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占答張平章
補天手段蹔施張,
不許纖塵落畫堂。
寄語新來雙燕子,
移巢別處覓雕梁。
【人物簡介】
元嚴,金代大儒元好問次女,山西忻州秀容人。她出身書香世家,天資聰穎,才華橫溢,然命運多舛,經歷了世事無常的波折,最終以堅韌與才情書寫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早年生活與家學淵源
元嚴生於貞祐元年(1213),自幼承襲家學,聰慧穎悟,尤擅詩文。元好問身為金、元之交的文壇盟主,博學深思,精通詩詞、文史碑刻,對元嚴寄予厚望。她不僅外貌清麗,如風中芙蓉,更是天性早慧,才思敏捷,文采卓然。
元好問對這個女兒尤為鍾愛,從他寫給女兒的三首詩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寄女嚴三首》:
其一
鸛崖魚窯路間關,旬月無由一往還。
寒食歸寧見鄰女,舉家回首望西山。
其二
添丁學語巧魚弦,詩句無人為口傳。
竹馬幾時迎阿姊,五更教誦木蘭篇。
其三
眼前兒女最關情,不見經年百感並。
聞道全家解禪理,擬從香火問無生。
這三首詩表達了父親對女兒的深深牽掛,也隱隱流露出對她婚姻未來的擔憂。
破碎的婚姻與歸家之路
元嚴的婚姻,是她人生悲劇的開端。據明代《忻州志》記載,她嫁給了盧氏縣進士楊思敬。婚後,元嚴原計劃在寒食節歸寧省親,然而現實卻未能如願。元好問憂心忡忡,在《寄女嚴三首》中寫道:
寒食歸寧見鄰女,舉家回首望西山。
這一年,她未能如期返家,顯然婚姻出現了變故。據傳楊思敬早逝,元嚴寡居,之後或因失意紅塵,毅然出家為女冠。大約在正大八年(1231)前後,她終於返回娘家,依偎在父親膝下。
學識卓絕,擔任宮教
天興二年(1233),元好問將手書的家族史《千秋錄》交由元嚴保管,可見對她的信任。彼時,白朴回憶兒時在元好問家求學,有位「阿姊」曾教他誦讀元好問的《放言》詩,推測這位「阿姊」應該就是元嚴。
大德碑本《遺山先生墓銘》中記載:「女冠,詔為宮教,號浯溪真隱。」這短短數語,包含了她人生的諸多曲折。她受詔入宮,教授宮中女子詩文禮儀,可見其學識之淵博。元嚴的道號「浯溪真隱」,取自遠祖元結隱居之地 —— 湖南浯溪,並非真的隱居於此,而是寄託著對家族文脈的認同與敬仰。
詩才機敏,巧拒權貴
宋末元初的文士蔣子正在《山房隨筆》中記載了一則關於元嚴的軼事:
元嚴才貌雙絕,引得張平章當揆意欲娶她為妻,便遣人向元好問提親。元好問並未擅自做主,而是讓女兒自行決定。張平章喜不自勝,親自登門造訪,欲窺探元嚴的態度。
彼時,元嚴正拿著畫筆,在修繕畫堂天花板上的彩畫,見張平章到來,便停下手頭工作,上前接待他,張平章久慕才女詩名,請教她近來有何新作?元嚴看著畫堂,即景吟詩道:
補天手段暫施張,不許纖塵落畫堂。
寄語新來雙燕子,移巢別處覓雕梁。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修繕房屋,實則借景寓意,以「補天」喻自身高潔,以「燕子築巢」比擬張平章的追求,巧妙地表明自己不願再嫁的立場。張平章聞之,悚然退去。
晚年坎坷,病中辭世
元嚴的一生,歷經離別之痛。丈夫早亡,母親張夫人去世,幼妹阿秀亦因悲傷過度而離世。這接踵而至的喪親之痛,使她身心俱疲,身體每況愈下。她在太原道觀修行,雖已看破紅塵,然病魔卻未曾放過她。
蒙古憲宗五年(1255)前後,元嚴病重,消息傳至元好問耳中。彼時年邁的元好問隱居鹿泉,得知女兒病情惡化,急忙趕赴太原探望,逗留百餘日。然而,最終藥石罔效,元嚴病逝,帶著一生的才情與悲戚,歸於塵土。
餘音不絕,蘭心蕙質
由於史料匱乏,我們無法確知元嚴的確切卒年。然而,她的才華與高潔,仍在後世流傳。有人將《玉台文苑》卷七中的兩篇題畫贊《雨竹圖贊》《風竹圖贊》歸於元嚴名下,儘管這可能是後人附會,但足見世人對她的敬仰與推崇。
雨竹圖贊
涓涓而淨,森森而立。
孟宗何之,淚痕猶濕。
風竹圖贊
可屈者氣,不屈者節。
故人之來,盡掃秋月。
這兩首贊辭,展現出竹的高風亮節,也映射出元嚴清冷孤傲、不隨流俗的品性。
元嚴的一生,是動盪時局中一位才女的縮影。她歷經喪親之痛,飽嘗世事無常,卻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持與才情。她的身影,宛如一顆流星,既驚豔了時光,也溫柔了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