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9日,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發布《臺灣省戒嚴令》,就此開啟了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這段時期的恐怖不只是人民會因為思想而入罪,而是包括政府對思想與言論不斷變動的審查標準,不知道身邊的人是不是爪耙仔,以及隨之而來的秘密審判,讓社會陷入互不信任、自我審查的漩渦。即便幸運躲過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刑求與刑罰,政府也能「程序完備」地用充公財產等手段,讓你完全地在臺灣社會性死亡。
這段日子無疑是臺灣史上最黑暗,且必須嚴肅面對歷史的時期。然而,當今在野黨不僅在近日三讀通過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中再度於再修正動議拿掉了草案中的「白色恐怖記憶日」,甚至還不斷將自身所面臨的貪汙、偽造文書犯罪追訴比擬為威權政府打壓異己的手段,無疑是對歷史最大的不敬。
「白色恐怖」四個字背後的意義與重量不應該給在野黨如此模糊與減輕。既然他們不記憶,我們就必須更用力地去記憶。因為記憶,是這個社會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一起邁向未來的重要過程。如果遺忘歷史,不只是混亂社會的價值觀,更無法讓臺灣島上的人們團結面對未來的挑戰。
圖片是臺北市舊華山車站的月台遺跡,這裡曾是國民黨威權政府押送政治犯前往基隆港,再轉搭船舶前往綠島監獄的起點。
1949年5月19日,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發布《臺灣省戒嚴令》,就此開啟了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這段時期的恐怖不只是人民會因為思想而入罪,而是包括政府對思想與言論不斷變動的審查標準,不知道身邊的人是不是爪耙仔,以及隨之而來的秘密審判,讓社會陷入互不信任、自我審查的漩渦。即便幸運躲過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刑求與刑罰,政府也能「程序完備」地用充公財產等手段,讓你完全地在臺灣社會性死亡。
這段日子無疑是臺灣史上最黑暗,且必須嚴肅面對歷史的時期。然而,當今在野黨不僅在近日三讀通過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中再度於再修正動議拿掉了草案中的「白色恐怖記憶日」,甚至還不斷將自身所面臨的貪汙、偽造文書犯罪追訴比擬為威權政府打壓異己的手段,無疑是對歷史最大的不敬。
「白色恐怖」四個字背後的意義與重量不應該給在野黨如此模糊與減輕。既然他們不記憶,我們就必須更用力地去記憶。因為記憶,是這個社會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一起邁向未來的重要過程。如果遺忘歷史,不只是混亂社會的價值觀,更無法讓臺灣島上的人們團結面對未來的挑戰。
圖片是臺北市舊華山車站的月台遺跡,這裡曾是國民黨威權政府押送政治犯前往基隆港,再轉搭船舶前往綠島監獄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