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關注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就容易成真。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屢試不爽。最近工作時,我一直想著「好想接電話」,結果隔天整天都在協調客戶與老闆之間的問題。
我會這樣想,是因為我想透過大量接觸衝突與協調的情境,來訓練我的能力。過去的我很不喜歡衝突,總是選擇逃避,甚至會用「邪惡假設」預設對方帶有惡意,所以我經常感到害怕。但這次,我選擇主動訓練自己。雖然這個過程依然讓我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我曾經在打電話時全身顫抖),電話結束後也真的哭了。但至少經歷過一次,下次面對衝突時,我就能更有信心地站穩。
這讓我想到書中提到,人類大腦有兩個主要的控制模式:由下而上(bottom-up)與由上而下(top-down)。
由下而上(bottom-up),是我們生活經驗的積累所驅動的自動反應。像是吃飯、睡覺等活動,我們幾乎不需額外注意力就能完成。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日常行為,都是透過這種模式進行的。舉例來說,衝動購物、減肥失敗,往往都是因為這部分的大腦運作在主導,它會傾向於選擇最省力、最簡單、最舒服的方式做出反應。有時靈感乍現,也可能是這套系統在無意識中持續運作所產生的結果。
而由上而下(top-down),則是指我們「刻意」做出的行為選擇。比如新學期開始時,我們學習新課程時的那種不習慣與不舒服感,正是因為我們必須動用「注意力」這種稀缺資源,才能專心吸收新的知識。又或者,在認識一位陌生異性時,我們會感到緊張、心跳加速,甚至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對方身上,這些行為都是來自**由上而下(top-down)**的控制。這種模式非常耗能,所以當我們長時間專注學習後感到疲憊,其實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一整天裡,我們往往需要持續地使用**由上而下(top-down)的思考與控制來應對各種任務。而當我們透過反覆練習與挑戰,讓這些耗能的行為變得熟練時,它們就會慢慢轉化為由下而上(bottom-up)**的自動反應。我想,這就是所謂「習慣的養成」,也是我們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
當我們關注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就容易成真。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屢試不爽。最近工作時,我一直想著「好想接電話」,結果隔天整天都在協調客戶與老闆之間的問題。
我會這樣想,是因為我想透過大量接觸衝突與協調的情境,來訓練我的能力。過去的我很不喜歡衝突,總是選擇逃避,甚至會用「邪惡假設」預設對方帶有惡意,所以我經常感到害怕。但這次,我選擇主動訓練自己。雖然這個過程依然讓我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我曾經在打電話時全身顫抖),電話結束後也真的哭了。但至少經歷過一次,下次面對衝突時,我就能更有信心地站穩。
這讓我想到書中提到,人類大腦有兩個主要的控制模式:由下而上(bottom-up)與由上而下(top-down)。
由下而上(bottom-up),是我們生活經驗的積累所驅動的自動反應。像是吃飯、睡覺等活動,我們幾乎不需額外注意力就能完成。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日常行為,都是透過這種模式進行的。舉例來說,衝動購物、減肥失敗,往往都是因為這部分的大腦運作在主導,它會傾向於選擇最省力、最簡單、最舒服的方式做出反應。有時靈感乍現,也可能是這套系統在無意識中持續運作所產生的結果。
而由上而下(top-down),則是指我們「刻意」做出的行為選擇。比如新學期開始時,我們學習新課程時的那種不習慣與不舒服感,正是因為我們必須動用「注意力」這種稀缺資源,才能專心吸收新的知識。又或者,在認識一位陌生異性時,我們會感到緊張、心跳加速,甚至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對方身上,這些行為都是來自**由上而下(top-down)**的控制。這種模式非常耗能,所以當我們長時間專注學習後感到疲憊,其實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一整天裡,我們往往需要持續地使用**由上而下(top-down)的思考與控制來應對各種任務。而當我們透過反覆練習與挑戰,讓這些耗能的行為變得熟練時,它們就會慢慢轉化為由下而上(bottom-up)**的自動反應。我想,這就是所謂「習慣的養成」,也是我們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