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折價券怎麼用,也藏著選擇思維
一張免費折 50 元的折價券 vs 花 50 元買來、可折 70 元的折價券,你會先用哪一張?
正確答案是先用後者,因為沉沒成本(50 元)已經發生,選擇應該以「現在能省最多」為原則。這跟投資一樣,別讓過去的投入綁住當下的理性。
2. 評估報酬,不能只看漲跌
市場劇烈震盪時,我們往往只盯著資本利得(賺或賠了多少),但別忘了還有殖利率(股息回報)。真正要看的,是總報酬率(總體投資報酬),才能全面衡量風險與價值。
許多人等股票漲回成本價就急著賣出,但投資的關鍵是公司未來的基本面,不是過去的買入價格。
該賣出的是前景不明的公司,而不是跌過一次的價格。
3. 情緒影響決策:銀牌選手的悲劇不是最差的成績,而是錯的比較對象
多數人以為自己活在自由開放的制度下是理所當然,但其實回顧歷史,專制才是常態。
就像市場上,我們以為大家都理性投資,其實多數人從未意識到自己的決策是被情緒與群眾牽動的。
市場崩跌後,很多人覺得「早知道就停利」、「要是我沒進場…」但這其實是心理上的錯覺。
銀牌選手比銅牌更不快樂,不是輸給別人,而是輸給了自己的期望值。
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趁著這次台股下跌,我們不是只該問「現在怎麼辦」,而應該回頭問:「我過去做的是正確的事嗎?」
因為真正的長期投資,不只是持有,而是持有正確的東西,並用正確的方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