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3發佈於 2024/07/13

親愛的SeedYouth:

Simon Sinek在TED發表了關於偉大領導者激勵行為的演講,說明人的行為有三個層次,最內圈是Why、再來是How,最後是What。Simon Sinek認為,大部份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What),有些人知道如何將在做的事情做好(How),但只有少數的人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Why);而那些被稱為真正領導者的人,往往就是那些知道Why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生命目標具有清楚的信念,因此當他能用Why來說服或感動別人,自然而然就會有跟隨者。http://www.youtube.com/watch?v=L1-0TQZaswA


我想起從事第一份工作時,我是中輟生專線的督導,因此我常常有機會跟已經中輟或有中輟之虞的學生談話,他們最常挑戰我的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讀書?」我可以想像,大部分的孩子,因為念書念得來,整個社會主流也傳達一種書念越多越好的氛圍,於是就乖乖地到學校上課,但是就會有少部分的孩子,「大家這個年紀都去上學」並無法成為一個驅動或感動他去上學的理由,他渴望更深刻或更清楚的意義,卻在現有的體制中聽不到或找不到,進而做了中輟的選擇。


運用上述的架構來檢視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忙來忙去的事件內容,就是所謂的What,我們找到各種處理事情的方法,就是所謂的How,但唯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活著,意即所謂的Why,我們才有能力去思考How、取捨What。


我們到底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的行動,會帶來很大不同的發展結果。舉例來說,我可以每天庸庸碌碌地做著我的工作,並且努力修正工作流程,讓我可以縮短工作的時間;等我成功地將工時縮小,多出來的時間,我並不知道要幹什麼,所以我會拿來逛網路、看小說,然後周而復始地面對每一天。當我安靜下來檢視我的生活,我能夠想到的Why,就是我為了五斗米而折腰工作,我只是為了吃一口飯而已。這是由下而上的邏輯。


相反的,我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為了什麼?」然後我發現,我想要充分體驗人生,我想要知道人究竟在想什麼,我想成為一個自由的人。於是我定義自己的人生使命是「幫助自己和別人充份體驗生命,進而增加自我瞭解,並且活得越來越自由」。


當我有了Why,我再來思考How和What,我才會發想運用寫作、提供心理諮商、演講與帶領活動等方式(How)來達到上述的目的。最後的What就是,我要成為諮商心理師,我必須要念輔導諮商相關的研究所,我需要考過國家考試,我需要對各種工作機會推薦自己,然後我才有管道可以讓我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我要能夠提供演講和帶領活動,我必須要看很多跟心理相關主題的書,我也會去看電影和小說來增加我對人性的瞭解,我要把握別人願意讓我上台的機會,這樣才能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鍛鍊我上台演講的台風,進而成為一個動人的演說家。我想寫作,就必須要有很多素材,擔任心理師以及我平常看書、看電影的自我訓練,滿足了這個部份的條件;然而光有素材不夠,我還需要練筆,所以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寫一篇文章等。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回應最初的Why,這是由上而下的邏輯。


由下而上的邏輯,表面上看起來有完成許多事情,但會因為看不到意義,或不滿足活著只是為了活著的理由,心裡很容易會產生空虛;但如果是由上而下的邏輯,因為我們很在乎活出自己的使命,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很願意想方設法解決,思考更多可能性的策略,並且利用怎樣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的目標,做出最後手段的取捨。


親愛的SeedYouth,一個不忘初衷的人,面對人生的許多不確定性和挑戰,比較不會容易失去方向,比較能夠堅持到底,所以讓我們一起來想想屬於自己的Why吧﹗祝福你我愛你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