いまはただ恨みも有らず諸人の 命に代はる我身と思へば
臨終無怨亦無恨,僅將吾身代諸君。
【本傳】
別所長治(1558年?-1580年2月2日)是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與大名,為別所氏的嫡男。
其父別所安治過世後,他年少即繼承家督,並在風雲詭譎的戰國局勢中奮戰至最後一刻。
早年與家督繼承
長治出生於永祿元年(1558年),是別所氏的正統繼承人。元龜元年(1570年),父親安治病逝,當時年僅十三歲的長治,在叔父別所吉親及重宗的輔佐下,正式成為別所氏當主。
別所氏自早期便歸順織田信長,作為播磨國的重要勢力,一直扮演著信長在西國戰線的盟友。
天正三年(1575年)十月,長治前往岐阜謁見信長,並於翌年新年再次訪問,從名字中的「長」字可推測,他的元服名可能受到信長賜予的偏諱。
與羽柴秀吉的決裂
天正五年(1577年),信長派遣羽柴秀吉擔任中國地方總司令,負責征討毛利氏。
當時,長治作為織田方的一員,配合秀吉對毛利勢力發動攻勢。然而,隨著秀吉的影響力日漸增強,他對播磨豪族的態度變得專橫跋扈,引發了地方領主的不滿。
長治的妻子來自丹波國的波多野氏,而波多野秀治因與明智光秀交戰,被信長殘忍處決,這進一步加深了長治對織田家的怨恨。
此外,叔父吉親亦強烈反對秀吉的專制作風,在他的影響下,長治終於決定反叛織田信長,轉而與毛利氏結盟。
長治的叛亂激起了播磨地區的大規模反織田勢力,形成了東播磨地區對抗信長的重要戰線。然而,這也讓他成為秀吉全力鎮壓的目標。
三木合戰——絕地抗戰
天正六年(1578年),秀吉奉信長之命率大軍進攻別所氏的本據地三木城。長治憑藉城池堅固的防禦工事和毛利氏的援軍,多次挫敗織田軍的攻勢。
然而,秀吉並未選擇正面強攻,而是施展「兵糧攻め」(切斷糧道)戰術,徹底圍困三木城,史稱「三木之干殺」。
在這場長達兩年的圍城戰中,城內糧食逐漸耗盡,守軍與百姓忍受飢餓,甚至傳出以樹皮、草根充飢的慘況。
雖然毛利氏試圖派遣援軍,但未能突破織田軍的封鎖,城中情勢日益惡化。
面對無法挽回的敗局,天正八年(1580年),長治與秀吉談判,條件是若他自裁,則城內士兵與百姓得以存活。為了保全部下與家眷,他選擇接受此條件。
壯烈犧牲與辭世之句
天正八年二月二日,別所長治與其兄弟及妻子在三木城內集體切腹,以家臣三宅治忠為介錯人,結束了自己年僅二十三年的短暫一生。
臨終前,他留下辭世之句:
「今はただ うらみもあらじ 諸人の いのちにかはる 我身とおもへば」
(今生唯願,無憾無怨,捨吾身命,換得眾生。)
他的法名為「英應院殿剛覺性金大居士」。
死後與影響
別所長治之死,象徵播磨地區豪族勢力的瓦解,三木城陷落後,整個播磨地區正式納入織田政權的掌控。這場戰役也為秀吉日後的中國征討戰奠定了基礎。
關於長治的後裔,有史料記載他的兒子吉治(後來的八木藩藩主)成功逃出,另有傳聞稱,他的另一名兒子千代丸在家臣後藤基國的護送下,避難至上津城,並在該城失守後隱姓埋名,以農民身份存活。
今日,三木城遺址的上之丸公園內,仍矗立著刻有長治辭世句的歌碑,並豎立了當地國際獅子會捐贈的長治騎馬武者石像。每年的1月17日,當地會舉行祭祀儀式,以烏冬供奉,以紀念當年因饑餓而食用草根樹皮的城兵。
此外,每年5月5日,當地亦會舉行「別所公春祭」,包含武者行列與歌碑祭,以悼念這位忠義剛烈的武士。
別所長治的故事,是戰國時代中小豪族奮力抵抗大勢力的縮影。他的犧牲雖未能改變時代的洪流,卻讓後人見證了武士精神中最悲壯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