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覺得自己是以小說為志向而開始寫小說是件非常幸運且正確的決定。
小說家和一般寫作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小說家投入創作的決定果斷、最早探究文字也最早飽受文字所苦、從來不需要擔心「定位的方向性」。
我之前談到這個話題時,有些人覺得很不解,認為小說不是也分很多類別,不也會有方向問題嗎?然而他們完全搞錯我所談的「方向」,指的是「作為一位創作者,如何凝視自己的未來」。(證明我平常我怎麼談定位、談方向,有些人根本沒在看)
我相信任何一位小說家之所以開始寫小說,就是想寫出媲美經典大作的「好故事」。光是這個念頭,就讓眾多新手作家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有良好的立足點、確立了自己的方向;剩下的問題只有能否堅持走下去而已。而通常來說,真心愛著創作的小說家,都是義無反顧願意為故事奉獻一切,也因此他們很少浪費時間在糾結「自己能寫什麼」,更多時候苦惱的是「如何讓故事變得更好」──小說家永遠不擔心沒東西可寫,擔心的反而是夠不夠好。
在這段創作進程中,小說家會不知不覺累積大量的創作經驗。不論寫出來的文字是好是壞、情節邏輯是否合理、描繪功力是否到位,他們至少都履行了「讓故事誕生」的使命,把該寫的通通寫出來。
相較之下,你可以去看一般的寫作者都在糾結些什麼:我該寫什麼、我能寫什麼;我該不該跟風寫某個議題,我能不能發揮好某個題材──你看,光是選定題目都容易碰上障礙,又怎可能穩定書寫呢?
你或許可以說,小說家與一般寫作者寫的文字類型又不同,根本無法比較;但在這裡,我的重點在於「執念」。
為什麼我常常強調,想寫作,不要去管題目,不要管自己的人生無不無聊,把他們通通寫出來就對了;這是因為一般寫作者往往沒有像小說家對待小說如此強烈、狂熱的執念,非得要完成故事、非得要說出好故事。一般寫作者沒有明確目標,更別提想要完成的事情,也就缺乏執念、推動寫作動力。
有沒有執念,在起步寫作就決定了很多事情。小說家就是有著這麼明確的執念,所以他們更早擁有接觸文字的經驗;就算類型截然不同,這份差距硬生生就是區別了小說家與一般寫作者對於文字的運用與感受能力。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小說家回頭去談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時,往往寫得很好,這就是因為他們早已對文字瞭若指掌。而一般寫作者卻還在瞎子摸象。
我從來不覺得,我從小說到加入方格子後逐漸變成「兼談經營寫作的文字工作者」是巧合。我認為在2018年加入方格子以前的那段練習小說的經歷,是奠定我日後可以在方格子慢慢寫出好文字的關鍵。如果沒有寫小說,我可能會耗費更多日子在學習寫作上;也許我會再晚個幾年,才有可能出版《平台寫作倖存手札》也說不定。
「累積」是我過去幾年談論寫作時,時而會提起的觀念之一。我的寫作經驗從2015年一路累積至現在2025年,不知不覺也過了十年。這十年非常可貴,也讓我確信持之以恆的累積寫作,確實對我的寫作生涯很有幫助。
不單純只是累積書寫實力。在漫長的寫作過程,你會遭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事,這些大事小事不見得完全與寫作有關,卻又會深刻影響你對寫作的理解、改變你的態度。
不過主要還是得看自身有沒有意識並將其融入。如果你的文字嗅覺就是不怎麼敏銳,那即使你體會再多、經歷再多,沒有察覺到其中文字的可能性、甚至還輕易否定它,那恐怕很難化為寫作的養分,也就白白失去累積的大好機會。
值得慶幸,我寫的是小說。小說家的特質就在於貪婪,甚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寫;而對任何能觸動文字敏感神經的事物與現象,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
我常常覺得自己是以小說為志向而開始寫小說是件非常幸運且正確的決定。
小說家和一般寫作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小說家投入創作的決定果斷、最早探究文字也最早飽受文字所苦、從來不需要擔心「定位的方向性」。
我之前談到這個話題時,有些人覺得很不解,認為小說不是也分很多類別,不也會有方向問題嗎?然而他們完全搞錯我所談的「方向」,指的是「作為一位創作者,如何凝視自己的未來」。(證明我平常我怎麼談定位、談方向,有些人根本沒在看)
我相信任何一位小說家之所以開始寫小說,就是想寫出媲美經典大作的「好故事」。光是這個念頭,就讓眾多新手作家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有良好的立足點、確立了自己的方向;剩下的問題只有能否堅持走下去而已。而通常來說,真心愛著創作的小說家,都是義無反顧願意為故事奉獻一切,也因此他們很少浪費時間在糾結「自己能寫什麼」,更多時候苦惱的是「如何讓故事變得更好」──小說家永遠不擔心沒東西可寫,擔心的反而是夠不夠好。
在這段創作進程中,小說家會不知不覺累積大量的創作經驗。不論寫出來的文字是好是壞、情節邏輯是否合理、描繪功力是否到位,他們至少都履行了「讓故事誕生」的使命,把該寫的通通寫出來。
相較之下,你可以去看一般的寫作者都在糾結些什麼:我該寫什麼、我能寫什麼;我該不該跟風寫某個議題,我能不能發揮好某個題材──你看,光是選定題目都容易碰上障礙,又怎可能穩定書寫呢?
你或許可以說,小說家與一般寫作者寫的文字類型又不同,根本無法比較;但在這裡,我的重點在於「執念」。
為什麼我常常強調,想寫作,不要去管題目,不要管自己的人生無不無聊,把他們通通寫出來就對了;這是因為一般寫作者往往沒有像小說家對待小說如此強烈、狂熱的執念,非得要完成故事、非得要說出好故事。一般寫作者沒有明確目標,更別提想要完成的事情,也就缺乏執念、推動寫作動力。
有沒有執念,在起步寫作就決定了很多事情。小說家就是有著這麼明確的執念,所以他們更早擁有接觸文字的經驗;就算類型截然不同,這份差距硬生生就是區別了小說家與一般寫作者對於文字的運用與感受能力。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小說家回頭去談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時,往往寫得很好,這就是因為他們早已對文字瞭若指掌。而一般寫作者卻還在瞎子摸象。
我從來不覺得,我從小說到加入方格子後逐漸變成「兼談經營寫作的文字工作者」是巧合。我認為在2018年加入方格子以前的那段練習小說的經歷,是奠定我日後可以在方格子慢慢寫出好文字的關鍵。如果沒有寫小說,我可能會耗費更多日子在學習寫作上;也許我會再晚個幾年,才有可能出版《平台寫作倖存手札》也說不定。
「累積」是我過去幾年談論寫作時,時而會提起的觀念之一。我的寫作經驗從2015年一路累積至現在2025年,不知不覺也過了十年。這十年非常可貴,也讓我確信持之以恆的累積寫作,確實對我的寫作生涯很有幫助。
不單純只是累積書寫實力。在漫長的寫作過程,你會遭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事,這些大事小事不見得完全與寫作有關,卻又會深刻影響你對寫作的理解、改變你的態度。
不過主要還是得看自身有沒有意識並將其融入。如果你的文字嗅覺就是不怎麼敏銳,那即使你體會再多、經歷再多,沒有察覺到其中文字的可能性、甚至還輕易否定它,那恐怕很難化為寫作的養分,也就白白失去累積的大好機會。
值得慶幸,我寫的是小說。小說家的特質就在於貪婪,甚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寫;而對任何能觸動文字敏感神經的事物與現象,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