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Alma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集想和你分享一本我這三年多來每一年都會反覆閱讀的書,


它是我在人生中困惑、掙扎,甚至想停下腳步時,會再次翻開的一本書。


書名是《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 書中提到兩種人生探索的方向,一種是「追求穩定」,另一種是「尋找意義」。


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兩者常常被對立起來。


好像想要安穩生活,就不能太理想主義;想追尋熱情,就得犧牲安穩。


但書裡提醒我們:最終,我們都渴望的是兩者兼得。


在穩定中仍有意義,在意義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這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經歷生命的四個重要歷程:


分離、傾聽、建立與整合。



這四個歷程,不是線性也不必完美,


但它們會在我們的四分之一人生──也就是大約20到35歲的這段過渡期,


不斷地以不同的樣貌出現。


你可能會在某一段關係裡,學會怎麼劃出健康的界線;


或在某次離職與失落中,重新傾聽自己的身體與情緒;


又或者,在一次次試錯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念,


最後把那些破碎過的自我,重新整合成一個你願意繼續陪伴的人。




作者寫過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他說:


「這不是關於修補自己,而是好奇。」


我在這樣的文化與社會中,


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我覺得這樣的提問很有力量,因為它給了我們選擇的空間。


不是急著變成某個理想樣貌,而是允許自己在混亂中保持覺察、保持誠實。


書裡也說,今天的青年面臨的是一種高度矛盾的處境


我們被告知要有錢、要成功、要有創造力、要溫柔體貼、還不能太自私,


這些要求彼此衝突,讓我們經常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


但越是在這樣的矛盾中,我們越要去探索自己的渴望、身體的訊號、情緒的波動,


而不是急著得出「結論」。


因為成為一個成年人,從來不是達成什麼目標,


而是我們能不能持續保持對生活的好奇,並真誠地與自己的經驗在一起。



🎧 所以今天想把這本書獻給:


每一位正在掙扎、疲憊、焦慮,


但依然不放棄尋找自己節奏的人。


就像書裡最後說的


自我探索從來不是自我沈溺,而是一種靈魂深處的行動練習。


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也會漸漸開始看見他人,理解這個世界。

月光下的許願池-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和其他 8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Alma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集想和你分享一本我這三年多來每一年都會反覆閱讀的書,


它是我在人生中困惑、掙扎,甚至想停下腳步時,會再次翻開的一本書。


書名是《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 書中提到兩種人生探索的方向,一種是「追求穩定」,另一種是「尋找意義」。


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兩者常常被對立起來。


好像想要安穩生活,就不能太理想主義;想追尋熱情,就得犧牲安穩。


但書裡提醒我們:最終,我們都渴望的是兩者兼得。


在穩定中仍有意義,在意義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這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經歷生命的四個重要歷程:


分離、傾聽、建立與整合。



這四個歷程,不是線性也不必完美,


但它們會在我們的四分之一人生──也就是大約20到35歲的這段過渡期,


不斷地以不同的樣貌出現。


你可能會在某一段關係裡,學會怎麼劃出健康的界線;


或在某次離職與失落中,重新傾聽自己的身體與情緒;


又或者,在一次次試錯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念,


最後把那些破碎過的自我,重新整合成一個你願意繼續陪伴的人。




作者寫過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他說:


「這不是關於修補自己,而是好奇。」


我在這樣的文化與社會中,


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我覺得這樣的提問很有力量,因為它給了我們選擇的空間。


不是急著變成某個理想樣貌,而是允許自己在混亂中保持覺察、保持誠實。


書裡也說,今天的青年面臨的是一種高度矛盾的處境


我們被告知要有錢、要成功、要有創造力、要溫柔體貼、還不能太自私,


這些要求彼此衝突,讓我們經常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


但越是在這樣的矛盾中,我們越要去探索自己的渴望、身體的訊號、情緒的波動,


而不是急著得出「結論」。


因為成為一個成年人,從來不是達成什麼目標,


而是我們能不能持續保持對生活的好奇,並真誠地與自己的經驗在一起。



🎧 所以今天想把這本書獻給:


每一位正在掙扎、疲憊、焦慮,


但依然不放棄尋找自己節奏的人。


就像書裡最後說的


自我探索從來不是自我沈溺,而是一種靈魂深處的行動練習。


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也會漸漸開始看見他人,理解這個世界。

月光下的許願池-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和其他 8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