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種子心靈start from here

親愛的SeedYouth:


你是一個可以自在拒絕別人的人嗎?你可以做到或覺得困難的原因是什麼?我常常遇到很難拒絕別人的人,甚至自己也在這個議題掙扎許久,讓我深信「拒絕」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今天,就來聊聊它吧。


什麼時候會需要「拒絕」?通常是在別人對你有所請求的時候,你收到這個訊息,接下來進入評估是否要答應的判斷;腦中考量因素不外乎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我能否勝任?這是一個我幫得上的忙嗎?我的能力和時間允許嗎?接下來則思考關係,我想不想幫他?我的幫或不幫,會如何影響關係,對方會怎麼樣嗎?最後可能思考更大的脈絡,我幫了對誰有好處?以及幫這個忙,符不符合我自己的價值信念?有沒有意義?


理想的狀況下,我答應的事情,應該是那些符合我做得來、也想做,以及做了有意義的要件,最終有個美好的結局;換成勵志故事的版本,就會是我想做,因為做了有意義,所以就算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來,我仍願意把它當成一個走出舒適圈的挑戰,然後努力解決問題,達成任務。比較尷尬的版本是,不管我做得來或做不來,我清楚自己不爽做,也覺得做了沒意義,卻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拒絕,或是擔心不答應,可能會造成關係的變化,只好硬著頭皮說YES。


有趣的是,只考慮自己利益以決定要不要答應別人的人,通常沒有不知如何拒絕他人的困擾,他們的思路很簡單,對我有好處,我就做,沒好處,就拒絕。換句話說,會掙扎要不要拒絕的人,通常是因為也在乎別人的感受,所以讓決定變得複雜;我們不想讓別人難過、擔心別人在心裡將我打叉,我們嘗過也討厭被拒絕的感覺,所以我們將「拒絕他人」等於「讓人難過/失望」,等於「我們會被討厭」,甚至是「下次我需要他時,他也會拒絕我了」……如此負向推論下去,越想越失去拒絕的能力。


上述這些擔心,的確都可能發生。不過若我們換個角度想,因為不敢拒絕而答應的事,我們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做,因此很可能會做不好;或就算達成任務,壓抑下來的不滿卻四處流洩,不小心就從別的地方冒出來,最終也會傷害到我們在乎的人與關係,到時候不是更難收拾嗎?


我想起在書中看過的例子,團體治療的場合,一個因為不懂拒絕他人而非常苦惱的個案,正在敘說他的困難,治療師突然給了一個指令,要他躺在眾人面前,想像自己已經死亡,以及自己一輩子都不敢拒絕別人,就要這麼窩囊地死了的狀態。個案因為這個突如其來的指令愣了一下,他是一個非常內向害羞的人,要他躺在眾人面前實在太尷尬了,於是他緊張地說:「我做不到。」治療師沒有因為這樣放過他,繼續說:「你現在就在大家面前躺下來,想著自己到死之前都不敢拒絕別人。」個案也加大音量回應:「我不行啦﹗」這時只見治療師緩緩露出笑容對個案說:「哇﹗你剛剛已經當著大家的面,『拒絕』我兩次囉﹗所以啊,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拒絕別人的。」


上述的故事或許讀來有些詼諧,但它也為練習「拒絕」指引了方向,當你有一個更在意的事情,或更想要達到的目標,你勢必得要改變原來的生活型態,「拒絕」那些違背你心意或目標的邀請,就算會因此冒著關係生變的風險,也願意勇於承擔。


如何累積改變的動能,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理由,它可能來自:我想成為有誠信的人,不是因為害怕拒絕而答應,而是因為評估過想做、也可以做才答應,所以說到就會做到、做好。我想交值得交而不是表面的朋友,相信真正的朋友,願意給我拒絕的空間,尊重我對自己狀況的評估,我也會練習給他們拒絕我的空間,不用感情勒索對方。我不想再一直委屈和扭曲自己的感覺,我要勇敢為自己發聲,我要當一個愛自己和保護自己的人……


親愛的SeedYouth,如果從現在開始練習「拒絕」的功課,你想從哪裡開始呢?什麼會成為你的動能呢?一起來想想吧﹗


祝福你

我愛你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