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優先考慮「我用這個平台能幹嘛」。
我發現,很多寫作者看到有新平台就會喜孜孜跑去嘗試,可是用到後來,他們在那些平台做的事情,就跟平常待的平台沒兩樣。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台本身尚未成熟,所以寫作者們能夠發揮的空間不多。也因為不管去到哪,作業內容幾乎沒啥變,他們能在這些平台得到的益處也十分有限。
那麼這時候就要去想:如果我不能更有效使用它,那是不是先暫時不要用會比較好?
這個觀點非常寫作者角度,但我覺得合理到不行。
我認為寫作者本來就沒有必要體諒一家平台的處境,新平台所以太稚嫩、功能陽春,那不關使用者的事,是他們作為產品開發者要去處理好的,不是使用者要替他們承擔的責任;也因此,如果新平台功能簡潔到寫作者根本沒必要多耗費心力去經營它,那乾脆暫時放棄比較快。
一篇文章發表在五個平台,其中只有兩個平台迴響成效不錯,其餘不是寥寥可數就是掛零,以效率而言當然是專注在成效好的平台最佳了。
或許有些寫作者會認為,使用多個平台是長期投資、分散風險,其實與其這樣你倒不如自架網站吧,至少東西你還能自己留著。很多人擔心大平台會突然倒掉,卻沒想過新的內容平台有可能因為早期經營不利早夭?還蠻奇怪也蠻有趣的想法。
說到長期投資,很少人像我一樣在2018年用文字長期投資方格子──阿那個年代就只有方格子比較偏商業化,也是少數主打內容有價的平台啊。同類型的平台少,內容平台市場剛崛起,整段歷程就是拓荒期,所以才會需要投資當年很新穎的方格子。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成熟的平台大有平台在,不同商業模式有不同的經營玩法,我實在不覺得在這種時代還有必要長期投資新平台,並且浪費不必要的功夫在它們身上。新平台不成熟,那是他們的事,他們有沒有能力邀約知名創作者充實收益與名氣,借鑑其它成功平台盡快做出優勢,是這些新平台團隊自己要努力做好的,沒有必要溫馨等待也沒有必要體諒,溫柔過頭到頭來苦的是自己。
我認為要多棲平台可以,但不妨抽個時間看看這些平台的生態究竟發展得如何。半年是最大的善意,如果半年過去還是沒有起色,那我是建議暫時別浪費時間在這些平台努力,而是把重心放在真正有讀者、有流量的地方──花一堆力氣在這些新平台?搞不好回FB粉專寫文還好上太多。
話說回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所以如果不認同我的看法,仍然覺得能用就用、反正就當長期投資,那都是個人選擇。只是還是回歸幾個現實問題:成效不佳、平台發展不明朗、變化有限,那還是建議加家審慎看待會來得好。我好說歹說也是曾被Matters浪費過寫作青春的人,身為過來人我就是加減提醒,剩下都是個人選擇,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