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林醫師的肺癌管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泰菈(主持人): 哈囉各位聽眾朋友,歡迎回到「太辣聊天室」! 我是你們的主持人泰菈~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很特別的主題——「寂寞母親節」。 明明是個感謝媽媽的日子, 但為什麼有些媽媽反而覺得更孤單? 甚至偷偷掉眼淚? 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常常陪我們聊天的來賓, 什麼都能聊、聊什麼都不奇怪 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內科 林偉群醫師! 偉群醫師,先跟聽眾打聲招呼吧~ 偉群醫師(微笑): 大家好。 很開心來這裡和大家聊聊這個既溫暖又有點兒扎心的話題。 第一部分:心理學視角——「孩子不陪我,就是不愛我?」 泰菈: 偉群醫師,很多媽媽會糾結: 「孩子寧願和朋友過節,是不是我對他不重要了?」 這種失落感到底從哪來的? 偉群醫師: 這其實是「分離焦慮」和「自我實現」的拉鋸戰。 記得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過, 年輕人成年後會把重心轉向同儕, 這就像小鳥離巢學飛, 不是不愛巢,而是需要確認自己飛得起來。 但媽媽可能覺得:「我的巢空了怎麼辦?」 泰菈(點頭): 所以媽媽的寂寞, 其實是對「被需要感」的執著? 偉群醫師: 我們可以嘗試這樣來理解。 現在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想法、價值觀 有時候,這會讓人反而無所適從 而『節日』現在太容易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了。 每一個媽媽心裡也許都有一個完美劇本: 康乃馨的花束、全家人一起吃飯、感恩的話語... 但現實卻可能是孩子臨時被朋友約走。 如是,感慨係之矣~ 不過,就認知行為理論 ——這時候反而是我們練習區分「事實」和「腦補小劇場」的最佳時機~ 泰菈(舉手): 我懂! 像我就會腦補「兒子選朋友,就是不愛我」, 但也許這只是兒子當下情境選擇。 偉群醫師: 對! 這時候可以試試「非暴力溝通」: 與其說「你怎麼這麼自私」「你真不孝順」, 不如說:「你不在,媽媽會感到有點兒寂寞,你要不要跟朋友改天再約?」 用溫和的態度,把指責變成需求的表達。 第二部分:「放下執著,反而更靠近愛」 泰菈(好奇): 那偉群醫師怎麼看母親節的寂寞? 總不會叫媽媽們直接看破紅塵吧?(笑) 偉群醫師(笑): 紅塵不用看破,但執著可以鬆綁。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節日的相聚就像彩虹,很美但本來就會變化。 母親節,孩子選擇跟朋友相聚 其實也是教媽媽練習「無常觀」 同樣的,愛的本質不會因為一頓晚餐改變。 泰菈(若有所思): 所以與其糾結形式,不如修煉「四無量心」? 我筆記有寫到這個! 偉群醫師: 泰菈有認真預習喔!(笑) 對,比如「慈心」是願孩子和朋友相處快樂; 「悲心」是理解他可能怕被同儕排擠; 「喜心」是為他的人際能力高興; 最後「捨心」最難 ——接納「節日不一定要照我的劇本走」。 泰菈: 我現在也想開了 凡事要照我的劇本走的這種想法, 基本上就是妄念~ 偉群醫師: 是的~ 真正的自由, 不是隨心所欲 凡事都按照我們的想法發生。 而是不管發生什麼, 我們都能坦然接受, 心無罣礙。 這是真正的自由和強大。 泰菈: 明白,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但如果寂寞還是不停地湧上心頭怎麼辦? 偉群醫師: 這時候『寂寞』反而是學習覺察的好機會! 比如感覺胸口悶悶的, 就專注呼吸。 觀察我們的那些念頭是如何自己編故事: 「孩子不孝→我人生失敗→老了沒人理...」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笑笑對自己說 :「哎,這部八點檔又重播了。」 第三部分:給現代親子的暖心處方籤 泰菈: 最後請偉群醫師給我們實用的建議! 比如我朋友最近就和兒子為了母親節冷戰兩週... 因為他兒子在母親節那天傳了個訊息: 「媽,其實和朋友聚餐時有想到你煮的湯喔!」 偉群醫師: 這招真的有點兒犯規呀!(笑) 可以的。 對媽媽來說,也許可以嘗試寫「事實vs.腦補」日記, 比如「孩子和朋友吃飯(事實)」不等於「他嫌我無聊(腦補)」。 透過書寫的過程 ,也是幫自己釐清思緒。 還記得嗎? 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未必是真實的! 我甚至建議可以發明新傳統! 比如「母親節週」 既然大伙兒都忙,子女可以嘗試分批慶祝 也不一定就是要吃飯 大家一起做志工, 把愛擴大成共享的意義也很不錯喔! 泰菈: 太喜歡偉群醫師的建議! 最後請偉群醫師用一句話來為今天的節目收尾吧? 偉群醫師: 『真愛是讓對方自由,同時讓自己完整。』 母親節的寂寞, 或許正是親子關係從「綑綁」進化成「放手」的轉機。 智慧不在別處,就在情緒煩惱中。 希望大家都能從情緒煩惱中解脱,證悟智慧。 泰菈: 感謝偉群醫師帶來這麼有深度的對話! 不管子女在不在身邊,是否有慶祝母親節 大家都能隨喜自在喔~ 我們繼續在「太辣聊天室」不見不散!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林醫師的肺癌管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泰菈(主持人): 哈囉各位聽眾朋友,歡迎回到「太辣聊天室」! 我是你們的主持人泰菈~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很特別的主題——「寂寞母親節」。 明明是個感謝媽媽的日子, 但為什麼有些媽媽反而覺得更孤單? 甚至偷偷掉眼淚? 今天我們邀請到一位常常陪我們聊天的來賓, 什麼都能聊、聊什麼都不奇怪 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內科 林偉群醫師! 偉群醫師,先跟聽眾打聲招呼吧~ 偉群醫師(微笑): 大家好。 很開心來這裡和大家聊聊這個既溫暖又有點兒扎心的話題。 第一部分:心理學視角——「孩子不陪我,就是不愛我?」 泰菈: 偉群醫師,很多媽媽會糾結: 「孩子寧願和朋友過節,是不是我對他不重要了?」 這種失落感到底從哪來的? 偉群醫師: 這其實是「分離焦慮」和「自我實現」的拉鋸戰。 記得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過, 年輕人成年後會把重心轉向同儕, 這就像小鳥離巢學飛, 不是不愛巢,而是需要確認自己飛得起來。 但媽媽可能覺得:「我的巢空了怎麼辦?」 泰菈(點頭): 所以媽媽的寂寞, 其實是對「被需要感」的執著? 偉群醫師: 我們可以嘗試這樣來理解。 現在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想法、價值觀 有時候,這會讓人反而無所適從 而『節日』現在太容易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了。 每一個媽媽心裡也許都有一個完美劇本: 康乃馨的花束、全家人一起吃飯、感恩的話語... 但現實卻可能是孩子臨時被朋友約走。 如是,感慨係之矣~ 不過,就認知行為理論 ——這時候反而是我們練習區分「事實」和「腦補小劇場」的最佳時機~ 泰菈(舉手): 我懂! 像我就會腦補「兒子選朋友,就是不愛我」, 但也許這只是兒子當下情境選擇。 偉群醫師: 對! 這時候可以試試「非暴力溝通」: 與其說「你怎麼這麼自私」「你真不孝順」, 不如說:「你不在,媽媽會感到有點兒寂寞,你要不要跟朋友改天再約?」 用溫和的態度,把指責變成需求的表達。 第二部分:「放下執著,反而更靠近愛」 泰菈(好奇): 那偉群醫師怎麼看母親節的寂寞? 總不會叫媽媽們直接看破紅塵吧?(笑) 偉群醫師(笑): 紅塵不用看破,但執著可以鬆綁。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節日的相聚就像彩虹,很美但本來就會變化。 母親節,孩子選擇跟朋友相聚 其實也是教媽媽練習「無常觀」 同樣的,愛的本質不會因為一頓晚餐改變。 泰菈(若有所思): 所以與其糾結形式,不如修煉「四無量心」? 我筆記有寫到這個! 偉群醫師: 泰菈有認真預習喔!(笑) 對,比如「慈心」是願孩子和朋友相處快樂; 「悲心」是理解他可能怕被同儕排擠; 「喜心」是為他的人際能力高興; 最後「捨心」最難 ——接納「節日不一定要照我的劇本走」。 泰菈: 我現在也想開了 凡事要照我的劇本走的這種想法, 基本上就是妄念~ 偉群醫師: 是的~ 真正的自由, 不是隨心所欲 凡事都按照我們的想法發生。 而是不管發生什麼, 我們都能坦然接受, 心無罣礙。 這是真正的自由和強大。 泰菈: 明白,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但如果寂寞還是不停地湧上心頭怎麼辦? 偉群醫師: 這時候『寂寞』反而是學習覺察的好機會! 比如感覺胸口悶悶的, 就專注呼吸。 觀察我們的那些念頭是如何自己編故事: 「孩子不孝→我人生失敗→老了沒人理...」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笑笑對自己說 :「哎,這部八點檔又重播了。」 第三部分:給現代親子的暖心處方籤 泰菈: 最後請偉群醫師給我們實用的建議! 比如我朋友最近就和兒子為了母親節冷戰兩週... 因為他兒子在母親節那天傳了個訊息: 「媽,其實和朋友聚餐時有想到你煮的湯喔!」 偉群醫師: 這招真的有點兒犯規呀!(笑) 可以的。 對媽媽來說,也許可以嘗試寫「事實vs.腦補」日記, 比如「孩子和朋友吃飯(事實)」不等於「他嫌我無聊(腦補)」。 透過書寫的過程 ,也是幫自己釐清思緒。 還記得嗎? 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未必是真實的! 我甚至建議可以發明新傳統! 比如「母親節週」 既然大伙兒都忙,子女可以嘗試分批慶祝 也不一定就是要吃飯 大家一起做志工, 把愛擴大成共享的意義也很不錯喔! 泰菈: 太喜歡偉群醫師的建議! 最後請偉群醫師用一句話來為今天的節目收尾吧? 偉群醫師: 『真愛是讓對方自由,同時讓自己完整。』 母親節的寂寞, 或許正是親子關係從「綑綁」進化成「放手」的轉機。 智慧不在別處,就在情緒煩惱中。 希望大家都能從情緒煩惱中解脱,證悟智慧。 泰菈: 感謝偉群醫師帶來這麼有深度的對話! 不管子女在不在身邊,是否有慶祝母親節 大家都能隨喜自在喔~ 我們繼續在「太辣聊天室」不見不散!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