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久不見,前陣子小編們都處在忙碌的地獄中,遲遲沒有時間發文,想必有許多人也正在龐大的壓力之下,此時就讓小編回想起國高中備考的時期,而再過不久就是學測了,對於高中/職生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會帶給他們強大的壓力,其實不僅僅是大考,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面臨許多重大壓力的考驗,包括家庭、人際或工作,都可能是造成我們壓力的來源,且隨著年代的差異,不同世代對於同樣事件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我們可能會聽到長輩說:「你這哪算什麼壓力,我那時候才叫壓力很大好嗎!」;或是朋友們說:「你這狀況也還好吧!你想太多了啦!」,這些話都會使我們不被理解,也會讓我們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抗壓性太低了呢?
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說:「沒有壓力哪來的成長」,然而壓力真的越多越好嗎?其實不然,根據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如圖),適度的壓力雖然會讓我們感到緊張與焦慮,但我們能夠有足夠的控制感與效能感,努力積極的實驗目標,然而當沒有壓力時,的確會使我們容易變得怠惰,也會缺乏足夠的動機去執行想要的目標;但相對的,當壓力過於龐大時,容易使我們過度焦慮不安與出現失序感,長期下來可能會感到習得性無助,並出現身心症狀,我們可以從生理、情緒與行為三個面向,來檢視自己是不是處在過大的壓力狀態下:
1.生理:過於疲累、睡眠困擾(嗜睡、失眠等)、全身緊繃、腸胃不適、胸悶…
2.情緒:焦慮不安、暴躁、難過、失落、無力無助、憂心忡忡、易怒、失控…
3.行為:自責、不想與人互動、坐立難安、高風險行為(飆車、酗酒等)…
當上述這些狀況頻繁出現的時候,可能表示我們長期處在高壓的狀況下,使身心難以承受,此時找到合適的抒壓方式便十分重要,小編提供一些有助於釋放壓力的方式:
*找信任的親朋好友或師長聊聊,幫助自己抒發情緒。
*整理生活中的壓力源,釐清讓自己感到不適的原因是什麼。
*抽空做讓自己開心或放鬆的事情,如:聽音樂、睡覺、運動、手作、冥想…。
*就診身心科,透過服藥改善身心症狀,讓自己更有餘裕處理壓力事件。
*找諮商或臨床心理師聊聊,幫助自己調適情緒、整理思緒與調整身心狀態。
每個人的抒壓方式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可以多加嘗試,找到有助於自身的方法,最後小編想要跟大家說,壓力對我們追求目標的過程固然重要,但也要記得適當的放鬆與抒發,才能夠讓我們走得長遠,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適當的平衡。
FB:不正鯨心理師
IG:不正鯨心理師
#壓力 #效能 #抒壓 #不正經 #不正鯨 #心理諮商 #諮商 #台南諮商#王郁盛心理師 #高郁婷心理師 #黃琳幀心理師 #曾奕樹心理師 #溫國靖實習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