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衝動地(真的是心血來潮地報名) 一場新書發表會的座談,書名為<<台灣史是什麼>>。
坐在講堂裡時,我非常忐忐,因為其實我完全沒看過這本書,也不了解作者。
長期浸泡在科學和醫學領域,偶爾會讀些文學、財經、心理方面的書,但是對於歷史我真的好陌生,很缺乏這類的文化素養,真是慚愧。
但我為什麼會去呢?
可能自從看完了<<台灣經濟400年>>以後,回憶起小時候學過的歷史,產生了一些想法和困惑,想要更進一步地探索,想聽聽看專家會怎麼說。
我出生那年,正好是解嚴。
國小讀的課本是國立編譯館*寫的,我們既要熟背唐堯虞舜夏商周,通曉從黑龍江到海南島的古地名和人文,但又有一門獨立的課專門介紹台灣歷史,台灣地理。
成長過程幾十年來,「你自那裡?」「你屬於那裡?」,從來都是飯桌酒席、鄉里士紳、新聞媒體爭論樂此不疲的話題。
我所成長,和我緊密相連的這塊土地,為何好像很熟悉,卻又充滿不確定和謎題。每當有人信誓旦旦地提出了見解,隨即又會被另一個同樣信心滿滿的人反駁。
我來自哪裡,我是誰,台灣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未來將往那裡去?這是我感到好奇和困惑的問題。
我想透過閱讀和理解來重新回顧歷史。但,歷史資料又是可信的嗎?是不經篩選和人為修飾的嗎?
在這場座談會中,有周樑楷教授引言講述他們做為學者的時空背景,那些我不曾參與的年代。作者吳密察教授則是分享了他著作的初衷,對台灣歷史的解讀,和幾個重要事件的解析。
吳教授提到幾個問題我覺得很值得思考:
1.說說台灣料理,你會想到什麼?
2.如果要向外國人展示台灣特色,你會準備什麼?台灣的代表服裝? 台灣的歌?
3.台灣歷史有多久? 400年? 不,可能有4000年 ,在沒有歷史學者研究和記錄前,不代表歷史不存在啊。
4.民族主義不是血統主義,當我們認同這塊土地,文化,體制……我們就是台灣人。 (抱歉可能不是精準的原話,但大意是不該以種族來做為區分)
我覺得其實討論下來最令人感動的是,我們能夠以開放和多元的角度,去收集不同資料,自由的發表意見和辨論,勇敢地提出問題,最終每個人得以發展出自己的思維,進行解讀並做出判斷,無論立場為何,這個過程本身就彌足珍貴。
*國立編譯館已於2011年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