發歷史遺跡歷歷在目。
Thumbnail
2023-11-12
8
從和美煤礦看碧潭與大台北的興衰碧潭作為觀光勝地,背後其實有許多百年歷史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敘說著台北開發的歷史——它們是和美煤礦、新店渡與瑠公圳。 和美煤礦開採出來的煤礦到碧潭岸邊洗煤,再透過新店渡運至對岸,後由人力扛至新店車站,最後由萬新鐵路輸出去,從這個「水陸兩用」的流程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水利興衰與陸路發展。
Thumbnail
2023-10-21
7
抗風討海的蘭嶼生活十月秋颱小犬肆虐,蘭嶼災情成為當週新聞要點,也勾起對於蘭嶼的種種回憶。颱風天前後正閱讀著《蘭嶼郵差》一書,想起了同樣是記錄蘭嶼生活的《轉風》,對比新聞畫面以及自己回憶中的一幕幕。雖說我待最久的一次不過37天的時間,也領略過小島美麗背後的變幻無常,那就把這片土地背後的故事一一寫下吧。
Thumbnail
2023-10-10
11
走一遭南迴鐵路:藍皮解憂號的哀愁與美麗因為《南方,寂寞鐵道》而認識了南迴鐵路、一直聽聞「藍皮解憂號」大名已久的我,突然也有種前去朝聖的衝動,看看那依山傍海的鐵路、傾聽那柴油牽引機的引擎聲、聞一聞混雜窗外海風與車廂鐵窗的鹹味與鐵鏽。 藍皮解憂號最為承載復古情懷的觀光列車,確實有種特別的體驗,但是如何深化與在地連結,也是個重要的觀光課題。
Thumbnail
2023-10-03
14
綠光農園採茶:到茶鄉坪林做出一手好茶香早在19世紀台灣茶就在國際發光發熱,如今已難以想像當時的盛況,不過在產茶地源頭的坪林仍然有著無數茶農辛勤耕耘,這次有幸來到坪林綠光農園來一趟輕鬆的一日茶農體驗,讓我對於這個重要的台灣文化有了更多認識。 包含茶的分類、製程體驗以及坪林如何靠茶文化續寫下一個篇章,都在這一趟小旅行中有所體悟。
Thumbnail
2023-09-17
6
南方,寂寞鐵道:承載軍事、山海與人情的南迴鐵路《南方,寂寞鐵道》寫下了關於南迴鐵路的種種故事,包含興建之前整個南台灣交通的狀況、人民生活的面貌、南迴興建的歷史及意義、工程師們當時的艱困、鐵道家庭成員不為人知的辛酸、鐵道員在鐵路公安事件面對的壓力,以及興建後帶來的變化。我從沒搭過南迴鐵路,不過南迴鐵路,卻翻轉了在地人「難回」家的印象。
Thumbnail
2023-09-03
10
從《解凍格陵蘭》思考永續旅遊與地方創生「今日格陵蘭,會是明日的所有國家,它正替所有地區承擔第一線氣候暖化所面臨的衝擊。」 歐萊德攜手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遠征格陵蘭考察,化為一部警世用的紀錄片《解凍格陵蘭》。裡面提到氣候變遷的衝擊與好處,而我則反思了具有高碳排的觀光旅遊,是否也能更永續?
Thumbnail
2023-08-22
11
再讀《不老騎士》:每個生命階段都有不同任務,也需要勇氣《不老騎士》不只是一部講述環島故事的紀錄片,更是在告訴我們一些生命道理。 年輕人自我挑戰的旅行,是想要告訴新世代不要害怕突破自我,對象就是年輕人;而這些長輩在說的,更像是不要放棄生活的希望與動力——可是年輕人終究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到時候還能保持對生活的希望嗎?
Thumbnail
2023-08-11
5
興趣也需要堅持嗎?堅持攝影教會我的事「堅持」通常會用在某些自我成長的事情上,但我卻沒想過用在描述興趣:既然自己喜歡,堅持不是很容易? 不過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興趣仍有可能被放棄,我認為「設立目標」與「熱忱」是讓興趣被堅持下去、甚至在昇華關鍵因素。 回歸初衷、由自己建立起認同感,是我在攝影之路上學到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2023-08-02
11
你不能預約,但可以期待——花蓮193縣道的限定風景193縣道北起新城三棧,南至玉里新民,全長近111公里,是台灣最長、也唯一破百的縣道。而這趟花蓮旅行的目標,正好座落在這條公路的南北兩端——從花蓮港出航的賞鯨之旅,以及玉里鎮的行動郵局。 這兩道風景,一個具有國際意義,一個則是屬於地方生活文化資產,但兩者人共同之處:都需要一點運氣才能碰上。
Thumbnail
2023-07-28
8
世界愈快,心越慢——AI時代下的攝影何去何從?德國攝影師Boris Eldagsen的攝影作品榮獲索尼世界攝影大獎(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創意類冠軍後,隨後他承認這是由AI所生成的影像,除了拒絕受獎外,還發出讓人深省的告誡。 AI會取代攝影嗎?我認為不然,攝影的本質從來不是取得照片,而是記錄一個瞬間、一
Thumbnail
2023-07-12
13
不叫阿朗壹的阿朗壹古道——台灣東南隅的最後淨土第一次環島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我要走完最大圈的!」不過台東南田到旭海那一段卻無法通行。後來才想起,那就是地理課本上赫赫有名的阿朗壹古道。 阿朗壹古道其實正名是「琅嶠卑南古道」,因為環團抵抗才沒有被開發成台26線公路;這一段8公里左右的阿朗壹古道,去之前要準備什麼?路途美景與風險又是如何?
Thumbnail
2023-07-08
20
走完縱貫線,走進斯卡羅「羅妹號事件」對曾經的我來說,只是課本上的幾行字句而已,時間上非常久遠,地理上也很是遙遠,不過《斯卡羅》一劇把恆春半島當年的風風雨雨刻畫得挺深刻,讓我對這段歷史也有了更多想像。 這一趟去走阿朗壹古道,正是一次消除地理距離的好機會,也是一次親近股恆春歷史的時刻。
Thumbnail
2023-07-01
5
第一次的澎湖灣:麵線、灰窯和天人菊澎湖,從小到大聽聞身旁友人去最多次的一座離島,而我直到今年才有機會踏上。初來乍到,我選擇少走一點知名景點,特別去看了曬麵線、造船廠、咾咕石和讓澎湖被稱為菊島的天人菊等景色。 咾咕石建築在澎湖隨處可見,不過不像蘭嶼班被珍惜的感覺,實屬可惜。
Thumbnail
2023-06-04
7
睽違6年的合歡山雲海:你還是當初那個浪人嗎?「你還有那顆浪人的初心嗎?」 這是我最近在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甚至逃避「我可能知道答案」這件事情。二二八連假的合歡山之旅開啟了我的思考,我想生活除了催油門、踩煞車外,還需要一點放鬆空轉的離合器,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又要怎麼做才能往那個目標更邁進。
Thumbnail
2023-03-19
10
抓住夏天的尾巴——終於一賞金針花海的環島台灣拍攝金針花最著名的有三個地方:花蓮富里赤科山、六十石山以及台東太麻里金針花山。究竟為什麼這裡會有金針花海?由於海拔適中、水氣足夠,所以歷代居民們也開始嘗試種植稻米以外的經濟作物,金針花就是其一。不過金針花其實主要是食用用途,花農通常要趕在開花前、色澤最漂亮的時候採收,這樣經濟價值才會高。
Thumbnail
2022-12-18
15
走一趟暌違13年的南橫:我的首次重機小環島編號省道台20線南橫連通著高雄與台東,從1968年動工、直到1972年正式通車,全長約204公里。2009年的八八風災重創中南部,地質脆弱、依著邊坡的南橫公路也受到嚴重摧毁,多處崩塌,在近13年的重建後正式開通,也難怪大家會想一窺這個危險而美麗的山路。
Thumbnail
2022-10-30
8
疫後蘭嶼:從二次徒步環島看小島三年來的變化五點天未亮,我跟女友背上行囊、戴好袖套,出發環島,老天爺給了好天氣,海的蔚藍一覽無遺、山的碧綠半點不藏,但是也看到許多變化:路拓寬了、餐廳多了、東清灣灘頭縮小了、因為疫情店家只剩外帶、遊客也少了⋯⋯
Thumbnail
2022-09-04
10
Instagram:為生活套上濾鏡我是因為Instagram接觸攝影的。 Instagram創辦人本身就喜歡攝影,也是為了解決2010年時手機拍不出美照的問題而創立這個社群軟體,可以說,Instagram本身就界定了我們如何觀看這個世界的標準,然後大家又因為這個標準丟失了自己。
Thumbnail
2022-03-28
5
坪頂古圳:北台北的活歷史平等里的居民大約是在1741年移入的,由於這裡缺乏水源,所以才開鑿三條圳道引水灌溉;儘管是人工開鑿且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歲月,這三條圳道至今仍然為平等里近60公頃的農地服務著,堪稱活歷史。
Thumbnail
2022-03-13
6
鰻苗架:許厝港濕地的黑金地景許厝港濕地捕鰻苗的地景倒是有一點很特別,就是插在海裡的鰻苗架。剛開始的我也不明所以,甚至可能有些人會說,這些棚架會阻礙拍照,不過那些不好看的東西,才藏有「一種悲傷的失落視域」:它是富有歷史的、人文的,而且快消失了。據說現在還活躍的捕鰻人只有百餘位,正在使用的鰻苗架也不多了,但是階梯式的設計極具智慧。
Thumbnail
2022-02-03
7
《風土創業學》:從商業思維拆解深度旅遊如何創新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Thumbnail
2022-01-15
9
平溪活歷史:運載煤礦的獨眼小僧106縣道,連接深坑到瑞芳的一條道路,以平溪區的菁桐為界,西邊幾乎循著過去運送煤礦的鐵路,而東邊到十分則是與平溪支線火車並行;平溪近年來以天燈為人所熟知,但其實十分老街一旁的新平溪煤礦園區則紀錄了這裡更早以前的煤礦歷史,甚至運載煤礦的小火車至今都還行駛著,它更是全台第一個電氣化的小火車⋯⋯
Thumbnail
2022-01-08
8
水運與鹽田:回味臺南北門區過了年度最忙碌的工作旺季後,終於可以在聖誕假期出外好好走走。這次不騎車,而是搭乘火車與租機車的方式到台南晃晃。觀光勝地安平區的牛肉湯還是要喝的,不過這次旅行的目的地,特別選了久違的北門區,也是拍照熱門地點井仔腳鹽田的所在地。 水除了運輸以外,也是民生必須物資,但是卻在西南沿海寫下了黑暗的歷史。
Thumbnail
2021-12-27
13
如果假期是綠洲,那旅行就不是生活把握了連續四天的中秋假期,騎著車背著帳篷與朋友走了趟花東,不過充實的假期帶來的歡樂卻不長久,甚至是頭一次旅行玩回來帶有些惆悵;接著幾天利用零碎時間把《一級玩家》看完了,原本只是想看看所謂「元宇宙」是什麼樣的世界,沒想到卻把觀後心得與旅行的那份惆悵調和了。
Thumbnail
2021-09-26
12
反思攝影準則:一場精心策劃的銀河攝影我決定把握大概是今年最後一次拍攝銀河的機會,下班後直衝山區按按快門。這一次的拍攝經驗跟以往比較不同,我也趁勢回顧了這四、五個月的拍攝作品,才驚覺自己最近的拍照思維有些微改變,甚至想起了桑塔格在《論攝影》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對「攝影與藝術」的思辨還有與「狩獵」的比較。
Thumbnail
2021-09-12
6
WFH = How to balance Work and Life去年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對遠距工作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當「工作時」與「不工作時」都在家裡的時候,還是有些要適應的地方。我覺得在未來遠距工作會是個趨勢,這一個半月的時間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也在學習平衡工作與生活。
Thumbnail
2021-06-26
5
機車、野營、旅行,總是在讓我們成長好久沒回到格子上了。 自從二月發布重回不自由工作者後,還真的是沒有太多時間來這裡寫寫字,實在慚愧;不過也因為作息變得規律了,這兩個多月來跑了好多地方,有野溪營地、也有莫名其妙的一日來回,這幾次旅途又讓我認識到旅行對我的意義。 而此刻,我正在山間的一座小咖啡廳抽著菸敲著電腦,把這幾趟旅程寫下。
Thumbnail
2021-04-17
7
【人類學入門】從Clubhouse到《反榖》:馴化生活《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Thumbnail
2021-02-06
9
重回不自由工作者嗯,再過幾天就要重回辦公室的懷抱了,心情上有些五味雜陳。 過去一年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活著,身邊朋友大都嘖嘖稱奇,說我很有勇氣芸芸;「自由工作者」似乎是個很夢幻的職稱,比在辦公室聽命於老闆還要好,不過我反倒是不斷思考「工作」這件事情,到底該不該與「生活」切開。
Thumbnail
2021-01-27
8
【人類學入門】為什麼我們需要人類學?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Thumbnail
2021-01-18
5
【人類學入門】多元觀點是怎麼個多元法?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Thumbnail
2021-01-04
11
【桌遊筆記】從《星雲谷》看囚犯的困局與公共財《星雲谷》是一款取得有限資源建立房子的桌遊,不過不同於現實世界,如果你佔有了某項資源,就等於擁有相當資本與底氣(權力),但是在遊戲裡則是「共有」關係,這也讓我想起社會學著名的「囚犯的困境」。
Thumbnail
2020-12-24
7
文章寫「好」了,然後呢?順著上一篇〈你說,為什麼寫作?〉一文,接下來想談談怎麼讓文章質量得以提升。經過李柏鋒、老查以及陶曉嫚的分享,文章要提升,給別人鞭策幾番是免不了的,不過寫作的初衷不就是「分享」嗎?但更重要的是學習自我檢視文章的能力,才能讓文章在分享出去後,讓閱讀的人感到共鳴。
Thumbnail
2020-12-18
15
你說,為什麼寫作?「如果寫跟不寫都沒差,那為什麼還要寫?」最近覺得自己很難越過這個坎,經過李柏鋒、老查、陶曉嫚等前輩的分享,才給了自己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寫作這件事,也反思自己在創作(拍照、寫作)的路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事情——認識自己。
Thumbnail
2020-12-13
16
因為便捷,觀光丟失了什麼?我試著將文化路徑放在不同的光觀尺度,從觀光本身的模式到個人的觀光動機,然後探討便捷的當代是否讓我丟失了觀光的路徑(過程);我認為必須先對觀光有更多元的想像,才有可能在「文化」上做更多討論。
Thumbnail
2020-11-28
7
什麼是文化路徑?從軌跡、時間、路徑看觀光近來積極參與走讀體驗以及文史相關講座,尋找任何可以實踐不同觀光的可能性。正巧接觸了「文化路徑」一詞,它是什麼?它又能為走馬看花式的觀光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思考?
Thumbnail
2020-11-13
12
走一遭阿美族傳統領域,用身體經驗學習文化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我的印象中阿美族語海比較親近,他們的山上文化又是如何?這一趟也大大讓我感受到何謂「身體學習」⋯⋯
Thumbnail
2020-10-27
3
瑠公圳的公與私之間——橫跨百年的都市紋理隨著對文化路徑的思考,最近花了點時間把新店段的瑠公圳走完了,這個陪伴台北兩世紀的瑠公圳,一路上的景觀從整治、排放廢水到不見天日,在名為「開發」的當代,過去的水紋脈絡悄悄消失;原本的視野遼闊轉而只能仰望狹窄的天際線,一旁的北新路從鐵道、公車再到捷運,一內一外的地景有如天壤之別。
Thumbnail
2020-10-13
4
我們與文化路徑的距離——觀光旅行的其他可能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當代觀光旅遊的種種,從打卡引發的安全與環境議題,一直到旅遊是否會影響地方居民的內部認同等;前陣子看到天下一篇關於「文化路徑」的文章,覺得裡面的觀點與自己的一些觀察和際遇頗為相近,決定來寫一下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2020-10-02
7
犁頭、麻芛、穿山甲——臺中南屯走讀體驗之旅還在想著門牌號碼下方的標誌到底是什麼,直到導覽完才知道原來是這裡的舊地名——犁頭;南屯路上不少戶人家的門牌號碼都有這個標誌,看來這裡的居民對於南屯應該很有認同感吧。 瑞濟堂、煙寮、萬和宮、百年老店林金生香的麻芛糕餅體驗,雖然沒有什麼打卡景點,卻是很充實的一趟人文之旅。
Thumbnail
2020-09-23
3
關於蘭嶼徒步環島一直很想挑戰徒步環島蘭嶼,也說不上為什麼,就是覺得用走的可以更好地欣賞他的美吧;其實事前也沒有準備太多,防曬、杯子、拖鞋、毛巾等帶上後,剩下的就是準時起床出發了。
Thumbnail
2020-09-14
11
觀光是無煙囪產業?重回蘭嶼,原來「人」才是解藥時隔 15 個月,我再次踏上蘭嶼這座人之島。今年是遊客,去年是小幫手,時隔一年,身份轉換之間又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從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島上的停留時間一直到旅行對自我的影響。
Thumbnail
2020-09-04
4
路途風景並非刻意選擇,而是奇妙相遇路途風景不過就是呼嘯而去,在奔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化為模糊不清的線條。 緊臨北宜的北勢溪與樹林色彩繽紛;蘇花是大自然的大刀闊斧;193 待你閱讀原住民部落、水田,還有突如其來的阿勃勒;台 11 偶爾讓太平洋在你眼前露面;北橫則是高海拔針葉林及大漢溪。 他們不是重點,卻更吸引我的鏡頭。
Thumbnail
2020-08-28
3
星空、帳篷、機車,重遊東海岸掛上久違的馬鞍破袋,帳篷睡墊整理一番,頭燈、露營燈、躺椅⋯⋯就是忘了給相機電池充電,一路拍的膽戰心驚。 蘇花晃了一半來到南澳,下車扎營,也是三年前環島的第一站,景物依舊嗎?不,多了個禁行機車的省道蘇花改,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海風徐徐(儘管在帳篷裡並不是如此),繁星點點,浪潮作伴。
Thumbnail
2020-08-20
3
你看你的右邊,那是大海與火車小時候無論要去哪,總是選靠窗邊的座位,總是吵著要坐海線的車次。 因為每次坐山線的時候,窗外的風景從來不會重複,高樓矮房、車水馬龍、良田美景⋯⋯一幕幕飛快地從窗邊一閃而逝,火車高速行駛,什麼都看不清楚。 但是大海不一樣。一望無際,除了藍,還是藍。
Thumbnail
2020-08-10
4
轉身之後,北海岸順著太陽一路向西,除了喝水休息,我幾乎沒有停留,一路來到石門。不過這時我也忍不住了,往一小徑左轉上去。其實我只是想要找一個高點看看海、吹吹風、聽聽歌。過了個髮夾彎,我卻被後照鏡的景色吸引了——甫走過的蜿蜒小路、歪斜卻看似純樸的電線桿、蔥蔥鬱鬱的蘆葦和耐旱植物,然後是還沒有被染橘的的大海。
Thumbnail
2020-08-03
5
你說,為什麼攝影?Instagram 有如一個展示空間,可能是展架、也可能是日記。但是「按讚」的機制讓我不斷思考何謂攝影、為什麼攝影;直到今年的日食熱潮,以及約翰伯格與宋塔格對於攝影的哲學討論,我才稍稍找回自己對於攝影的初衷。
Thumbnail
2020-07-28
6
九份十分之間——台二丙公路台二丙是開啟我機車旅行的起點。 還記得第一次機車遠途是2016年的夏天,從景美一路騎到了深奧,中間經過深坑、石碇、平溪、雙溪、瑞芳⋯⋯串起來,主要就是106縣道、台二丙跟102縣道。相較106縣道有著平溪與十分、102縣道有著九份與金瓜石,台二丙似乎沈寂了些——儘管它是更大條的省道。
Thumbnail
2020-07-23
1
跳脫框架、表達自我: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Thumbnail
2020-07-15
8
哲學碰上《論攝影》:別人從照片認識自己,我們的照片卻都一樣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二週,討論到被視為攝影聖經的《論攝影》,以及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我過去已經發佈過一系列關於《論攝影》的筆記,但是課堂上,紀老則是以個人、哲學的角度探討。
Thumbnail
2020-07-07
8
機械複製下的靈光消逝:地方,也跟著消逝了?這是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一週的課堂筆記,關於著名哲學家班雅明的靈光(aura)、古典藝術與機械複製。關於班雅明,網路上與書籍都有很多資料,本章想要將其對於古典藝術遭受機械複製的衝擊,應用於地方(尤其是觀光景點)的探討。
Thumbnail
2020-06-17
2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影像世界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影像世界〉的部分。
Thumbnail
2020-06-09
1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攝影信條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Thumbnail
2020-06-03
5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視域的英雄主義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Thumbnail
2020-05-30
2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憂傷的物件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三章〈憂傷的物件〉的部分。
Thumbnail
2020-05-23
4
黑白之間:從台北車站看何謂「空間」近來關於北車大廳開放或禁止席地而坐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覺得應該尊重移工的文化,有人覺得無論是誰坐在地上就是不對。從民族學出身,我也想到了關於「偏見」、「族群」、「多元文化」等辭彙,不過我認為從「空間使用」的角度切入也很有意思,這也契合到我對於「地方觀光」的觀察角度。
Thumbnail
2020-05-21
9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二章〈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的部分。
Thumbnail
2020-05-15
1
當代觀光下的蘭嶼面貌,是如何產生的?四月底在貳拾號公民會所分享了去年我去蘭嶼打工換宿的經驗,以觀光的角度切入蘭嶼的當代面貌,從7-11的進駐、拼板舟、炸飛魚等方面,去討論文化變動、主客體想法之間的衝突。我將當天的討論整理出來,對於理解「觀光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會有許多激發。
Thumbnail
2020-05-06
2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Thumbnail
2020-04-28
3
【專訪】攝影集《隅と角》:台北人假裝自己還活在綠意盎然中——林韋丞三月中左右,在臉書上看到大學的學長林韋丞出了自己的攝影集《隅と角》,支持之餘,也想知道關於這本攝影集的整個來龍去脈,以及背後的理念。以半正式的訪談與學長短促地聊了一杯咖啡的時間,提到了風景論、足立正生、私人經驗的公共性、攝影的解讀等等。
Thumbnail
2020-04-11
0
隱藏在「土耳其棉堡」背後的「台中烏石坑」這幾天在 Instagram 上面突然出現了個爆紅景點——台中烏石坑魚梯,連媒體也開始爭相報導;與此同時,卻出現了生態角度的聲音:這是魚梯,人不應該站在上面。 本篇無意探討這方面的衝突,反而大家稱之為「台版土耳其棉堡」,類似的比喻在許多觀光景點是家常便飯,但地方本身是否也被稀釋了呢?
Thumbnail
2020-03-20
0
照片崛起 打卡照如何生產我們的世界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Thumbnail
2020-03-09
5
不同的地方感:照片裡的蘭嶼,不是我的蘭嶼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Thumbnail
2020-02-26
3
拍照打卡如何讓地方特色長得越來越像?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Thumbnail
2020-02-10
11
【讀書筆記】從《明室:攝影扎記》探討當代的攝影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Thumbnail
2020-01-29
10
零工經濟,可以被取代的勞工?Uber、foodpanda、Airbnb⋯⋯隨著共享經濟的盛行,越來越多媒合閒置資源使用的平台出現,爭議卻也跟著越來越多,這背後顯示了零工經濟、共享經濟的剝削問題、也暗示了勞工的可取代性的危機。
Thumbnail
2020-01-25
3
不變益:對現代性的反思由日本京都大學的川上浩思教授提出的「不便益」,是指不便所帶來的好處。 這背後挑戰的是當代追求效率的單一社會,我們可以從尼采、佛洛伊德以及馬庫色等人的思想去看看,不變益正在提醒我們,當代社會缺失的是什麼。
Thumbnail
2020-01-12
1
【香港】歷經半年後的反送中:我們選擇經濟、還是權利?2019年,香港政府藉潘曉穎命案修訂《逃犯條例》,引來香港市民抗爭,期間警民衝突更讓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撤銷條例變成了「五大訴求」。 如今抗爭已經超過半年,五大訴求之後、「港獨」會是下一個潛在的訴求嗎?「黃色經濟圈」與現行的抗爭型態又是什麼?台灣如何借鏡?
Thumbnail
2020-01-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