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華盛頓DC出差,回歐洲因為時差關係,我本來就有耗掉整個週末的打算——沒想到週末真的變成荒謬的北美一日遊——平平一個美東華盛頓DC飛西歐倫敦,結果這中間竟然排了在美國中西部的Denver轉機,等於是我先往西邊飛了北美洲的一半,再往東邊穿越半個北美洲跟整個大西洋。
當時公司系統因為時間與預算太緊,臨時把票訂了,我也沒多看。但真正搭上飛機時實在是心如死灰。週六搭機早上我還跟在美國的朋友們聊天,到我降落Denver時,這個朋友群組樂到不行:「順手打卡!我甚至都沒有去玩過!」
但崩潰的不只這個,我好不容易降落倫敦後,先是在行李轉輪上找不到行李;找了聯合航空窗口追蹤,在倫敦機場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躺在地板角落的行李。且我還發現行李箱一大角被摔上黃綠色刮痕——擦都擦不掉。
我真是當下白眼翻了720度。
回家路上氣到在網路上狂找耐摔耐撞的行李箱品牌到底有哪些。
但當我氣到不行時,突然給我搜到一個名叫 Crash Baggage 的義大利牌子,產品特色是行李箱本身就是被撞擊的風格。與其怕撞,不如先撞出有型的樣子。
這個思維太幽默,我突然就氣消了。
而被這個創意拉進去官網看之後,哇,被燒到不行!!
我真的是越逛官網一邊就在讚嘆這個設計思維與洞見:消費者旅遊時,若可以選擇,當然是帶喜歡、好看、耐用的行李箱出門。但很多人之所以不選擇豐富多彩的顏色與設計,不就是害怕行李箱在運送過程中發生各式各樣無法預估的損害嗎?行李箱品牌在設計上與商業的解法,有不少都是朝著堅固、防撞,或是靠著花紋與形狀來最小化碰撞造成的視覺效果。在行李箱上貼貼紙、買保護套,也多半是用同樣的保護與預防心態來的。
Crash Baggage 的創辦人 Francesco Pavia 也出身行李箱世家,或者至少說,他爸爸早已在行李箱產業耕耘。看了這麼久、這麼多產業內的解法,他靈機一動,說:「讓我們用錘子打造行李箱吧!」這個不抵抗不可抗力,反而以退為進,順手推舟的解法,讓我瞬刻腦袋翻轉了過來。
Creativity is seeing what others see and thinking what no one else ever thought. – Albert Einstein
我都想動手下單了,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