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Mararum:山間料理人》是一部改編自「好旅文創」劇本的漫畫作品,由新星漫畫家南南日親身走訪花蓮阿美族部落,以細膩的筆觸與考究的田野調查,繪製出一段發生於二戰期間的飲食與人情故事。
主角巴奈是一位在戰火下離開部落、前往花蓮港日本人家庭工作的阿美族少女。憑藉部落流傳的知識與山林裡的食材,她以刺蔥、紫蘇葉、月桃花等在地植物,結合日本家庭熟悉的料理形式(如玉子燒、天婦羅、山家燒等),烹調出一道道承載鄉愁與療癒之力的菜餚。
透過與日本警察信介的相遇與互動,故事不僅描繪異文化之間的接觸與理解,更細緻呈現「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的過程──在照顧與同理中,一種新的、混合的味道誕生了。信介這位在臺出生的「內地人」,也透過巴奈的指尖,看見原本陌生的土地,開始有了意義。
漫畫名《Mararum》在阿美語中意指「鄉愁」,這也是整部作品的主軸:不論是想念千葉家鄉菜的日本家庭,還是以苦野菜為鄉土記憶的原民少女,每一道菜餚都是與土地、人、記憶深切連結的符號。
■ 心得
本作雖然有評論指出「議題太多、鋪陳不足」,但在我看來,這反倒展現出一種現代漫畫與劇本創作的趨勢:以片段釋放核心場景,吸引觀者興趣,並將他們導向更完整的小說或影視文本。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行銷設計──為創作者爭取更多連載與版權延伸的可能。如對出版產業有興趣,推薦可對照漫畫《重版出來》的討論脈絡來看這部作品的定位。
就結構來看,《山間料理人》其實有很穩健的敘事佈線。巴奈離開部落的理由(醫治妹妹),以及她採集野菜、結合日式料理的動機(戰爭與物資匱乏),都具有強烈的故事啟動功能。食材不只是味覺元素,更是一種歷史與生存的痕跡。像是藤心的苦味、黃藤的刺與實用性、鋤燒的歷史轉譯──這些都讓「味道」成為人物交流的橋梁,也具備文化符號的厚度。
其中我最喜歡的細節,是信介在吃山家燒時想起的不是千葉,而是台北與友人共食的鋤燒。這一點點小小的味覺偏差,其實正是殖民地子民身份矛盾的象徵──精神上信奉天皇,味覺上卻早已根植島嶼。這樣的設定讓角色不再是扁平的「統治者」或「被統治者」,而是具備層次的文化過渡者。而這點也恰恰是台灣的文化特色,不停的有外來者融入,形成新的本土文化。
最後,巴奈與信介的關係也不是典型的浪漫,而是一種互為歸屬與理解的探索。他們都在土地與鄉愁之間尋找「歸屬感」:一個是土地的原住者,卻被迫離開家鄉;一個是文化的輸入者,卻在味道裡重新認識這座島。料理與人之間的連結,從來就不只是餵飽肚子而已,而是餵養記憶、餵養認同。
也許《山間料理人》不是完美的作品,但它卻誠懇地講了一個關於「味道就是記憶」的故事,溫柔、真摯,又令人想念。
■ 提要
《Mararum:山間料理人》是一部改編自「好旅文創」劇本的漫畫作品,由新星漫畫家南南日親身走訪花蓮阿美族部落,以細膩的筆觸與考究的田野調查,繪製出一段發生於二戰期間的飲食與人情故事。
主角巴奈是一位在戰火下離開部落、前往花蓮港日本人家庭工作的阿美族少女。憑藉部落流傳的知識與山林裡的食材,她以刺蔥、紫蘇葉、月桃花等在地植物,結合日本家庭熟悉的料理形式(如玉子燒、天婦羅、山家燒等),烹調出一道道承載鄉愁與療癒之力的菜餚。
透過與日本警察信介的相遇與互動,故事不僅描繪異文化之間的接觸與理解,更細緻呈現「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的過程──在照顧與同理中,一種新的、混合的味道誕生了。信介這位在臺出生的「內地人」,也透過巴奈的指尖,看見原本陌生的土地,開始有了意義。
漫畫名《Mararum》在阿美語中意指「鄉愁」,這也是整部作品的主軸:不論是想念千葉家鄉菜的日本家庭,還是以苦野菜為鄉土記憶的原民少女,每一道菜餚都是與土地、人、記憶深切連結的符號。
■ 心得
本作雖然有評論指出「議題太多、鋪陳不足」,但在我看來,這反倒展現出一種現代漫畫與劇本創作的趨勢:以片段釋放核心場景,吸引觀者興趣,並將他們導向更完整的小說或影視文本。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行銷設計──為創作者爭取更多連載與版權延伸的可能。如對出版產業有興趣,推薦可對照漫畫《重版出來》的討論脈絡來看這部作品的定位。
就結構來看,《山間料理人》其實有很穩健的敘事佈線。巴奈離開部落的理由(醫治妹妹),以及她採集野菜、結合日式料理的動機(戰爭與物資匱乏),都具有強烈的故事啟動功能。食材不只是味覺元素,更是一種歷史與生存的痕跡。像是藤心的苦味、黃藤的刺與實用性、鋤燒的歷史轉譯──這些都讓「味道」成為人物交流的橋梁,也具備文化符號的厚度。
其中我最喜歡的細節,是信介在吃山家燒時想起的不是千葉,而是台北與友人共食的鋤燒。這一點點小小的味覺偏差,其實正是殖民地子民身份矛盾的象徵──精神上信奉天皇,味覺上卻早已根植島嶼。這樣的設定讓角色不再是扁平的「統治者」或「被統治者」,而是具備層次的文化過渡者。而這點也恰恰是台灣的文化特色,不停的有外來者融入,形成新的本土文化。
最後,巴奈與信介的關係也不是典型的浪漫,而是一種互為歸屬與理解的探索。他們都在土地與鄉愁之間尋找「歸屬感」:一個是土地的原住者,卻被迫離開家鄉;一個是文化的輸入者,卻在味道裡重新認識這座島。料理與人之間的連結,從來就不只是餵飽肚子而已,而是餵養記憶、餵養認同。
也許《山間料理人》不是完美的作品,但它卻誠懇地講了一個關於「味道就是記憶」的故事,溫柔、真摯,又令人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