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囊仙(1777—1797),原名王阿從,布依族人,生於南籠府(今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城南鄉洞灑寨。自幼聰慧,擅長草藥治病,並精通布依族宗教儀式,為百姓祈福消災,深受敬仰。因容貌絕美,布依族人尊稱其為“囊仙”(布依語:Naangzhsianl,意為仙姑)。
亂世起義
清朝嘉慶年間,清廷在貴州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導致民族壓迫加劇,封建統治者與地主階級對布依族民眾橫徵暴斂,甚至連穿民族服飾也被視為“違制”受罰。布依族人民深受剝削,怨聲載道。在此背景下,王囊仙挺身而出,成為布依族人民反抗清廷暴政的領袖。
乾隆六十年(1795),南籠鎮總兵花連布率軍鎮壓松桃石柳邓起義,南籠防守空虛,王囊仙與韋朝元等人乘機策劃反清行動。嘉慶元年(1796)冬,她以木刻符號為信號,號召各地群眾於洞灑、當丈集結,數千布依、苗、漢、彝族貧苦百姓紛紛響應。眾人公推王囊仙與韋朝元為首領,建立軍政巫三合一的組織,修築木柵石城,儲備糧草武器,誓言推翻清廷暴政。
嘉慶二年(1797)正月初五,義軍正式起義,黃抱良(大王公)率先於北鄉殺塘兵,點燃戰火。義軍迅速攻陷普坪,切斷南籠官兵退路,翌日包圍南籠府城。知府曹廷奎驚恐萬分,觸楹而死,府經歷金淳、把總楊文海急調鄉勇防守。因城池堅固,清軍憑地勢優勢以大炮轟擊,義軍雖奮勇攻城,仍未能攻破南籠城門。在激烈戰鬥中,大王公中彈陣亡。
此後,義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永豐州、普安、冊亨、新城等地,並直逼紫雲、長順、織金等地,義軍聲勢浩大,清廷震驚,嘉慶帝急令雲貴總督勒保率軍鎮壓,並調集珠隆阿、張玉龍等名將剿捕義軍。
浴血奮戰與最終殞落
歷時數月的激戰中,義軍雖屢遭圍剿,仍頑強抵抗。嘉慶二年八月十五日,勒保集結大軍猛攻洞灑、當丈兩寨。義軍拼死抵抗,以大刀、長矛與敵軍展開殊死搏鬥,兩寨最終失守,無數義軍英勇戰死,寧願投火自盡也不願受辱。
王囊仙與韋朝元雖已精疲力竭,仍奮力作戰,最終不敵,被清軍俘獲。據勒保奏折記載,王囊仙在洞灑內城舉火自焚,卻被都司王宏信從烈焰中拖出,身受重傷被擒。另有《興義府志》記載,她是被當地郡人馬韜、張定邦等人生擒,亦有說法稱她因誘敵深入而遭埋伏被捕。
王囊仙與王化明、韋抱堵等四名義軍首領被押解進京,清廷嚴密看守,途經各省時,各州府官員需親自交接押送,可見朝廷對她的極度忌憚。最終,王囊仙於嘉慶二年十一月初七(1797年12月24日)在北京被凌遲處死,年僅二十。
容貌與傳說
王囊仙之美貌,在布依族民間流傳甚廣。在布依族敘事長詩《王仙姑》中,有這樣的描述:
阿從長大像花樣,
長得更比山茶花漂亮。
後園竹葉好看,
沒有阿從眉毛彎。
盤江河水清又清,
抵不上阿從眼睛明。
其英勇與悲壯的一生,被後世傳頌不已,與法國聖女貞德相提並論。儘管史書對其是否習武存在分歧,但民間多認為她武藝高強,驍勇善戰,親率義軍衝鋒陷陣。無論如何,王囊仙的影響力在布依族人民心中永存。
歷史意義
南籠布依族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其影響深遠。清廷為削弱布依族反抗力量,將南籠改名為“興義府”,並將義軍繳獲的武器鑄成大鐵柱,立於貴陽甲秀樓旁,以示威嚇。然而,王囊仙的英勇事蹟卻成為布依族人民心中的不朽傳奇,鼓舞著後世無數反抗壓迫的志士。
王囊仙 —— 這位僅僅二十歲的女子,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裡,燃燒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之路。她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成為民族英烈的不朽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