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郁-avatar-img

韓郁

8 位追蹤者

韓郁

8 位追蹤者
我是一名家醫科醫師,喜歡閱讀、觀察、思考,與不同的人互動。希望在發揮專業的同時,也豐富自己的人生。 專長是居家醫療、安寧緩和、預立醫療諮商、高齡照護、藥物整合等。從事這類工作很耗能,但藉由書寫、分享,能夠自我療癒,也想傳達正確知識與觀念讓更多人了解。
avatar-img
醫療和醫療以外的事
11會員
107內容數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40歲的人和80歲的人血壓標準一樣嗎? 正常生活工作的人和臥床多重慢性病的人血壓標準又是同樣的嗎? 從2025年更新的高血壓診斷與治療指引來了解,所謂高血壓的定義倒底是什麼。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人類學家,她以自身融入紐約上東區媽媽圈的過程,運用擅長的人類學背景,將「貴婦媽媽社群」當成一個族群用人類學和動物行為學的視角,將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育兒文化,和人類演化、社會心理學作對照,書寫一段觀察與生活經歷。
Thumbnail
父母提供什麼環境和教養,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台灣升學主義和成績至上思維是否適用於AI時代? 日本知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認為,父母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孩子的「生存力」,使其能獨立生活。重要的事包含:觀察孩子特質、支持其自主學習、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以及父母自身成長。
Thumbnail
發生車禍或者意外後,如果只是輕傷,需要去看醫生嗎? 一定要當天取得診斷書嗎? 攸關法律糾紛、保險理賠、請求賠償、職災補助的診斷書,有些事你應該要知道。
Thumbnail
這本十年前出版的書籍,改編為電視劇後引起廣泛討論,主題在探討親子關係。父母養育子女本是出於善意和愛,但對於成果的迷思和社會壓力,卻可能最終傷害了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自主。 父母學習認識自我,覺察和課題分離,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Thumbnail
「媽媽」這份終身無給職的工作,有體力、腦力、心力的各種挑戰。如果給媽媽一天的時間,妳會怎麼用? 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感?
Thumbnail
安寧居家團隊可說是末期病患家庭堅實的後援。在面對疾病帶來的生活改變、家庭照顧與經濟負擔、龐雜的醫療資訊感到茫然無頭緒、焦慮、疲累、害怕死亡即將到來之時,有一群人,願意陪在身旁,走完這艱難卻無可迴避的最後一哩路。
Thumbnail
高敏感孩子的特質,在於觀察細微、感受深刻、反應強烈,容易累積負面情緒,但同時也擁有強烈的同理心,能將敏感特質轉化為優勢。 照料這樣的孩子,雖然需要花更多心思,但也要記得保持適當的距離,接納、尊重和支持高敏感孩子,他們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大放異彩。
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必須花一輩子來探尋。什麼是工作? 活著又是什麼? 自己又是誰? 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靠自己去尋找。人生,就是尋找這些答案的過程。 來看 <<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 作者枡野俊明大師,對於人生、工作、人際關係的另一力作。
Thumbnail
路克日誌-avatar-img
2025/07/23
喜歡封面還有專注在對自己真正必要的事物上,謝謝分享。
做為現代人,你我最有可能以慢性病、衰弱,漸至失能的狀態迎向死亡。 學習死亡識能,如同學會自我照顧、財務規劃一樣地重要。 安寧緩和療護所關注的,是如何盡可能讓一個人有尊嚴、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需要大家共同思考與學習。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